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飛天者任新民,留下永生的情與愛

“我心裡想著的就是他這個人———他這個能讓人心裡踏實的人。 ”妻子虞霜琴說。

“我爸爸, 哈, 油瓶子倒了, 沒准他以為就該是那麼放著呢。 ”大女兒任之翔說。

“我可以常常趴在外公背上, 摟著他的脖子讀書。 ”外孫鄒平說。

百歲的中國航太第一人任新民, 今年2月走完了他一生追求的航太路。

在他身後, 留下了作為中國航太事業開拓者和奠基者的功勳, 留下了航太技術和導彈火箭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等一串閃光的名號, 也留下了長達75年的愛情, 和關於“家”的深情故事……

我這輩出了三個博士, 孫輩也出三個吧!”

任新民在中國航太建立輝煌的征程中, 無論是在火箭發動機試車彌漫的硝煙旁, 在測試衛星的潔淨廠房裡, 還是在發射臺上待發的火箭前, 在故障分析的激烈爭論會上, 人們看到的, 大多是他對航太事業高度的責任心和熱忱, 對火箭試驗精細和認真度的嚴謹把握, 對航太試驗出現問題時不留情面的嚴厲。

而在與他攜手70多年的結髮妻、在他顧不上照看卻學有所成的兒女、在曾纏繞在他身上嬉鬧的孫輩們的眼裡, 任新民嚴肅的外表下面, 蘊含著一片柔情。 可以說, 令無數人敬佩的航太巨星的百歲高夀, 是任新民對中國航太事業傾情投入的修煉結果, 更是他家庭和諧、內心幸福的最好詮釋。

任新民百歲生日時, 家裡洋溢著一派喜慶氣氛。

他頭腦清晰, 反應靈敏;94歲的結髮妻子虞霜琴整潔俐落, 照顧丈夫精細如初, 料理家務井井有條;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事業有成, 孫輩們朝氣蓬勃, 一個個走向自己的奮鬥之路。

他看著眼前一大家子其樂融融, 由衷的喜悅掛在眼角眉梢。 在歡聲笑語中, 他對孫女說:“我和你叔公、小叔三個人都是博士, 你要繼續努力, 爭取在你們這一代也能讀出三個博士。 ”孫女的回答直接卻自信:“要是出三個院士, 那是有點難, 但我們中出三個博士, 應該不是難事。 ”

當年叔公、小叔以任新民為榜樣成為博士, 如今孫輩們又以爺爺、叔公、小叔為榜樣, 迄今其中已經走出了三個博士。

77年前, 他因為找住處而找到愛情

1956年12月, 時任國防部五院導彈總體技術設計室主任的任新民, 奉命前往中蘇邊境滿洲里, 接收蘇聯援助中國的兩發P-1近程地對地導彈和一個建制營的官兵及技術裝備。

這是一項絕密任務。 導彈抵達中蘇邊境,

為了嚴格保密, 他們只能在夜晚零下40℃的冰天雪地裡秘密奮戰, 整整一夜, 出色完成了導彈調換車皮、產品轉運, 後將導彈及備件如期運抵北京。 12月29日, 中蘇雙方在北京舉行兩發P-1導彈交接驗收及簽字儀式, 任新民作為中方代表在交接協議上簽了字, 成為中國接收導彈第一人。

任新民的背後站著妻子虞霜琴。 本是知識女性的虞霜琴, 從那時起就在心裡做出決定:不讓任新民操持家務分心, 讓他專心致志做他喜歡的事情, 就是對他不必表白的最真誠的愛。

1940年夏天, 任新民與虞霜琴相識、相愛于重慶附近的江津縣。

當時, 任新民就讀於中央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 他抱著為中國人造槍炮、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去的愛國志向勤奮學習。

這一年, 在他即將結束在中央兵工學校的6年學業前夕, 校方安排他和同學到江津火炮實彈試驗場實習。 到江津後, 任新民為落腳何處犯了難。 他無意中聽說江津師範分校的校長是安徽甯國人。 遠離家鄉甯國, 能在這裡見同鄉、聽鄉音, 任新民心裡著實一陣竊喜。 更巧的是, 細一打聽, 這位校長名虞煥宗, 曾經與父親有過交情, 任新民在甯國讀書時還曾見過面。 然而, 當任新民興致勃勃找到學校前去拜訪老校長時, 才知虞校長前一年夏天已不幸辭世, 他見到的, 是虞校長讀高中的女兒虞霜琴。

