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百年氣象站: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克西南約60公里、距阿爾卑斯山脈約20公里的霍恩派森貝格山上, 有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山地氣象站。 自1781年以來, 它一直在監測和收集氣象資料, 距今已有236年歷史。

說起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 就不得不提曼海姆氣象觀測網和巴拉丁氣象學會。 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侯爵的一種, 有選舉帝國皇帝之權)卡爾·希歐多爾王子有一個博學的宮廷牧師, 名叫約翰·雅各·哈默爾。 作為電學和氣象學的專家, 1779年至1780年, 哈默尓在曼海姆組織建立了巴拉丁氣象學會(Societas Meteorologica Palatina)。

希歐多爾王子1780年決定在慕尼克科學院成立氣象部,

9月5日發佈了一道氣象觀測規範通令, 要求在領地範圍內(包括巴伐利亞以及歐洲內外的一些地區)每天同一時間進行氣象觀測, 並為此提供經費及儀器設備, 還命令駐外使節向駐在國提供儀器設備, 開展氣象觀測, 測得的資料通過外交途徑送到慕尼克科學院氣象部。 為協調和利用監測結果, 慕尼克科學院氣象部和巴伐利亞所有觀測站都由曼海姆巴拉丁氣象學會統一管理。

1781年, 第一卷《巴拉丁氣象學會雜誌》出版, 並成為全世界最早出版的氣象刊物。 據記載, 曼海姆氣象觀測網曾經一度在歐洲、格陵蘭島和北美洲擁有39個觀測站, 其中德國有14個, 兩個站是山地觀測站, 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是其中之一。

這些觀測站使用同樣的設備、統一的觀測程式, 並在當地時間每天7時、14時和21時進行觀測, 這也被稱為曼海姆觀測時間。

1790年, 哈默爾去世。 在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動盪中, 氣象觀測制度也日益崩潰。 1793年, 曼海姆巴拉丁氣象學會解散。 到今天, 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已成為巴拉丁氣象學會曼海姆氣象觀測網中唯一保留下來的氣象站, 也是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氣象站之一。

為了保證觀測的連續性, 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的觀測資料仍按照曼海姆時間讀取。 除了二戰期間曾短暫中斷, 可以說, 自1781年1月1日起, 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的觀測幾乎從未間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空襲導致1945年4月28日到5月2日之間的氣象記錄不完整,

而5月2日到5月14日之間的氣象觀測中斷。 後由於空中機組人員對氣象觀測資料的需要, 才又重新開始觀測。

1952年11月11日, 德國氣象局(the Germa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 DWD)成立, 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由德國氣象局負責運行管理, 屬於其二級氣象站。 除日常天氣監測和預警外, 還負責臭氧、氣溶膠、痕量氣體監測和雷達氣象學的研究。 該站還是全球大氣監測網中德國唯一的全球本底監測站, 為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霍恩派森貝格山最高海拔989米, 氣象站位於977米處。 由於遠離城市, 這裡的觀測資料幾乎沒有受到城市發展的影響。 當巴塞爾和布拉格等城市氣象站被熱島效應所困擾時, 霍恩派森貝格山氣象站並沒有這個煩惱。

因為地理位置特殊,

氣象站還監測到明顯的逆溫效應。 冬季, 特別是12月和1月, 山谷裡的“冷空氣湖”使得氣象站所在位置比山下溫度要高。 而在夏季, 由於海拔較高, 氣象站所在位置溫度又比山下低2℃到3℃。

由於觀測歷史悠久, 它的意義絕不僅限於當地。 從該站的一系列觀測資料中, 科學家獲得了許多關於地球大氣層的重要發現。 過去200年間, 該站取得的觀測資料經過數次評估, 成為世界各地科學家的研究物件, 出現在各類相關出版物中, 也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有力的證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