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洋油盞、拖嫁妝、紮鞋底……美好的純真年代

織布、拾麥穗、推小車子、分魚、牽磨……相信年紀稍大些的朋友對這些都記憶猶新。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 有些東西已經消失了, 成了記憶;有些東西依舊保存了下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還用著。 這60幅民俗風情畫, 帶你回味一下那不太遙遠的過去。

1.摜麥:在麥收季節, 人工打麥脫粒, 主要是元麥和小麥。 一般在木制的摜床上操作。

2.吊梁取水:農田抗旱或施肥時, 用木制的小桶利用杠杆原理, 從溝河裡取水。

3.踏二等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鄉村與城鎮之間公共汽車較少, 往來旅客很多靠自行車搭載。 自行車載客比較辛苦, 酬勞也不多。 逢年過節時, 許多踏二等車者到港口接旅客, 場面十分鬧猛。

4.罱河泥:罱泥人在船上用罱泥夾子從河底罱取污泥放入船倉,

再用“千婆”將污泥甩到岸上, 此舉可有清潔河道和肥沃土地的雙重功效。 凡看懂這個的年齡至少都在三十五歲以上。

5.收破布頭:貨郎挑著擔子走鄉串戶, 既收破布頭和廢銅爛鐵, 又兌換或賣麥芽糖, 口中吆喝, 手搖撥郎鼓。

6.紮鞋底:民間做鞋的一道工序。 過去人們穿的鞋子大多自己做, 一隻鞋底起碼紮上數百上千針, 厚實牢固。

7.箍鍋蓋:小時候經常會聽到箍鍋蓋手藝人的吆喝, 現在農村都用上了液化氣, 箍鍋蓋的手藝幾近失傳。

8.蒸糕:過年時的保留節目,可以浸在水中保存很長時間,小時候的最愛。

9.做圓子:遇到喜慶日子,一般都要做圓子,原料主要是糯米粉,餡有豆沙、芝麻、蘿蔔碎肉等。

10.油布傘:如今這些都已進了博物館,但那些美好的回憶已留在我們心中。

11.水踏鹽齏:過程很不堪,味道很鮮美。三天不吃鹽齏湯,腳骨郎裡酥汪汪。

12.拾麥穗:麥子收割後,農民在地裡拾取遺落的麥穗,體現顆粒歸倉的美德。

13.燒經:祭祖的一種儀式。

14.推小車子:用手推獨輪車作中短途客運或貨運,所謂“車子一頓、屋裡脫頓”,講的就是這個行業的艱辛。

15.搖馬籠:一種搖籃,用竹片和蔑條做成,實用而環保,母親一邊搖一邊輕聲哼著“寶貝哦,要困特,夜依嘞,要困了……”

16.揚麥:新麥脫粒後,利用自然風揚去麥粒中的雜物。

17.織布:技術要求很高的技術,非一般農婦可為,操作時有動聽的節奏聲,現在的小孩大都不知此為何物。

18.分魚:魚捕上岸後,較均勻地分成若干份,大魚要截成幾段,然後通過抓鬮等辦法公平公正地分發。分魚是一門藝術。

19.牽磨:多人配合轉動石磨,研磨糧食。如今石磨一般在博物館才能見到。

20.做蘆扉:將蘆葦剖開壓平後編織成席子,是較為複雜的工藝之一,蘆扉可用來曬糧食,且結實、耐用、環保。

21.撣簷塵:進入臘月後,各家各戶都要戴上草帽和頭巾,認真徹底地將牆壁、傢俱和屋頂上的灰塵清掃乾淨,以全新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22.裹粽子:那時由我們這些小孩在河邊采回蘆葉,看著母親在糯米裡摻入赤豆,然後下鍋煮,那種清香,聞聞就滿足了。