任新民年輕時的畫面(截屏自電視畫面)

虞霜琴見到任新民,想起父親曾經提起過他,他是在家鄉接任父親擔任教育局局長的任海清先生的大公子,自幼聰穎,考上中央大學後又考入兵工學校大學部。任新民一身戎裝,學業有成,談吐溫文爾雅,讓19芳齡的虞霜琴眼前一亮,生出幾分好感。

虞霜琴與任新民寒暄後,得知任新民正在江津找住處,為解燃眉之急,當即在男生部宿舍為任新民安排下住宿。月老,就這樣牽下了他們日後美好婚姻的紅線。

再苦再難,互相默默為對方扛住

任新民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學校因為他扎實的基礎理論,熟稔的化工、機械工程、火炮製造技術,尤其是用黑火藥替代當時緊缺的無煙火藥裝填迫擊炮彈的研究成果,選拔任新民留任學校助教。不久又聘他為講師,並讓他兼任重慶兵工署江津火炮試驗廠技術員。任新民與虞霜琴鴻雁往來,彼此心靈溝通。出生於1915年12月的他,與晚生他6年的虞霜琴,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載了訂婚消息。

虞霜琴生活拮据,若繼續深造讀大學,學費和生活費的籌措便成了問題。任新民豪爽而動情地勸慰道:“再苦再難也不能放棄學業。從長計議必須擁有學識,經濟上有問題由我解決。”

愛情的力量無限。虞霜琴同時被上海交通大學(重慶)電機系和中央大學(重慶)數學系錄取。受任新民的影響,也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虞霜琴選擇了後者。

1944年初春,任新民以出色的工作表現,獲得被選送到美國辛辛那提磨銑床廠公費學習的機會。這次輪到了任新民在去留路口抉擇。他倆的內心都非常明白,此去遠渡重洋,天各一方。但虞霜琴毫不猶豫地支持任新民赴美。為了能讓他安心走,也為了能名正言順照顧任新民家中父母,虞霜琴與任新民決定結婚。他們遠在他鄉,沒有父母親人在身邊,沒有禮服婚紗,沒有宴會酒席,更沒有花轎婚房,僅僅擁有彼此相愛的心,和共同走向未來的憧憬。

1945年,就在任新民邊工作邊做赴美準備,同時等待行期船票,體驗著他們新婚燕爾所餘不多的小日子之時,虞霜琴喜憂參半地告訴任新民,她懷孕了。愛情結晶的降臨令這對新人喜出望外。赴美行程一再拖延,也給了任新民照顧孕妻的機會。赴美啟程日確定為1945年5月24日下午。就在這天清晨,他們的寶寶降臨人世。任新民在重慶歌樂山醫院看著繈褓中兒子的小臉蛋,看著躺在病床上疲憊的妻子,一時竟生出放棄赴美的念頭。

妻子在此艱難之時,絲毫沒有動搖地對任新民說:“不可猶豫,必須要走,相信我!”上天安排以兒子降臨為父親送行。10小時後,任新民登上了送他離開山城的軍用飛機。

任新民不負妻望,在美4年裡完成了於辛辛那提廠的實習,考入密西根大學研究院機械工程研究生獲碩士學位,之後,又獲得密西根大學研究院工程力學博士學位,被聘為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系講師。這邊,虞霜琴則獨自挑起撫育兒子的重擔,並因生活所迫,肄業于中央大學數學系。她帶著兒子輾轉回到安徽甯國老家,照顧公婆,白天在甯國中學任教,晚上操持家務。令她備受打擊的是,1947年當地流行疾病,春天她為49歲的公爹送終,夏天又失去了兒子———身邊唯一的精神寄託。她怕任新民分心影響學業,硬是以內心的剛強堅持挺住,沒有告訴在地球另一端的丈夫。

