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是誰”?我只想吐個槽!

關於我們是誰, 小夥伴們都有很多槽要吐, 也有很多誤會要澄清, 當然多少也都帶著些自豪感介紹自己熟悉的環境。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淩海青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我們是誰”, 是個哲學問題。

網上曾有戲言, 哲學家和保安的工作是相同的, 都是見人盤問:“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

“我是誰”這個短語, 將過去和未來統一在當下, 是哲學命題的高度濃縮。

“我是誰”這個短語, 不同於日常經驗的“我是誰”。

▲刷爆朋友圈的“我們是誰”漫畫(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每個人在介紹自己的時候, 都可以給自己加上很多定語, 如, 我是學生, 我是小力, 我是售貨員等等。 這樣的回答揭示的是一個人的一部分, 並不能窮盡一個人的本質。

亞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將本質定義為“是其所是”的屬性, 就是使得這個人成為區別於其他人和事物的特徵, 不可替代的特徵。 按照這樣的理解, 對“我是誰”這個命題的發問和理解才是哲學命題的討論。

亞里斯多德說, 人是理性的城邦動物, 所以基督教會說:人是有原罪的, 所以教導人信靠基督得到救贖。

▲“我們是誰”漫畫原型出自美國女畫家Allie Brosh

巴斯卡說,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 思考再多也沒有根基, 放棄了世間的思考轉入信仰生活。

馬克思說, 人是以勞動為第一需求的, 號召無產階級的在勞動中解放自己和剝削自己。

孔子說, 人是飲食男女大欲存焉, 在此基礎上提出仁、義、禮, 維持人間秩序。

老子認為人已經大道廢, 不如雞犬之聲相聞。

這些思想的巨人, 思考的都是全人類的問題, 他們將自我和他人視作共同體, 探討人性中普遍和永恆的內容。 偉人之所以是偉人, 不是僅僅靠智力上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 他們胸懷天下, 思考的起點就和我們凡夫俗子不同。

▲“我們是誰”原型漫畫“who are we”

我們普通人,

為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奔波, 一生的成就, 最多也就止於五好家庭或者特定的職業群體。

這裡並沒有高下的判斷, 社會正是有這些不同的人群, 才能夠生生不息的維持。 尚書裡說“和實生物, 同則不繼“, 和而不同, 不同的人和事業同時展開, 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

可以設想一下, 如果這個世界上都是聖賢, 思考的問題都是人類根本問題, 那麼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讓聖賢們去思考, 聖賢也不再是突出的思想燈塔。

刷爆朋友圈的“我們是誰”,和哲學家們思考的“我們是誰”有什麼分別呢?

上文我們提到,哲學家的“我是誰”,關懷的是全人類和宇宙的普遍性問題,是本質再本質的問題。朋友圈的“我們是誰”,是我們普通人關於自我的定位。

普通人生活在限制中,出身的限制、地域的限制、時代的限制、職業的限制乃至性別、高矮胖瘦的限制,限制既意味著對超出限制邊界的不自由,也意味著在限制邊界內的自由。每個人熟悉的小世界,是對自己安全的庇護,也是區別於其它群體的特徵。

所以“我們是誰”這個話題可以一日刷爆朋友圈,關於我們是誰,小夥伴們都有很多槽要吐,也有很多誤會要澄清,當然多少也都帶著些自豪感介紹自己熟悉的環境。

“我們是誰”以六格漫畫的形式火起來,最多的是職業主題。

現代都市生活中,陌生人建立聯繫首先會被問到職業。雙方會就不同的職業進行交流,然而因為隔行如隔山,這種交流往往是無效的。

朋友圈的小漫畫恰到好處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甚至比處心積慮的職業介紹更有效地表達了真實的交往需求。

根據我的分析,“我們是誰”行業介紹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作者真誠面對了自己。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真實的感受在我們日常交流中往往是被壓抑的。漫畫中真誠的表達了工作的艱辛和無奈。

