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聰明人馬化騰:騰訊還是那個騰訊,金融卻是新的金融|馨期天

騰訊金融給外界留下的神秘、組織結構混亂的印象只是假像, 若在學生時代, 馬化騰一定是那種, 嘴上說自己從來不看書、不複習,

結果半夜點燈努力, 最終考試拿第一還風輕雲淡的學生。

——馨金融

蘇哲/文

五年前的那場“3Q大戰”曾深刻地改變了騰訊這家公司。 在那之前, 騰訊是一家神秘、保守非議的企業, 馬化騰幾乎不接受外界採訪, 也很少在公開場合發聲, 外界質疑它抄襲、壟斷互聯網資源, 罵它“狗日的騰訊”。 在那之後, 騰訊宣佈戰略轉型, 走向開放, 要“連接一切”, 馬化騰也開始相對頻繁接觸媒體。

有意思的是, 一位鵝廠的朋友告訴我說:“關於騰訊的金融戰略, 你所看到的都是外界幫忙總結出來的, 我們也沒必要去回應, 不可證偽也不可證實。 ”

若有機會走進位於深圳深南大道的騰訊大廈, 當你提出這個問題, 估計絕大數員工都會這般作答:“金融?我們是互聯網公司。

戰略?我們還是聊聊產品和使用者體驗吧。 ”

是的, 這就是外界所感知到騰訊金融策略神秘、甚至組織結構混亂的重要原因, 不可說、不願說、不愛說。

事實上, 若稍加留意就會發現, 騰訊金融業務的發展軌跡固然神秘莫測, 但它仍然是按照馬化騰和騰訊一以貫之的那種的聰明方式在往前走。 對, 我說的就是“那種方式”。

騰訊金融是真的不會拆分,

還是沒到時候?

連續兩年的兩會記者見面會上, 都有人問到同樣一個問題:“阿裡、百度、京東現在都有獨立金融部門和金融集團, 也啟動了上市的計畫, 融資動作都比較大, 但騰訊在這方面是比較靜默的, 2016年/2017年騰訊會不會單獨成立金融部門或金融集團來對接資本市場?”

看, 好奇心害死貓。 騰訊要不要分拆金融業務的問題, 讓媒體們心癢癢了兩年。 的確, 阿裡拆分支付寶成立螞蟻金服, 加上京東金融和百度金融, 還有老對頭的360金控, 他們都已經成為了新金融領域的明星公司。 騰訊為何還不行動呢?

馬化騰在兩年裡的兩次回答看似語意一致, 但其中微妙的變化還蠻引人深思。

2016年, 他說:“我們的風格一貫都是做完再說、做好再說。 我們的財報裡面, 金融的收入都列不到一個板塊, 屬於’其他’中的一項, 所以你是看不到的。 目前來說, 騰訊的互聯網金融分兩塊。 第一塊是微眾銀行, 主要是做貸款, 第二塊是理財通。 理財通是一個開放平臺, 上面對接一些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

作為平臺來說, 選擇好的金融產品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希望到最後大家都是拼一個數字, 回報率9個點、10個點, 這樣最後全部會出事兒。 所以我們還是希望穩, 但是這個好產品是稀缺的。 我們希望能夠網羅到這些好產品, 在我們的平臺上可以直銷賣給消費者, 然後再不斷地經營好這個平臺, 這方面我們是從這個角度來考慮。 ”

2017年, 他說:“金融方面, 我覺得騰訊通常用’穩健’的思路去看。 金融其實最核心的問題是穩定和穩健, 就是拼誰的命長, 而不是誰在短期內跑得多快。 對於騰訊的金融業務來說, 我們其實一部分是在體外(比如說像微眾銀行)的我們投資的, 但是我們核心的(包括支付、理財平臺)都是在我們體內的。

所以我們這方面不是把它全部包在一個所謂的金融集團這樣來做,

我們並不是這樣的思路, 因為這些業務跟我們平臺耦合非常緊, 沒有必要為了分拆而分拆, 這個不是我們的風格, 我們也一貫不是這個思路, 也不會去玩兒什麼’財技’(資本運作), 顯得好像這塊兒資產有多少錢。

我覺得還是踏踏實實, 就是你過兩三年, 這個事情之前玩兒的花樣也就那回事兒了, 所以我們都是比較穩健地去看這個問題。 有很多人說你們好像落後了或者怎麼, 說別人家動作很多。 我說我們從來都不想搞這類的動作, 這是我們的一貫思路。 ”

如你所感受到的那樣, 兩年答案中的關鍵字都是“穩健”。 不過, 騰訊是不會拆分嗎?或是還沒有到拆分的時候?小馬哥留了一點小心思, 沒有點明。

絕不是騰訊不懂金融,騰訊總裁劉熾平曾任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的執行董事及電信、媒體與科技行業組的首席運營官。2005年加盟騰訊後先是擔任公司首席戰略投資官,從十年餘年來騰訊激進的投資風格便可窺探到,那是一位金融高手。