白駒過隙。

虞霜琴與任新民恩愛相伴75載,並以自己96歲的高齡送走了102歲的丈夫。

任新民百歲生日時,虞霜琴說起當年的婚姻,聲音依然洪亮而豪爽:“那時候,根本沒有考慮過什麼安逸的生活,我心裡想著的就是他這個人———他這個能讓人心裡踏實的人。”話雖然樸實,但這就是他們長久互相恩愛之情的寫照。

獨自臨產,她理解他的“一根筋”

1949年8月,即將宣告成立的新中國亟需工程技術人員。任新民覺得報效祖國有望了,與妻子商定,一則她不再做去美國的打算,一則他即辭去美國的穩定工作,毅然返回祖國。

回國後,任新民先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1952年受陳賡大將之邀,他作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參與“哈軍工”籌建工作。1956年8月,任新民奉命從哈爾濱來到北京,參加主管導彈研製的國防部五院的籌備工作,開啟了他的航太人生。自此,任新民的一生在中國航太創造了多個第一:

他是我國火箭總體設計第一人;在導彈副總設計師兼發動機總設計師任上,完成中國仿製導彈的成功發射;在國防部五院火箭分院副院長兼任導彈型號副主任委員任上,率隊自主研製成功火箭發動機,接著在兼任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任上對發動機挖潛改造,提高導彈的射程,研製成功了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成為中國導彈發動機第一人;1970年4月24日,任新民擔任“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技術總負責人,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成為中國運載火箭第一人;以後,他出任中國試驗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實用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發射場區總指揮,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任新民見證了中國航太發展迄今的全過程。他100歲生日時說過一句話:“這輩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國航太。”

他為中國航太發展所做的貢獻和業績,與妻子虞霜琴半個多世紀捨棄自己、支持丈夫事業的信念和行為密不可分。

1950年,任新民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所剛把家安頓好,兒子任之中便降臨人世。過了一年,他們又喜迎女兒任之翔的降生。女兒出生時,任新民的研究課題到了關鍵時刻。這天晚上,任新民正在家裡加班整理技術報告,虞霜琴突然覺得肚子一陣陣緊縮疼痛,便讓任新民趕緊送自己去醫院。沒想到任新民頭也沒抬地說了句:“咱們明天早上再去吧。”

虞霜琴很懊惱,也很無奈。她太瞭解任新民工作起來的那股投入勁了,沒再多說,自己拎著準備好的東西往醫院走去。也許任新民聽到了摔門的聲音,也許他意識到孩子降生時間的不可控和緊迫性,連忙追了出去,但他的神志並沒有從技術報告中轉出來。他把妻子送到醫院,轉身就返回家繼續準備他的報告去了。

此時虞霜琴已近臨盆,辦手續的醫生返身問虞霜琴:“剛才跟你一起來的人呢?”

虞霜琴悻悻地回答:“走了!”醫生費解地不停搖頭。

當晚,虞霜琴順利產下女兒。

第二天一大早,任新民跑來,看妻子躺在病床上,關切地問:“生了沒?”

虞霜琴瞥他一眼:“我就躺在這,生沒生你看看我的肚子不就知道啦。”

任新民這才醒悟,像小孩做錯事情似的低著頭說:“你覺得我這人是不是不怎麼好?”

虞霜琴看任新民一臉愧疚,便問:“昨晚為什麼把我往這兒一丟就沒影了?”

任新民說:“我不是急著趕技術報告嘛。”

虞霜琴啼笑皆非地說:“一根筋!”

也就是這次任新民的“一根筋”,讓虞霜琴“領教”到,只要任新民投入工作,其他事情就只能是空白。

公婆送終靠妻子,走關係找他也沒用

1952年4月,任新民奉命離開南京去北京,協助陳賡大將籌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剛在北京落穩腳,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他希望家人儘快來京。

而虞霜琴卻放心不下婆母,硬是勸說婆母一起走。後來他們家搬家到哈爾濱又搬回到北京,婆母一直就沒有再離開過兒媳婦。自此,時年60歲的婆母,在兒媳40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下,一直身心舒暢地活到百歲。就是在全國經濟最困難、生活最困難的日子裡,兒媳婦也沒讓婆母吃過任何苦,受過一天罪。

