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江蘇這座油田在職員工加入了一家私企,開始外闖市場之路

最近, 江蘇油田黃馬採油管理區的16名職工, 以油田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家私企, 開創了國內油田職工外闖市場之路的新潮流

文 | 阿七

在國內各大油田中, 論起景色, 江蘇油田可以說是無人能出其右, “在花園裡採油, 綠水邊工作”是對油田人工作環境的最好描述。 高油價時期, 江蘇油田可以說是很多石油人職業選擇的“伊甸園”, 但是自油價暴跌以來, 豔麗風光背後的江蘇油田已經走到了事關油田未來的十字路口。

“人多油少”的嚴峻局面

自從2014年油價暴跌以來, 國內各大油田猶如冬季裸泳, 底子強的還在咬牙堅持,

底子薄弱的那就是性命攸關, 論起先天條件, 江蘇油田在國內各大油田中並不具備優勢。

首先比起優美的地上風光, 江蘇油田的地下構造看起來可沒那麼“養眼”, 其“小、碎、貧、散”的地質特徵令其開發難度遠超其它油田, 而且也過了開發成熟期, 近年來其開發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其二, 從產量方面來看, 江蘇油田只能算中小油田, 目前, 其產量為150萬噸, 但其職工人數卻超過2萬人, “人多油少”矛盾極為突出。

在目前低油價市場環境下, 油田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 按國際油價50美元/桶測算, 油田僅折舊折耗與人工成本兩項就已經超過全年的油田收入。

要想實現油田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扭虧為盈”的問題。

2016年江蘇油田發佈檔, 要求三個採油廠3年之內實現扭虧目標。 考慮到油田目前的形勢, 這可以稱得上是油田史上最嚴的限虧令了。

可見, 擺在江蘇油田面前的註定是一條相比其它油田更為徹底的改革之路。

走出去, 闖市場

處置低效井、關閉扭虧無望業務、設法提高生產能力等措施都是目前形勢下油田的常規做法,

但江蘇油田面臨的最大矛盾還是“人多油少”, 對油田內部人員的安置才是改革的難點和痛點。

在這一方面, 油田直接指明:“改革是江蘇油田的必由之路, 不改革是等死, 改革或能涅槃重生”。 由此可以看出, 江蘇油田相比其它油田單位具有更大的改革決心。

改革首先從精簡內部開始, 2016年, 油田宣佈局機關科室數量和幹部職工數將壓縮15%以上, 油服中心機關人員從208人減少至98人。

除去內部人員精簡之外, 部分江蘇油田員工開始走出“石油城”, 走上了外闖市場的道路。 2016年, 有接近1000名職工離開油田, 在外尋找新的業務。

採油一廠走出去的職工拿下了長慶油田100口油氣水井測試合同,

油服中心職工進入地方鹽硝井大修、側鑽市場, 運輸處外部市場業務更是占到當年總業務量的70%以上, 外闖新疆市場的員工達211人。

截止2017年5月, 年虧損千萬元的運輸處經過轉型發展, 止虧增盈, 其它非油產業也全部扭虧為盈, 走出油田的井下作業單位也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 離盈利的目標越來越近。 與此同時, 外部市場員工的收入也得到了保證。

據該油田人力資源處統計, 在增加各類津貼補助後, 員工在疆工作期間的月收入將不低於9000元, 在家休假期間月收入將在3000元左右。 合計下來, 駐疆員工如能順利完成崗位考核任務, 一年實發收入將不低於9萬元。

外部市場相對內部職工的高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員工外闖的積極性, 2017年, 江蘇油田提出要實現第二個千人外部市場分流計畫。

但向外尋求發展的油田也不止江蘇油田一家, 外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看來江蘇石油人需要走出不僅僅是油田, 他們還需要跨出油田領域, 在陌升的行業尋找生存空間。

跨行業,闖私企

黃馬採油管理區的一位職工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她會奔走于各大人才市場、招聘會,為的就是給管理區的油田職工找一個比較合適的社會崗位。

“咬牙走出去,分灶吃飯、分兵突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進入連續虧損的第三個年頭,黃馬採油管理區相關負責人說,墨守成規只有死路一條,走出去才能有一線生機。