23.存蠶豆:小時候幹過的活,既有播種的喜悅,更有勞作的艱辛。青蠶豆、炒蠶豆,米道好來交關。

24.紡紗:小時候還能見到這種最傳統的純手工勞作方式。

25.夯地基:農村蓋房時繁重而甜蜜的工作。

27.攙高頭:農村建房上正樑時的慶祝儀式,會放炮仗發糖果。

29.紮掃帚:小時候家裡的掃帚可都是DIY純手工打造的。

29.搪網捕魚:年底時最傳統的一種抓魚方式,現已基本消失。

30.磨剪刀、修傘、配鑰匙:雖吆喝聲還在耳邊,連鄉村已較難見到。

31.刮鑊鏽。在農村,那種聲音傳開去,人們便知道天快亮了。

32.夏夜乘涼。農村最常見,但也是最溫馨、最快樂的休閒方式。

33.吃素飯。農村有人過世後親朋好友的悼念活動。現場會有吹鼓手和賣糖的各色人等。

34.夏日露天晚飯。用幾盆水澆一下地,熱氣下去後,就可以開飯了。

35.正月十五點兔子燈。正月半晚飯後,小孩子們的最愛,此習俗延續至今。

36.打磚板。幾米開外,十發而九中。常置受凍紅腫的於不顧。

37.拉纖。人力拉船,是一種重體力活。圖中亮點在左上角。

38.寄生肖。因為特有的習俗“寄生肖”,所以有了特有的稱謂“寄爺”。

39.洋油盞。在洋油盞昏暗而溫暖的燈光下,很多人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光。

40.彈棉花。小時候見過的唯一的、最大的樂器。

41.剝玉米。小時候暑假裡的必修課,沒有機器,純手工作業。

42.刮痧。那個年代小時候身體不適,一般都家裡老人操刀刮痧,基本上手到病除。

43.發紅蛋。嬰兒出生後一周之內,產婦家屬會把塗上紅色的雞蛋發給鄰居吃。

44.絞溫草。現在少有農戶自己養豬,這種場景就難以一見了。

45.拖嫁妝。全是人工作業,卻是無比喜慶的大事。

46.壓薕子。挑選粗細均勻的蘆頭,壓上幾道細麻繩,就成了家家戶戶曬衣物和糧食的薕子。

47.攤面餅。薄薄的面餅夾上煮爛的茄子、鹹鴨蛋、綠豆芽等,既當菜又當飯,堪稱美味,人間一絕也。

48.摸魚:七八十年代時的副業,隆冬季節穿著太空服一樣的自製皮衣下河,十分寒冷,無比艱辛。

49.釘魚。最快捷、最緊張、最刺激,也是最有趣的捕魚方式。

50.炒年貨。炒花生、炒蠶豆、炒蕃芋乾等,都是我們的最愛。

51.得知了。兒童的一種遊戲。用竹片做一個圓框,纏上蜘蛛網後,利用其粘性,抓獲知了後可以玩耍。

52.小人書攤。很多小孩是伴著小人書長大的,小人書圖文並茂,趣味無窮,因此也催生了租看小人書的行當。

53.照田財。元宵節的晚上,用蘆柴紮成火把,由男主人拿到田裡點燃舞動,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54.采菱角。找個大腳盆,就可以在宅溝裡進行了,農家子弟應該都有的經歷。現在只能在市場上見到了。

55.吃廿四夜飯。今天農曆臘月廿三,沙地人要送灶神,同時有吃赤豆飯和青菜豆腐的習俗。今天你送灶神嗎?

56.吵親、鬧新房。那時的吵親作為難得的娛樂方式,新郎的父親成為大家愚弄的對象,節目主要是“扒灰”等。

57.打老將。二人手中各執一根車前草,然後同時猛拉或上下拉扯,先斷者為輸。玩過此遊戲者現年齡必在三十五以上。

58.正月半拔燈。元宵節晚上,農家屋前,高高地豎起一兩隻大紅燈籠,同天上的明月相映生輝,祈福明年風調雨順、全家安康。

59.手擀餛飩皮子。用擀麵杖把麵團壓平擀勻,這種純手工的方法速度慢、較費力,卻充滿溫馨的氣息,做出來的餛飩也別有風味。

60.雕花板。手工雕刻的木板,用於裝飾床架、梳粧檯、櫥櫃等傢俱,現在普通居民家裡注重實用,反而沒有了這些,這一行當幾近失傳。

8.蒸糕:過年時的保留節目,可以浸在水中保存很長時間,小時候的最愛。

9.做圓子:遇到喜慶日子,一般都要做圓子,原料主要是糯米粉,餡有豆沙、芝麻、蘿蔔碎肉等。

10.油布傘:如今這些都已進了博物館,但那些美好的回憶已留在我們心中。

11.水踏鹽齏:過程很不堪,味道很鮮美。三天不吃鹽齏湯,腳骨郎裡酥汪汪。

12.拾麥穗:麥子收割後,農民在地裡拾取遺落的麥穗,體現顆粒歸倉的美德。

13.燒經:祭祖的一種儀式。

14.推小車子:用手推獨輪車作中短途客運或貨運,所謂“車子一頓、屋裡脫頓”,講的就是這個行業的艱辛。

15.搖馬籠:一種搖籃,用竹片和蔑條做成,實用而環保,母親一邊搖一邊輕聲哼著“寶貝哦,要困特,夜依嘞,要困了……”

16.揚麥:新麥脫粒後,利用自然風揚去麥粒中的雜物。

17.織布:技術要求很高的技術,非一般農婦可為,操作時有動聽的節奏聲,現在的小孩大都不知此為何物。

18.分魚:魚捕上岸後,較均勻地分成若干份,大魚要截成幾段,然後通過抓鬮等辦法公平公正地分發。分魚是一門藝術。

19.牽磨:多人配合轉動石磨,研磨糧食。如今石磨一般在博物館才能見到。

20.做蘆扉:將蘆葦剖開壓平後編織成席子,是較為複雜的工藝之一,蘆扉可用來曬糧食,且結實、耐用、環保。

21.撣簷塵:進入臘月後,各家各戶都要戴上草帽和頭巾,認真徹底地將牆壁、傢俱和屋頂上的灰塵清掃乾淨,以全新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22.裹粽子:那時由我們這些小孩在河邊采回蘆葉,看著母親在糯米裡摻入赤豆,然後下鍋煮,那種清香,聞聞就滿足了。