1994年5月28日,任新民為母親過完100歲生日後不久,母親又一次住進了醫院。79歲的任新民當時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評審組組長,正忙於各個系統的評審,照顧母親的事情便都交給了年過七旬的妹妹和妻子。這天,開會中的任新民接到妻子報老母親病危的電話,他因主持會議脫不開身,說會議結束就過去。老母親彌留之際微弱地呼喚著兒子的名字,虞霜琴急得團團轉,望眼欲穿地盼著任新民的到來。然而,母親終究沒有等到兒子。當任新民來到醫院,痛苦自責,不禁俯身在母親身上失聲痛哭。

47年前任新民遠在美國,虞霜琴為公爹送終;47年後,她又為婆母養老送終。家裡人都知道,虞霜琴是任家的支柱。

1994年5月28日,任新民母親(左三)百歲生日,任新民夫婦與弟妹等團聚

百歲母親離世,任新民遺憾、難過,對妻子則心懷歉疚、感激。

由此,孩子們說起自己的父親時,是這樣表達的———

大兒子任之中:“我從部隊回來就是一名普通的水暖工,我妻子的戶口都落不上。父親當時是七機部的副部長,但我們不找他,也沒想找他,因為找他也沒用。”

小兒子任之幸:“小時候,很少看見父親,但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農村插隊的時候,父親竟然蹬著自行車,騎了幾十裡路來看我,感動呀。”

大女兒任之翔風趣地說:“我爸爸,哈,油瓶子倒了,沒准他以為就該是那麼放著呢。”但隨之她又說:“我父親是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雷厲風行的人。他的精力和毅力超人,說到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二女兒任之弋笑笑說:“爸爸回家就是兩件事,吃飯,睡覺。有時我想跟他說點兒事,但看他總是一臉疲憊的樣子,常常是話到嘴邊而不忍心。”

輪到妻子虞霜琴了,她則爽快地說:“早就習慣了三不問:一不問他到哪裡去,二不問他做什麼事,三不問他啥時候回來。因為全家人已經習慣了任新民不在家的日子。”

從不為工作後退,從來對孫輩溫情

任新民的腦子裡,成年累月裝著的都是航太、火箭、發動機。

為了中國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早日研製成功,他鞠躬盡瘁、心力交瘁。上世紀70年代末,當液氫液氧發動機研製進入工程試驗階段,他將更多精力投入在發動機試車方面。他不畏發動機在試車時易燃易爆的危險,曾在發動機試車發生爆炸時,衝刺一般跑到還冒著煙的發動機旁,查看最原始的故障現象。發動機研製中100多次不同工況點火試車,他幾乎每次都坐鎮試驗現場,同大家一起分析故障,查找原因,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在航太科學試驗中,任新民憑藉聰明、智慧和想像力在一次次挫折中發現問題,在失敗中找到規律和解決辦法,最後一次次走向成功。有人問任老總,中國航太精神的精髓是什麼時,他乾脆地回答,就兩個字:實踐!這裡,不難看出任新民對待工作的認真和嚴格。

而當他回到家裡,兒女們早已成家立業,大多都不與父親嬉笑,但頑皮的孫輩們跟他處得,那可就不一樣了。

1960年代任家全家福,前排中為任新民母親劉淑蘭,後排中為任新民夫婦

遇到兒女們帶著他們的孩子回來,任新民便眯縫著眼睛滿面歡喜。孫輩們可不像他們的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外公(爺爺)察言觀色。外公(爺爺)給他們的印象是和藹、慈祥,是親切的抱抱,是用鬍子紮紮他們時的開懷大笑。當外公(爺爺)坐在沙發上戴著眼鏡專注地看資料、看報紙時,他們會躡手躡腳悄悄爬過去,冷不防地撲向他,把他嚇得越厲害,他們就越開心,越開心他們也就越頑皮,越惡作劇。即便這樣,也從來沒見外公(爺爺)對他們發火。每當這個時候,他們的爸爸媽媽緊張兮兮,不由地觀察老爺子的表情。他們總是發現,此刻是老爺子最開心、最放鬆、最具溫情的時候。

外公書房好大好大,在書房時間好長好長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任新民為了長征三號火箭的研製任務,經常到上海出差,閒暇之際,他喜歡去福州路的上海外文書店。但有一次,他讓秘書帶他去百貨商場。秘書心裡納悶:怎麼會提出去百貨商場?他想買什麼東西呢?