這不同於消極的自嘲,是以平常心對待工作這件事情。脫離了口號式的理想和包裝,工作中的辛勞和經濟的負擔,一覽無餘的表露,這正是心態強大的表現。

心態脆弱的人難以面對自己的不足和弱點,我們常說的平常心,恰恰是不那麼平常的人,心靈經受過磨礪而不倒下的人更容易獲得。不同行業的人在網上自嘲,是社會心態普遍趨向平和的表現。

不難發現,網友們在網上對自己可不單是自嘲式的吐槽,也帶有絲絲的自豪感。將工作的不易表達出來,也是讓自己和他人更加理解這份工作的,從而更加尊重這個職業。社會中不同職業的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其它行業的人介紹自己的方式,也直觀的理解了不同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狀態。

“我們是誰”網紅系列,創作者首先真實地面對自己,其次將自己的狀態分享出去。

“我們是誰”儘管是普通人的娛樂,也包含了自我認知和走出自身求得更廣泛理解的雙重需要。作為哲學命題的“我是誰”,正是在人們這種普遍而迫切的追問中誕生的。

如果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與人們最普遍關心的問題無關,這樣的哲學思考,便成了供少數人把玩的玩物,甚至是少數人謀生的工具。

刷爆朋友圈的“我們是誰”,和哲學家們思考的“我們是誰”有什麼分別呢?

上文我們提到,哲學家的“我是誰”,關懷的是全人類和宇宙的普遍性問題,是本質再本質的問題。朋友圈的“我們是誰”,是我們普通人關於自我的定位。

普通人生活在限制中,出身的限制、地域的限制、時代的限制、職業的限制乃至性別、高矮胖瘦的限制,限制既意味著對超出限制邊界的不自由,也意味著在限制邊界內的自由。每個人熟悉的小世界,是對自己安全的庇護,也是區別於其它群體的特徵。

所以“我們是誰”這個話題可以一日刷爆朋友圈,關於我們是誰,小夥伴們都有很多槽要吐,也有很多誤會要澄清,當然多少也都帶著些自豪感介紹自己熟悉的環境。

“我們是誰”以六格漫畫的形式火起來,最多的是職業主題。

現代都市生活中,陌生人建立聯繫首先會被問到職業。雙方會就不同的職業進行交流,然而因為隔行如隔山,這種交流往往是無效的。

朋友圈的小漫畫恰到好處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甚至比處心積慮的職業介紹更有效地表達了真實的交往需求。

根據我的分析,“我們是誰”行業介紹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作者真誠面對了自己。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真實的感受在我們日常交流中往往是被壓抑的。漫畫中真誠的表達了工作的艱辛和無奈。

這不同於消極的自嘲,是以平常心對待工作這件事情。脫離了口號式的理想和包裝,工作中的辛勞和經濟的負擔,一覽無餘的表露,這正是心態強大的表現。

心態脆弱的人難以面對自己的不足和弱點,我們常說的平常心,恰恰是不那麼平常的人,心靈經受過磨礪而不倒下的人更容易獲得。不同行業的人在網上自嘲,是社會心態普遍趨向平和的表現。

不難發現,網友們在網上對自己可不單是自嘲式的吐槽,也帶有絲絲的自豪感。將工作的不易表達出來,也是讓自己和他人更加理解這份工作的,從而更加尊重這個職業。社會中不同職業的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其它行業的人介紹自己的方式,也直觀的理解了不同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狀態。

“我們是誰”網紅系列,創作者首先真實地面對自己,其次將自己的狀態分享出去。

“我們是誰”儘管是普通人的娛樂,也包含了自我認知和走出自身求得更廣泛理解的雙重需要。作為哲學命題的“我是誰”,正是在人們這種普遍而迫切的追問中誕生的。

如果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與人們最普遍關心的問題無關,這樣的哲學思考,便成了供少數人把玩的玩物,甚至是少數人謀生的工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