然而,在外“求職打工”的道路比預想的要艱難曲折。帶著“國企職工眼高手低愛耍大牌”的成見,很多企業都以年齡偏大、不好管理、不能吃苦為由,把她和油田的職工拒之門外。

在經歷了多次“求職”失敗後,她看到了揚州普發車燈有限公司的招聘啟示,可該公司的老總一開始就堅決拒絕了她。她索性把石油人艱苦奮鬥的照片、視頻用微信發給對方,經過一番“狂轟濫炸”,終於說動了該老總,為黃馬管理區職工拿下了16個加工嬰兒床的工作崗位,

這家私企已經是她在“

求職”過程中走訪的第83家單位。

從目前江蘇油田外闖職工工作狀況來看,私企管理者對油田職工素質普遍評價較高,甚至有許多企業慕名而來,希望能夠在油田招聘員工。

即使是這樣,很多職工對走向社會闖市場還是充滿抵觸情緒,“在油田工作了大半輩子,效益不好了,就想把我們當包袱一樣甩掉,心裡實在難以接受”一位油田職工說。

但也有的職工對此持樂觀態度:“我們基層員工又不怕受累流汗,只是感覺有勁使不上,無論你幹不幹市場機會都在那兒,就是敢不敢?幹不幹的問題,理智的走進市場怎麼就會不行呢?”

目前,江蘇油田改革已初見成效,外闖市場讓職工有了新崗位,單位減了虧損,用工方也解決了招工難的問題,然而對石油人來說,難免要經歷一個陣痛期和適應期,這並不僅局限與江蘇油田,在改革的浪潮下,這也是目前其它油田職工可能要面對的選擇。

石油人的選擇

目前的油氣行業大環境下,各大油田紛紛發展非油業務,外拓市場。以後石油人不幹石油,甚至加入私企會不會是一種必要的選擇呢?

石油行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需要改革、需要盈利,這是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能感覺到行業趨勢。

那處於石油寒冬中的石油人,你想過主動離開原有崗位,謀求石油人新的職業生涯嗎?

跨行業,闖私企

黃馬採油管理區的一位職工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她會奔走于各大人才市場、招聘會,為的就是給管理區的油田職工找一個比較合適的社會崗位。

“咬牙走出去,分灶吃飯、分兵突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進入連續虧損的第三個年頭,黃馬採油管理區相關負責人說,墨守成規只有死路一條,走出去才能有一線生機。

然而,在外“求職打工”的道路比預想的要艱難曲折。帶著“國企職工眼高手低愛耍大牌”的成見,很多企業都以年齡偏大、不好管理、不能吃苦為由,把她和油田的職工拒之門外。

在經歷了多次“求職”失敗後,她看到了揚州普發車燈有限公司的招聘啟示,可該公司的老總一開始就堅決拒絕了她。她索性把石油人艱苦奮鬥的照片、視頻用微信發給對方,經過一番“狂轟濫炸”,終於說動了該老總,為黃馬管理區職工拿下了16個加工嬰兒床的工作崗位,

這家私企已經是她在“

求職”過程中走訪的第83家單位。

從目前江蘇油田外闖職工工作狀況來看,私企管理者對油田職工素質普遍評價較高,甚至有許多企業慕名而來,希望能夠在油田招聘員工。

即使是這樣,很多職工對走向社會闖市場還是充滿抵觸情緒,“在油田工作了大半輩子,效益不好了,就想把我們當包袱一樣甩掉,心裡實在難以接受”一位油田職工說。

但也有的職工對此持樂觀態度:“我們基層員工又不怕受累流汗,只是感覺有勁使不上,無論你幹不幹市場機會都在那兒,就是敢不敢?幹不幹的問題,理智的走進市場怎麼就會不行呢?”

目前,江蘇油田改革已初見成效,外闖市場讓職工有了新崗位,單位減了虧損,用工方也解決了招工難的問題,然而對石油人來說,難免要經歷一個陣痛期和適應期,這並不僅局限與江蘇油田,在改革的浪潮下,這也是目前其它油田職工可能要面對的選擇。

石油人的選擇

目前的油氣行業大環境下,各大油田紛紛發展非油業務,外拓市場。以後石油人不幹石油,甚至加入私企會不會是一種必要的選擇呢?

石油行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需要改革、需要盈利,這是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能感覺到行業趨勢。

那處於石油寒冬中的石油人,你想過主動離開原有崗位,謀求石油人新的職業生涯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