按兵不動的原因並不難解釋,這是騰訊十餘年來一貫的主張:跟進策略。

而這些產品的發展軌跡都類似:悄悄地跟進熱點產品,等待時機成熟,再利用騰訊龐大的用戶基數、流量入口、創新研發能力進行全面超車。當然,這也落下了“抄襲大王”的名聲。

這或許也是馬化騰在連續兩年的回答中,所沒有點破的,跟進策略一旦被誤解,就稱為了“抄襲”。但在騰訊金融業務的發展上,對螞蟻金服運用跟進策略,無論是有心載花、還是無心插柳,都是花開、成蔭的聰明之舉。

因為從戰局上來看,在阿裡拆分支付寶成立螞蟻金服以後,在新金融業務的發展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騰訊入局的位置只能跟著打,但恰巧金融行業是重監管的行業,騰訊金融的跟進策略能夠讓先行者去試探創新風險和監管的彈性。從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新金融探路者已經犯了不少錯誤、走了不少彎路,這會讓騰訊金融少交很多的學費。

當然,同樣的意思,從馬化騰的口中說出來,正是貫穿兩年兩次回答同一個問題的關鍵字,穩健。穩健的意思是:悄悄地跟隨,時機成熟再關鍵一擊。

馬化騰的“黑虎掏心”

此時,馬化騰的按兵不動,正是以不變應萬變之舉。不過,不變並非偷懶,私下該做的功課,馬化騰和騰訊是一點也沒落下。若在學生時代,馬化騰一定是那種,嘴上說自己從來不看書、不複習,結果半夜點燈努力,最終考試拿第一還風輕雲淡的學生。

在從金融牌照的版圖來看,協力廠商支付、小貸、保險、證券、銀行、基金、征信等主要金融牌照早已經佈局妥當。

擁有如此宏大金融版圖的騰訊,無論是否拆分金融業務,都會讓對手敬畏三分。不過,這些金融資產對於馬化騰來說,定會是另外一個人知邏輯:使用者和產品——這幾乎快成為馬化騰們的口頭禪了。

騰訊是一家產品驅動型的公司,凡事用產品和使用者的角度來解析,一定是符合企鵝的思維邏輯。這和螞蟻金服的戰略驅動、京東金融的發佈會驅動有著顯著的不同。騰訊的金融業務一定會落實在某個具體的產品形態上進而推進。

正如一個月前的“黃金紅包”,自帶流量地引起了輿論關注,但那還只是一個公測版本的產品,介面是H5頁面、可選擇的紅包金額也有限,其真實目的更在於對使用者接受程度的試探。

騰訊內部的監測資料顯示,春節內測期間發放黃金紅包最多的是一位“來自深圳的馬先生”——很有可能就是那位馬先生。

插一個有意思的八卦,在2017年2月14日情人節,騰訊黃金紅包團隊發生一次激烈的、關乎價值觀的爭論:之前黃金紅包一對一收發的上限是1000毫克(1克)黃金,團隊打算在情人節這天上線1314毫克、520毫克、999毫克等幾個不同的特殊額度以供用戶秀恩愛。

但團隊內部討論特殊額度的黃金紅包規則時,程式師們因為意見不合差點打起來。有一撥程式師認為“1314”毫克的黃金紅包每個人只能發給一個人,而且在2月14日當天只能發一次,防止某些有錢的花心大蘿蔔到處發黃金紅包示愛。

此事被一家自媒體捕獲,冠以標題稱“騰訊內部討論黃金紅包公測,程式師們卻差點大打出手”。據說,馬化騰看到了這篇文章,轉發給了黃金紅包團隊。當時,團隊還心有餘悸,內部爭論被媒體放大,又被老大看到。但沒想到的是,馬化騰只是淡淡地問了句:這個功能,你們是不是來不及加上了,好像時間來不及了。

這是馬化騰的另一個隱藏身份,騰訊的首席產品體驗官,時至今日,他仍保持著對騰訊產品進行深度體驗、對細節挑刺兒的習慣。在外界看來,組織結構混亂、缺乏戰略戰術的騰訊金融,恐怕只是大智若愚的表像,背地裡,從馬化騰自上而下的員工都在積極備戰,打磨產品、爭奪牌照,練就內功。

這讓人想到少室山上曾有一場著名的比武。吐蕃國師鳩摩智單挑少林高手,而習得逍遙子渾厚內力的虛竹,僅靠一招黑虎偷心,三番五次地讓鳩摩智招架不住。像騰訊金融這樣,暗地裡佈局偌大金融版圖,正如習得一身渾厚內力,哪怕是一套少林入門拳法,也足以抵過新金融江湖上的一眾好手。

一旦時機成熟,這樣的馬化騰,這樣的騰訊金融,能不讓人敬畏嗎?