到了百貨商場,任新民看了看商場導購圖,徑直向兒童玩具櫃檯走去。他先把玩具看一遍,指著一個標價200多元錢的讓售貨員拿給他。售貨員看著眼前這個穿著樸素、再普通不過的瘦老頭,將玩具遞過來:“儂看看清爽標價喲,這款玩具要兩百多元的。”那時候,普通職工一個月工資就幾十元。

任新民接過玩具,認真地端詳來端詳去,對玩具的轉動部位,還摘掉眼鏡仔細觀察。售貨員不耐煩了,問要不要買。秘書雖然不知道任新民為什麼這麼認真查看玩具,但依老總的習慣,他這麼認真,是一定會買的。果然,任新民按說明書上的電路原理圖擺弄後,從兜裡掏出錢,滿意地買下了。

秘書提著碩大的玩具盒子,跟著任老總走出來,不解地看著他。任新民哈哈笑道:“玩具帶回北京,明天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外孫。”

跟隨任新民多年的秘書非常驚訝。這可真是進步呀!真沒想到任老總也會有如此柔情。

1979年出生的任新民的外孫鄒平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外公在他心目中是這樣的———

“牛人!小時候知道外公是科學院院士,那時候我根本不懂院士是什麼,也沒覺得院士有什麼了不起,因為我可以常常趴在外公背上,摟著他的脖子讀書。外公回到家常常習慣性地進書房,我也特別想跟進去,覺得外公的書房好大好大,書好多好多,外公在書房的時間好長好長。等我在清華大學讀書並拿到碩士、博士學位時,才深感院士在科技人員心目中的分量。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榮譽。外公學識淵博,記憶力超強,性格倔強,可對我們卻不失親切。他為人正直,充滿智慧,執著於事業,視之為生命。他是我們嚴厲而慈祥的長輩,是我們永生難忘的科學家,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楷模。”

任新民年輕時的畫面(截屏自電視畫面)

虞霜琴見到任新民,想起父親曾經提起過他,他是在家鄉接任父親擔任教育局局長的任海清先生的大公子,自幼聰穎,考上中央大學後又考入兵工學校大學部。任新民一身戎裝,學業有成,談吐溫文爾雅,讓19芳齡的虞霜琴眼前一亮,生出幾分好感。

虞霜琴與任新民寒暄後,得知任新民正在江津找住處,為解燃眉之急,當即在男生部宿舍為任新民安排下住宿。月老,就這樣牽下了他們日後美好婚姻的紅線。

再苦再難,互相默默為對方扛住

任新民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學校因為他扎實的基礎理論,熟稔的化工、機械工程、火炮製造技術,尤其是用黑火藥替代當時緊缺的無煙火藥裝填迫擊炮彈的研究成果,選拔任新民留任學校助教。不久又聘他為講師,並讓他兼任重慶兵工署江津火炮試驗廠技術員。任新民與虞霜琴鴻雁往來,彼此心靈溝通。出生於1915年12月的他,與晚生他6年的虞霜琴,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載了訂婚消息。

虞霜琴生活拮据,若繼續深造讀大學,學費和生活費的籌措便成了問題。任新民豪爽而動情地勸慰道:“再苦再難也不能放棄學業。從長計議必須擁有學識,經濟上有問題由我解決。”

愛情的力量無限。虞霜琴同時被上海交通大學(重慶)電機系和中央大學(重慶)數學系錄取。受任新民的影響,也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虞霜琴選擇了後者。