23.存蠶豆:小時候幹過的活,既有播種的喜悅,更有勞作的艱辛。青蠶豆、炒蠶豆,米道好來交關。

24.紡紗:小時候還能見到這種最傳統的純手工勞作方式。

25.夯地基:農村蓋房時繁重而甜蜜的工作。

27.攙高頭:農村建房上正樑時的慶祝儀式,會放炮仗發糖果。

29.紮掃帚:小時候家裡的掃帚可都是DIY純手工打造的。

29.搪網捕魚:年底時最傳統的一種抓魚方式,現已基本消失。

30.磨剪刀、修傘、配鑰匙:雖吆喝聲還在耳邊,連鄉村已較難見到。

31.刮鑊鏽。在農村,那種聲音傳開去,人們便知道天快亮了。

32.夏夜乘涼。農村最常見,但也是最溫馨、最快樂的休閒方式。

33.吃素飯。農村有人過世後親朋好友的悼念活動。現場會有吹鼓手和賣糖的各色人等。

34.夏日露天晚飯。用幾盆水澆一下地,熱氣下去後,就可以開飯了。

35.正月十五點兔子燈。正月半晚飯後,小孩子們的最愛,此習俗延續至今。

36.打磚板。幾米開外,十發而九中。常置受凍紅腫的於不顧。

37.拉纖。人力拉船,是一種重體力活。圖中亮點在左上角。

38.寄生肖。因為特有的習俗“寄生肖”,所以有了特有的稱謂“寄爺”。

39.洋油盞。在洋油盞昏暗而溫暖的燈光下,很多人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光。

40.彈棉花。小時候見過的唯一的、最大的樂器。

41.剝玉米。小時候暑假裡的必修課,沒有機器,純手工作業。

42.刮痧。那個年代小時候身體不適,一般都家裡老人操刀刮痧,基本上手到病除。

43.發紅蛋。嬰兒出生後一周之內,產婦家屬會把塗上紅色的雞蛋發給鄰居吃。

44.絞溫草。現在少有農戶自己養豬,這種場景就難以一見了。

45.拖嫁妝。全是人工作業,卻是無比喜慶的大事。

46.壓薕子。挑選粗細均勻的蘆頭,壓上幾道細麻繩,就成了家家戶戶曬衣物和糧食的薕子。

47.攤面餅。薄薄的面餅夾上煮爛的茄子、鹹鴨蛋、綠豆芽等,既當菜又當飯,堪稱美味,人間一絕也。

48.摸魚:七八十年代時的副業,隆冬季節穿著太空服一樣的自製皮衣下河,十分寒冷,無比艱辛。

49.釘魚。最快捷、最緊張、最刺激,也是最有趣的捕魚方式。

50.炒年貨。炒花生、炒蠶豆、炒蕃芋乾等,都是我們的最愛。

51.得知了。兒童的一種遊戲。用竹片做一個圓框,纏上蜘蛛網後,利用其粘性,抓獲知了後可以玩耍。

52.小人書攤。很多小孩是伴著小人書長大的,小人書圖文並茂,趣味無窮,因此也催生了租看小人書的行當。

53.照田財。元宵節的晚上,用蘆柴紮成火把,由男主人拿到田裡點燃舞動,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54.采菱角。找個大腳盆,就可以在宅溝裡進行了,農家子弟應該都有的經歷。現在只能在市場上見到了。

55.吃廿四夜飯。今天農曆臘月廿三,沙地人要送灶神,同時有吃赤豆飯和青菜豆腐的習俗。今天你送灶神嗎?

56.吵親、鬧新房。那時的吵親作為難得的娛樂方式,新郎的父親成為大家愚弄的對象,節目主要是“扒灰”等。

57.打老將。二人手中各執一根車前草,然後同時猛拉或上下拉扯,先斷者為輸。玩過此遊戲者現年齡必在三十五以上。

58.正月半拔燈。元宵節晚上,農家屋前,高高地豎起一兩隻大紅燈籠,同天上的明月相映生輝,祈福明年風調雨順、全家安康。

59.手擀餛飩皮子。用擀麵杖把麵團壓平擀勻,這種純手工的方法速度慢、較費力,卻充滿溫馨的氣息,做出來的餛飩也別有風味。

60.雕花板。手工雕刻的木板,用於裝飾床架、梳粧檯、櫥櫃等傢俱,現在普通居民家裡注重實用,反而沒有了這些,這一行當幾近失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