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脾多發血管淋巴管瘤1例

脾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種起源於脾臟的良性腫瘤, 主要的組織病理成分為不規則非序性增生的血管和淋巴管。 在國際腫瘤形態學編碼中常見近似的名稱為毛細血管淋巴管瘤、海綿狀血管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內皮瘤、囊狀血管淋巴管瘤等。

脾臟的腫瘤樣病變在臨床中多以繼發性常見, 例如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轉移, 或其他部位的上皮樣癌變組織轉移。 原發性腫瘤少見, 而脾血管淋巴管瘤更為罕見。

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 45歲, 因“反復左上腹隱痛4個月余”於2015年11月5日入住海南省人民醫院。 平素體健。 患者4個多月前左上腹隱痛不適到當地醫院檢查, 彩超結果示脾臟多發腫物(最大者16 mm), 考慮血管瘤或感染灶。 當時予以隨診觀察。 近1周前患者到本院複查, 為求手術治療而入院。

患者本院彩超示脾臟多發腫物(最大者18 mm), 考慮良性病變可能性大。 因腫塊較前有所增大,

患者堅決要求手術切除病灶, 進一步明確診斷。 入院查AFP、CEA、CA19-9、CA12-5、CA24-2及PSA全陰性, 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酯七項、血糖、血澱粉酶、心肌酶五項、凝血功能和肝炎指標未見異常。 上腹CT平掃+增強提示:脾臟不大, 其內可見多發結節狀低密度影, 大者大小約1.8 cm×1.4 cm, 增強掃描病灶輕度強化, 考慮良性病變可能性大(圖1)。

經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取得同意後, 遂於2015年11月10日行腹腔鏡下脾切除術, 術中見脾與周圍組織部分黏連, 表面見5個突起腫塊, 最大者約1.5 cm, 鏡下觸感韌, 邊界尚清。 完整切除術後石蠟病理:脾大小9 cm×7 cm×3.5 cm, 腫塊最大者1.6 cm×1 cm×0.8 cm, 最小者直徑0.6 cm, 切面均勻灰白、灰褐, 似海綿狀, 部分腫塊切開見灰黃色膠凍樣物。 鏡下見大小不一, 壁厚薄不均的血管(內可見紅細胞)和淋巴管(嗜伊紅染樣物)(圖2)。 免疫組化示:CD31、CD34、平滑肌肌動蛋白、D2-40局灶、間葉組織標誌物均陽性, 肌間線蛋白陰性。 病理診斷:脾血管淋巴管瘤。 術後患者恢復順利, 隨訪13個月, 未見病灶復發。

節選自

邢健鸚, 陳小菁, 陳家誠, 等. 脾多發血管淋巴管瘤1例報告[J]. 臨床肝膽病雜誌, 2017, 33(8): 1565-156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