1944年初春,任新民以出色的工作表現,獲得被選送到美國辛辛那提磨銑床廠公費學習的機會。這次輪到了任新民在去留路口抉擇。他倆的內心都非常明白,此去遠渡重洋,天各一方。但虞霜琴毫不猶豫地支持任新民赴美。為了能讓他安心走,也為了能名正言順照顧任新民家中父母,虞霜琴與任新民決定結婚。他們遠在他鄉,沒有父母親人在身邊,沒有禮服婚紗,沒有宴會酒席,更沒有花轎婚房,僅僅擁有彼此相愛的心,和共同走向未來的憧憬。

1945年,就在任新民邊工作邊做赴美準備,同時等待行期船票,體驗著他們新婚燕爾所餘不多的小日子之時,虞霜琴喜憂參半地告訴任新民,她懷孕了。愛情結晶的降臨令這對新人喜出望外。赴美行程一再拖延,也給了任新民照顧孕妻的機會。赴美啟程日確定為1945年5月24日下午。就在這天清晨,他們的寶寶降臨人世。任新民在重慶歌樂山醫院看著繈褓中兒子的小臉蛋,看著躺在病床上疲憊的妻子,一時竟生出放棄赴美的念頭。

妻子在此艱難之時,絲毫沒有動搖地對任新民說:“不可猶豫,必須要走,相信我!”上天安排以兒子降臨為父親送行。10小時後,任新民登上了送他離開山城的軍用飛機。

任新民不負妻望,在美4年裡完成了於辛辛那提廠的實習,考入密西根大學研究院機械工程研究生獲碩士學位,之後,又獲得密西根大學研究院工程力學博士學位,被聘為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系講師。這邊,虞霜琴則獨自挑起撫育兒子的重擔,並因生活所迫,肄業于中央大學數學系。她帶著兒子輾轉回到安徽甯國老家,照顧公婆,白天在甯國中學任教,晚上操持家務。令她備受打擊的是,1947年當地流行疾病,春天她為49歲的公爹送終,夏天又失去了兒子———身邊唯一的精神寄託。她怕任新民分心影響學業,硬是以內心的剛強堅持挺住,沒有告訴在地球另一端的丈夫。

白駒過隙。

虞霜琴與任新民恩愛相伴75載,並以自己96歲的高齡送走了102歲的丈夫。

任新民百歲生日時,虞霜琴說起當年的婚姻,聲音依然洪亮而豪爽:“那時候,根本沒有考慮過什麼安逸的生活,我心裡想著的就是他這個人———他這個能讓人心裡踏實的人。”話雖然樸實,但這就是他們長久互相恩愛之情的寫照。

獨自臨產,她理解他的“一根筋”

1949年8月,即將宣告成立的新中國亟需工程技術人員。任新民覺得報效祖國有望了,與妻子商定,一則她不再做去美國的打算,一則他即辭去美國的穩定工作,毅然返回祖國。

回國後,任新民先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1952年受陳賡大將之邀,他作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參與“哈軍工”籌建工作。1956年8月,任新民奉命從哈爾濱來到北京,參加主管導彈研製的國防部五院的籌備工作,開啟了他的航太人生。自此,任新民的一生在中國航太創造了多個第一:

他是我國火箭總體設計第一人;在導彈副總設計師兼發動機總設計師任上,完成中國仿製導彈的成功發射;在國防部五院火箭分院副院長兼任導彈型號副主任委員任上,率隊自主研製成功火箭發動機,接著在兼任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任上對發動機挖潛改造,提高導彈的射程,研製成功了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成為中國導彈發動機第一人;1970年4月24日,任新民擔任“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技術總負責人,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成為中國運載火箭第一人;以後,他出任中國試驗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實用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發射場區總指揮,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任新民見證了中國航太發展迄今的全過程。他100歲生日時說過一句話:“這輩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國航太。”

他為中國航太發展所做的貢獻和業績,與妻子虞霜琴半個多世紀捨棄自己、支持丈夫事業的信念和行為密不可分。

1950年,任新民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所剛把家安頓好,兒子任之中便降臨人世。過了一年,他們又喜迎女兒任之翔的降生。女兒出生時,任新民的研究課題到了關鍵時刻。這天晚上,任新民正在家裡加班整理技術報告,虞霜琴突然覺得肚子一陣陣緊縮疼痛,便讓任新民趕緊送自己去醫院。沒想到任新民頭也沒抬地說了句:“咱們明天早上再去吧。”

虞霜琴很懊惱,也很無奈。她太瞭解任新民工作起來的那股投入勁了,沒再多說,自己拎著準備好的東西往醫院走去。也許任新民聽到了摔門的聲音,也許他意識到孩子降生時間的不可控和緊迫性,連忙追了出去,但他的神志並沒有從技術報告中轉出來。他把妻子送到醫院,轉身就返回家繼續準備他的報告去了。

此時虞霜琴已近臨盆,辦手續的醫生返身問虞霜琴:“剛才跟你一起來的人呢?”

