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進口種子按粒買,國產種子也不賴

近日, 《經濟參考報》報導了國內種業研發創新能力不足, 致使“洋種子”大行其道, 國內菜農購種受制於人的消息。

誠然, 我國種子產業發展與國外仍有一定差距,

也存在著諸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研與生產脫節、基礎設施和裝備落後、管理體系弱等問題, 但國產的種子就真的不行麼?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君不見, 遼寧海城市三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過去的11年中已經培育出“佳麗”黃瓜、“美琳達”粉果番茄、“紫寒星”紫萼長茄、“新托妮”雜交甜椒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蔬菜新品種, 這些新品種能使產量提高30%, 又同時具有很強的獨立抗病性能, 日漸成為廣大農民的“新寵”。 如今, 它們已經在全國7個省區推廣種植, 種植面積達4萬多公頃, 使20多萬農戶受益, 帶動農民年均增收8億多元。

君不見,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為首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甘藍類蔬菜育種團隊,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甘藍雜種優勢育種研究, 育成適應不同生態條件的甘藍系列新品種20餘個。 並于21世紀初, 與濟源市綠茵種苗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立了穩定、規模化的甘藍制種基地, 極大地提升了國產蔬菜種子的競爭力, 有力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君不見, 在合肥舉行的“蔬菜優良新品種新技術示範與推廣國際培訓班”, 來自越南、泰國、孟加拉等9個國家共20名農業技術管理人員進行了瓜果蔬菜種植技術的培訓, 合肥培育的無籽西瓜、南瓜、辣椒、番茄等瓜果蔬菜種子, 將隨他們回國, 漂洋過海, 播種到世界各地的土地上去。

或許有人會問, 既然我國蔬菜種子在研發上成果顯著, 為何農民們還是“好種難求”?這就涉及了如何解決種企與菜農之間斷層的問題。

首先, 企業化品牌化是必然趨勢, 未來的種業一定會是企業化和品牌化, 種子市場會由分散走向集中, 一大批的小型種企將會面臨洗牌的危險。

其次是互聯網技術發展乃是大勢所趨, 以後推廣、訂單及交易都會在網路上完成。 種子銷售互聯網化, 意味著銷售透明度、統一標準化、客戶選擇性、新產品普及等一系列問題將迎刃而解。

只要有好的種子, 有完備的銷售管道, 相信終有一日, 我國的億萬農民也能通過“中國好種子”自主培育出高檔蔬菜品種。

(呱呱三農編輯:蒿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