原創聲明:馨金融的每一篇原創稿件都經過反復的打磨,只希望能帶給大家更有價值的閱讀。我們歡迎知識的分享,但更希望自己的勞動能被尊重,在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馨金融(Xinfinance)。

沒有點明。

絕不是騰訊不懂金融,騰訊總裁劉熾平曾任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的執行董事及電信、媒體與科技行業組的首席運營官。2005年加盟騰訊後先是擔任公司首席戰略投資官,從十年餘年來騰訊激進的投資風格便可窺探到,那是一位金融高手。

按兵不動的原因並不難解釋,這是騰訊十餘年來一貫的主張:跟進策略。

而這些產品的發展軌跡都類似:悄悄地跟進熱點產品,等待時機成熟,再利用騰訊龐大的用戶基數、流量入口、創新研發能力進行全面超車。當然,這也落下了“抄襲大王”的名聲。

這或許也是馬化騰在連續兩年的回答中,所沒有點破的,跟進策略一旦被誤解,就稱為了“抄襲”。但在騰訊金融業務的發展上,對螞蟻金服運用跟進策略,無論是有心載花、還是無心插柳,都是花開、成蔭的聰明之舉。

因為從戰局上來看,在阿裡拆分支付寶成立螞蟻金服以後,在新金融業務的發展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騰訊入局的位置只能跟著打,但恰巧金融行業是重監管的行業,騰訊金融的跟進策略能夠讓先行者去試探創新風險和監管的彈性。從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新金融探路者已經犯了不少錯誤、走了不少彎路,這會讓騰訊金融少交很多的學費。

當然,同樣的意思,從馬化騰的口中說出來,正是貫穿兩年兩次回答同一個問題的關鍵字,穩健。穩健的意思是:悄悄地跟隨,時機成熟再關鍵一擊。

馬化騰的“黑虎掏心”

此時,馬化騰的按兵不動,正是以不變應萬變之舉。不過,不變並非偷懶,私下該做的功課,馬化騰和騰訊是一點也沒落下。若在學生時代,馬化騰一定是那種,嘴上說自己從來不看書、不複習,結果半夜點燈努力,最終考試拿第一還風輕雲淡的學生。

在從金融牌照的版圖來看,協力廠商支付、小貸、保險、證券、銀行、基金、征信等主要金融牌照早已經佈局妥當。

擁有如此宏大金融版圖的騰訊,無論是否拆分金融業務,都會讓對手敬畏三分。不過,這些金融資產對於馬化騰來說,定會是另外一個人知邏輯:使用者和產品——這幾乎快成為馬化騰們的口頭禪了。

騰訊是一家產品驅動型的公司,凡事用產品和使用者的角度來解析,一定是符合企鵝的思維邏輯。這和螞蟻金服的戰略驅動、京東金融的發佈會驅動有著顯著的不同。騰訊的金融業務一定會落實在某個具體的產品形態上進而推進。

正如一個月前的“黃金紅包”,自帶流量地引起了輿論關注,但那還只是一個公測版本的產品,介面是H5頁面、可選擇的紅包金額也有限,其真實目的更在於對使用者接受程度的試探。

騰訊內部的監測資料顯示,春節內測期間發放黃金紅包最多的是一位“來自深圳的馬先生”——很有可能就是那位馬先生。

插一個有意思的八卦,在2017年2月14日情人節,騰訊黃金紅包團隊發生一次激烈的、關乎價值觀的爭論:之前黃金紅包一對一收發的上限是1000毫克(1克)黃金,團隊打算在情人節這天上線1314毫克、520毫克、999毫克等幾個不同的特殊額度以供用戶秀恩愛。

但團隊內部討論特殊額度的黃金紅包規則時,程式師們因為意見不合差點打起來。有一撥程式師認為“1314”毫克的黃金紅包每個人只能發給一個人,而且在2月14日當天只能發一次,防止某些有錢的花心大蘿蔔到處發黃金紅包示愛。

此事被一家自媒體捕獲,冠以標題稱“騰訊內部討論黃金紅包公測,程式師們卻差點大打出手”。據說,馬化騰看到了這篇文章,轉發給了黃金紅包團隊。當時,團隊還心有餘悸,內部爭論被媒體放大,又被老大看到。但沒想到的是,馬化騰只是淡淡地問了句:這個功能,你們是不是來不及加上了,好像時間來不及了。

這是馬化騰的另一個隱藏身份,騰訊的首席產品體驗官,時至今日,他仍保持著對騰訊產品進行深度體驗、對細節挑刺兒的習慣。在外界看來,組織結構混亂、缺乏戰略戰術的騰訊金融,恐怕只是大智若愚的表像,背地裡,從馬化騰自上而下的員工都在積極備戰,打磨產品、爭奪牌照,練就內功。

這讓人想到少室山上曾有一場著名的比武。吐蕃國師鳩摩智單挑少林高手,而習得逍遙子渾厚內力的虛竹,僅靠一招黑虎偷心,三番五次地讓鳩摩智招架不住。像騰訊金融這樣,暗地裡佈局偌大金融版圖,正如習得一身渾厚內力,哪怕是一套少林入門拳法,也足以抵過新金融江湖上的一眾好手。

一旦時機成熟,這樣的馬化騰,這樣的騰訊金融,能不讓人敬畏嗎?

原創聲明:馨金融的每一篇原創稿件都經過反復的打磨,只希望能帶給大家更有價值的閱讀。我們歡迎知識的分享,但更希望自己的勞動能被尊重,在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馨金融(Xinfinanc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