虞霜琴悻悻地回答:“走了!”醫生費解地不停搖頭。

當晚,虞霜琴順利產下女兒。

第二天一大早,任新民跑來,看妻子躺在病床上,關切地問:“生了沒?”

虞霜琴瞥他一眼:“我就躺在這,生沒生你看看我的肚子不就知道啦。”

任新民這才醒悟,像小孩做錯事情似的低著頭說:“你覺得我這人是不是不怎麼好?”

虞霜琴看任新民一臉愧疚,便問:“昨晚為什麼把我往這兒一丟就沒影了?”

任新民說:“我不是急著趕技術報告嘛。”

虞霜琴啼笑皆非地說:“一根筋!”

也就是這次任新民的“一根筋”,讓虞霜琴“領教”到,只要任新民投入工作,其他事情就只能是空白。

公婆送終靠妻子,走關係找他也沒用

1952年4月,任新民奉命離開南京去北京,協助陳賡大將籌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剛在北京落穩腳,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他希望家人儘快來京。

而虞霜琴卻放心不下婆母,硬是勸說婆母一起走。後來他們家搬家到哈爾濱又搬回到北京,婆母一直就沒有再離開過兒媳婦。自此,時年60歲的婆母,在兒媳40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下,一直身心舒暢地活到百歲。就是在全國經濟最困難、生活最困難的日子裡,兒媳婦也沒讓婆母吃過任何苦,受過一天罪。

1994年5月28日,任新民為母親過完100歲生日後不久,母親又一次住進了醫院。79歲的任新民當時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評審組組長,正忙於各個系統的評審,照顧母親的事情便都交給了年過七旬的妹妹和妻子。這天,開會中的任新民接到妻子報老母親病危的電話,他因主持會議脫不開身,說會議結束就過去。老母親彌留之際微弱地呼喚著兒子的名字,虞霜琴急得團團轉,望眼欲穿地盼著任新民的到來。然而,母親終究沒有等到兒子。當任新民來到醫院,痛苦自責,不禁俯身在母親身上失聲痛哭。

47年前任新民遠在美國,虞霜琴為公爹送終;47年後,她又為婆母養老送終。家裡人都知道,虞霜琴是任家的支柱。

1994年5月28日,任新民母親(左三)百歲生日,任新民夫婦與弟妹等團聚

百歲母親離世,任新民遺憾、難過,對妻子則心懷歉疚、感激。

由此,孩子們說起自己的父親時,是這樣表達的———

大兒子任之中:“我從部隊回來就是一名普通的水暖工,我妻子的戶口都落不上。父親當時是七機部的副部長,但我們不找他,也沒想找他,因為找他也沒用。”

小兒子任之幸:“小時候,很少看見父親,但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農村插隊的時候,父親竟然蹬著自行車,騎了幾十裡路來看我,感動呀。”

大女兒任之翔風趣地說:“我爸爸,哈,油瓶子倒了,沒准他以為就該是那麼放著呢。”但隨之她又說:“我父親是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雷厲風行的人。他的精力和毅力超人,說到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二女兒任之弋笑笑說:“爸爸回家就是兩件事,吃飯,睡覺。有時我想跟他說點兒事,但看他總是一臉疲憊的樣子,常常是話到嘴邊而不忍心。”

輪到妻子虞霜琴了,她則爽快地說:“早就習慣了三不問:一不問他到哪裡去,二不問他做什麼事,三不問他啥時候回來。因為全家人已經習慣了任新民不在家的日子。”

