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回向死亡

格魯派(黃教), 創建於1409年, 是15世紀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師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 也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

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 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 而且生活日趨腐朽, 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 針對這一情況, 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 到處講經說法, 著書立說, 抨擊僧人不守戒律, 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

1409年藏曆正月, 他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 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大法會。 法會後, 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 創建起嚴守戒律的格魯派(格魯, 藏語意為善律)。 由於宗喀巴及其追隨者戴黃色僧帽, 故又俗稱黃教。

黃教創建後,

相繼又建立起哲蚌寺、沙拉寺、紮什倫布寺、塔爾寺、拉蔔楞寺, 它們與甘丹寺一起並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 此外, 黃教還創建了達賴、班禪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

藏傳佛教寺院以格魯派為最宏大、華麗, 均有極宏偉寬大的經堂大殿。

西藏拉薩甘丹寺

甘丹寺全稱直譯為喜足尊勝洲, 又稱噶丹寺。 位於拉薩東面達孜縣境內的拉薩河南岸旺古爾山坳。 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咯巴興建, 為格魯派第一座寺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御賜寺名“永泰寺”。 與哲蚌寺、沙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

曆世格魯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住在此寺中。 主殿主要供奉彌勒佛像和宗喀巴像等, 造型精美, 技術精湛。 寺內所藏文物甚多, 其中以清乾隆帝所賜盔甲和明永樂皇帝所賜錦鍛繡塘最為著名, 還有保存宗喀巴和甘丹赤巴等遺體的靈塔90餘座。

西藏拉薩哲蚌寺

哲蚌寺原名是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位於西藏拉薩城西約5公里的根培烏孜山下,海拔3800米,始建於1416年,為宗喀巴弟子嘉樣曲法所建。全寺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建築雄偉壯麗,最盛時僧侶達到萬人之眾,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是達賴二世至五世的居所,曆世達賴均以此為母寺。錯欽大殿3層是強巴佛(未來佛)殿,這尊強巴佛像是當年宗喀巴在世的時候由他親自開光的,極為著名。

西藏拉薩沙拉寺

沙拉寺全名為沙拉大乘寺,位於西藏拉薩北郊沙拉烏孜山南麓,由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益西於1419年建造。措欽大殿在寺院東北部,高四層,由殿前廣場、大經堂和五個佛殿組成。主供強巴(彌勒)佛,高六米,雕塑精湛,神態安祥。西側為羅漢殿,主供十六羅漢,每座羅漢體內有釋迦益西從中國內地帶來的木雕羅漢一尊。東側為大威德金剛神殿,南牆珍藏著永樂版大藏經,這是我國第一次木刻印刷的經書,是明成祖親自饋贈的傳世之寶。藏在措欽大殿的200余函《甘珠爾》、《丹珠爾》經書全是用金汁抄寫的,十分珍貴。沙拉寺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叫“沙拉崩欽”,是其獨有的金剛杵加持節。每年的藏曆12月27日,來沙拉寺等待擊頭加持的信徒數以萬計。

西藏紮什倫布寺

紮什倫布寺,也稱“吉祥須彌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區西北的尼瑪山腳下,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達賴根敦珠巴於1447年倡建。是歷代班禪的駐錫地和宗教活動場所。錯欽大殿為該寺最早的建築。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講經場,是班禪講經和僧人辯經的場所。大彌勒殿位於寺院西側,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禪確吉尼瑪主持鑄造的彌勒坐像,總高26.2米,共用黃銅231400斤,黃金6700兩,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坐像。曆世班禪靈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飾有珍珠和玉石。每座靈塔都燃點數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燈,終年不熄。塔內藏有曆世班禪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禪的靈塔最為豪華。

青海塔爾寺

塔爾寺藏語稱“兗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落成。因先建塔後建寺,故名塔爾寺。相傳這裡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依山勢起伏,1000多個院落,4500多間殿宇,是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塔爾寺的主殿是大金瓦寺,面積約450平方米。塔爾寺最宏偉的建築是大經堂。這是一座藏式平頂建築,面積達1981平方米。殿內矗立著 108根大柱子,柱子上部都雕有優美的圖案,外裹彩色毛毯,並綴以各 色刺繡飄帶、幢、幡等。上千尊小七精緻的銅質鎦金佛像置於四壁的神龕中。酥油花、繪畫、堆繡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

甘肅拉蔔楞寺

拉蔔楞是藏語“拉章”的譯音,意思是“佛宮”。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境內,是歷代嘉木樣活佛的佛宮,為甘南藏族地區最大的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寺內有莊嚴雄偉的壽禧寺、高不可及的銅鑄彌勒佛、金碧輝煌的大經堂、奇巧瑰麗的舍利塔。寺院內設聞思、續部下、時輪、醫藥、喜金剛、續部上六大學院,藏經6萬餘卷,其中佛教大百科全書200多卷。拉卜楞寺尤以六大學院著稱,成為藏傳佛教高僧的培養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

拉撲楞寺外牆周長共約3.5km,由共2000餘個轉經筒組成,是世界上最長的轉經廊,轉遍一圈並觸摸到每個轉經筒至少需一個多小時,轉經者通常要最少轉三圈,當然能轉九圈的人也很多,天沒亮就開始起來轉經。拉撲楞寺外牆周長共約3.5km,由共2000餘個轉經筒組成,是世界上最長的轉經廊,轉遍一圈並觸摸到每個轉經筒至少需一個多小時,轉經者通常要最少轉三圈,當然能轉九圈的人也很多,天沒亮就開始起來轉經。

(圖片部分來自視覺中國)

紅塵向左,佛門向右,

讓我們一起走近藏傳佛學的大門,

領略佛教的藝術!