從不為工作後退,從來對孫輩溫情

任新民的腦子裡,成年累月裝著的都是航太、火箭、發動機。

為了中國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早日研製成功,他鞠躬盡瘁、心力交瘁。上世紀70年代末,當液氫液氧發動機研製進入工程試驗階段,他將更多精力投入在發動機試車方面。他不畏發動機在試車時易燃易爆的危險,曾在發動機試車發生爆炸時,衝刺一般跑到還冒著煙的發動機旁,查看最原始的故障現象。發動機研製中100多次不同工況點火試車,他幾乎每次都坐鎮試驗現場,同大家一起分析故障,查找原因,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在航太科學試驗中,任新民憑藉聰明、智慧和想像力在一次次挫折中發現問題,在失敗中找到規律和解決辦法,最後一次次走向成功。有人問任老總,中國航太精神的精髓是什麼時,他乾脆地回答,就兩個字:實踐!這裡,不難看出任新民對待工作的認真和嚴格。

而當他回到家裡,兒女們早已成家立業,大多都不與父親嬉笑,但頑皮的孫輩們跟他處得,那可就不一樣了。

1960年代任家全家福,前排中為任新民母親劉淑蘭,後排中為任新民夫婦

遇到兒女們帶著他們的孩子回來,任新民便眯縫著眼睛滿面歡喜。孫輩們可不像他們的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外公(爺爺)察言觀色。外公(爺爺)給他們的印象是和藹、慈祥,是親切的抱抱,是用鬍子紮紮他們時的開懷大笑。當外公(爺爺)坐在沙發上戴著眼鏡專注地看資料、看報紙時,他們會躡手躡腳悄悄爬過去,冷不防地撲向他,把他嚇得越厲害,他們就越開心,越開心他們也就越頑皮,越惡作劇。即便這樣,也從來沒見外公(爺爺)對他們發火。每當這個時候,他們的爸爸媽媽緊張兮兮,不由地觀察老爺子的表情。他們總是發現,此刻是老爺子最開心、最放鬆、最具溫情的時候。

外公書房好大好大,在書房時間好長好長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任新民為了長征三號火箭的研製任務,經常到上海出差,閒暇之際,他喜歡去福州路的上海外文書店。但有一次,他讓秘書帶他去百貨商場。秘書心裡納悶:怎麼會提出去百貨商場?他想買什麼東西呢?

到了百貨商場,任新民看了看商場導購圖,徑直向兒童玩具櫃檯走去。他先把玩具看一遍,指著一個標價200多元錢的讓售貨員拿給他。售貨員看著眼前這個穿著樸素、再普通不過的瘦老頭,將玩具遞過來:“儂看看清爽標價喲,這款玩具要兩百多元的。”那時候,普通職工一個月工資就幾十元。

任新民接過玩具,認真地端詳來端詳去,對玩具的轉動部位,還摘掉眼鏡仔細觀察。售貨員不耐煩了,問要不要買。秘書雖然不知道任新民為什麼這麼認真查看玩具,但依老總的習慣,他這麼認真,是一定會買的。果然,任新民按說明書上的電路原理圖擺弄後,從兜裡掏出錢,滿意地買下了。

秘書提著碩大的玩具盒子,跟著任老總走出來,不解地看著他。任新民哈哈笑道:“玩具帶回北京,明天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外孫。”

跟隨任新民多年的秘書非常驚訝。這可真是進步呀!真沒想到任老總也會有如此柔情。

1979年出生的任新民的外孫鄒平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外公在他心目中是這樣的———

“牛人!小時候知道外公是科學院院士,那時候我根本不懂院士是什麼,也沒覺得院士有什麼了不起,因為我可以常常趴在外公背上,摟著他的脖子讀書。外公回到家常常習慣性地進書房,我也特別想跟進去,覺得外公的書房好大好大,書好多好多,外公在書房的時間好長好長。等我在清華大學讀書並拿到碩士、博士學位時,才深感院士在科技人員心目中的分量。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榮譽。外公學識淵博,記憶力超強,性格倔強,可對我們卻不失親切。他為人正直,充滿智慧,執著於事業,視之為生命。他是我們嚴厲而慈祥的長輩,是我們永生難忘的科學家,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楷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