阿米羅羅不止帶你看最美的風景,

也要帶你領略博大的人文瑰寶!

哲蚌寺原名是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位於西藏拉薩城西約5公里的根培烏孜山下,海拔3800米,始建於1416年,為宗喀巴弟子嘉樣曲法所建。全寺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建築雄偉壯麗,最盛時僧侶達到萬人之眾,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是達賴二世至五世的居所,曆世達賴均以此為母寺。錯欽大殿3層是強巴佛(未來佛)殿,這尊強巴佛像是當年宗喀巴在世的時候由他親自開光的,極為著名。

西藏拉薩沙拉寺

沙拉寺全名為沙拉大乘寺,位於西藏拉薩北郊沙拉烏孜山南麓,由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益西於1419年建造。措欽大殿在寺院東北部,高四層,由殿前廣場、大經堂和五個佛殿組成。主供強巴(彌勒)佛,高六米,雕塑精湛,神態安祥。西側為羅漢殿,主供十六羅漢,每座羅漢體內有釋迦益西從中國內地帶來的木雕羅漢一尊。東側為大威德金剛神殿,南牆珍藏著永樂版大藏經,這是我國第一次木刻印刷的經書,是明成祖親自饋贈的傳世之寶。藏在措欽大殿的200余函《甘珠爾》、《丹珠爾》經書全是用金汁抄寫的,十分珍貴。沙拉寺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叫“沙拉崩欽”,是其獨有的金剛杵加持節。每年的藏曆12月27日,來沙拉寺等待擊頭加持的信徒數以萬計。

西藏紮什倫布寺

紮什倫布寺,也稱“吉祥須彌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區西北的尼瑪山腳下,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達賴根敦珠巴於1447年倡建。是歷代班禪的駐錫地和宗教活動場所。錯欽大殿為該寺最早的建築。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講經場,是班禪講經和僧人辯經的場所。大彌勒殿位於寺院西側,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禪確吉尼瑪主持鑄造的彌勒坐像,總高26.2米,共用黃銅231400斤,黃金6700兩,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坐像。曆世班禪靈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飾有珍珠和玉石。每座靈塔都燃點數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燈,終年不熄。塔內藏有曆世班禪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禪的靈塔最為豪華。

青海塔爾寺

塔爾寺藏語稱“兗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落成。因先建塔後建寺,故名塔爾寺。相傳這裡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依山勢起伏,1000多個院落,4500多間殿宇,是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塔爾寺的主殿是大金瓦寺,面積約450平方米。塔爾寺最宏偉的建築是大經堂。這是一座藏式平頂建築,面積達1981平方米。殿內矗立著 108根大柱子,柱子上部都雕有優美的圖案,外裹彩色毛毯,並綴以各 色刺繡飄帶、幢、幡等。上千尊小七精緻的銅質鎦金佛像置於四壁的神龕中。酥油花、繪畫、堆繡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

甘肅拉蔔楞寺

拉蔔楞是藏語“拉章”的譯音,意思是“佛宮”。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境內,是歷代嘉木樣活佛的佛宮,為甘南藏族地區最大的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寺內有莊嚴雄偉的壽禧寺、高不可及的銅鑄彌勒佛、金碧輝煌的大經堂、奇巧瑰麗的舍利塔。寺院內設聞思、續部下、時輪、醫藥、喜金剛、續部上六大學院,藏經6萬餘卷,其中佛教大百科全書200多卷。拉卜楞寺尤以六大學院著稱,成為藏傳佛教高僧的培養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

拉撲楞寺外牆周長共約3.5km,由共2000餘個轉經筒組成,是世界上最長的轉經廊,轉遍一圈並觸摸到每個轉經筒至少需一個多小時,轉經者通常要最少轉三圈,當然能轉九圈的人也很多,天沒亮就開始起來轉經。拉撲楞寺外牆周長共約3.5km,由共2000餘個轉經筒組成,是世界上最長的轉經廊,轉遍一圈並觸摸到每個轉經筒至少需一個多小時,轉經者通常要最少轉三圈,當然能轉九圈的人也很多,天沒亮就開始起來轉經。

(圖片部分來自視覺中國)

紅塵向左,佛門向右,

讓我們一起走近藏傳佛學的大門,

領略佛教的藝術!

阿米羅羅不止帶你看最美的風景,

也要帶你領略博大的人文瑰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