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到底啥情況?架喇叭、拉橫幅……許昌一社區住戶群起進行聲討!

名門尚居12號樓居民懸掛的條幅和擴音喇叭。 記者 王志鵬 攝

8月21日, 市民李女士撥打本報熱線電話2770000反映:前兩天傍晚, 我和朋友到名門尚居南門的飯店吃飯,

剛坐下沒多久, 頭上突然傳來刺耳的雜訊。 抬頭一看, 只見樓上有的住戶在窗戶外掛上喇叭, 聲音就是從喇叭裡發出的。 仔細一看, 樓上住戶還懸掛了條幅, 內容是聲討樓下飯店雜訊擾民。

記者王志鵬核實報導:8月21日19時許, 記者趕到名門尚居南門。 西側的一棟臨街樓上懸掛著兩個醒目的條幅, 上面寫著“取締店外經營 杜絕擾民 還我安寧生活空間”字樣。 條幅旁邊有多個紅色的擴音喇叭吊掛在窗戶或陽臺外面。

記者看到, 條幅下一樓門面房基本都是飯店。 當時, 幾家飯店的服務員正在往外擺放桌椅、板凳。 可能是因為食客尚少, 產生的雜訊不是特別大。

【居民】 開喇叭、掛條幅, 只為維權

記者走進名門尚居社區,

發現掛條幅的這棟樓是12號樓。 在西單元門口, 手提購物袋的馮先生好像在等人。

“只要飯店在外面擺桌子, 喇叭就會響, 每天19時以後開始, 22時許結束。 從開始到現在, 有一個多月時間了。 ”馮先生說, 他家沒有懸掛喇叭, 但是他對鄰居的行為表示支持。 在他看來, 門面房店外經營的行為有些過分。 以前, 每天晚上都要持續到次日2時, 人聲鼎沸, 居民們根本不敢開窗。

19時40分許, 樓上的多個喇叭同時發出聲音, 警報聲、嗡鳴聲、音樂聲, 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 聽著很不舒服。

“我們也沒辦法!我搬到這個社區3年了, 每年夏天都是如此。 馬上就要開學了, 聽說開學後, 樓上的喇叭不會再響。 可到時候樓下還是這麼亂咋辦?”家住中單元的劉女士對此深表擔憂。

【食客】 “以噪制噪”不如理解協商

果然如馮先生所說, 喇叭聲響起一會兒, 不少在店外就餐的顧客開始端著碗筷向店內轉移。 還在店外就餐的顧客, 不時指著條幅和喇叭討論。

“沒想到還有這種事。 不過樓上的居民要不是被逼急了, 也不會採用這種比較極端的方式。 ”剛在一家店外經營的飯店內吃完飯的王先生說, “都鬧成這樣了, 不知道為啥沒人來管管?”

“這哪兒能吃成飯?趕緊吃了就走。 以後要是還這樣, 我就不來了!”市民方先生和朋友在店外擺放的桌子吃完飯說。 當記者問起選擇在店外就餐的原因時, 方先生說, 店內開著空調確實比外面涼快, 不過店內空氣沒店外好。 其實, 只要雙方互相理解、協商,

店家保證每天晚上早些收起店外的桌椅就不會鬧成這樣。 居民也可以通過正常管道反映問題, 沒必要採用這種極端的方式, 這麼做只會使矛盾激化。

【部門】 組織協商, 加強監管

記者與東城區城管部門取得聯繫。 該部門工作人員說, 他們此前多次接到名門尚居12號樓居民的投訴, 採取了相應的監管措施。

事件涉及的幾家飯店夜間在店外露天場地經營, 未佔用公共車道和人行道。 按照我市的規定, 夜市攤點須在23時之前結束經營。 為了緩解矛盾, 他們要求名門尚居12號樓下的飯店將店外經營的結束時間提前至22時。 此外, 為防止有些飯店違反規定, 他們專門安排城管執法隊員到現場監督, 將原來的下班時間由22時延至次日1時30分。

為徹底解決這一矛盾, 城管部門此前還聯合環保部門、信訪部門、居民代表、商戶開會進行協商, 但暫時未能協商一致。

下一步, 他們一方面繼續加大監管力度, 確保這些飯店在22時結束店外經營, 同時勸導市民文明就餐, 不大聲喧嘩;另一方面希望樓上居民予以理解, 在樓下飯店不違反規定超時經營的情況下, 不要再開啟喇叭。

■ 編後點評

踐行文明, 從尊重他人做起

樓下店鋪店外經營, 樓上住戶不堪雜訊之擾。 這種現象在一些社區的臨街樓並不罕見, 而名門尚居的住戶“忍不了”, 自發組織起來, 以喇叭之嘈雜與夜市之喧嘩對抗。 這雖是個例, 但在其矛盾激化的背後, 有逆城市文明建設而動的暗湧, 值得各方反思。

一切合法行為,應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為前提。求財是商家的本能。商家自認為只要合法經營、依法納稅,招徠食客自然越多越好,卻不知如果經營場地製造的雜訊達到了擾民標準,就侵害了居民的健康權益。

雜訊污染危害身心健康,已被列為世界第三大公害。我國《聲環境品質標準》對在規範位置測得的雜訊限值進行了規定,居民住宅區的晝間(6時至22時)限值為55分貝、夜間(22時至次日6時)限值為45分貝。

看來,城管部門責令事發地商家將店外經營結束時間提前至22時,是經過成熟考慮的。至於22時前的雜訊是否超標,則需要進一步考量。

顯然,樓上住戶應在法理的基礎上,依法取證,合法維權。用喇叭進行雜訊對抗,雖是激憤之舉,卻可能侵害他人的權益。“以噪制噪”,類似於以暴制暴,為建設文明城市所不取。

呼朋喚友,不必高聲;吆五喝六,無非手勢。我們有必要提醒雜訊的始作俑者——食客,宣導文明就餐,不大聲喧嘩,時刻在意他人的感受。包括夜市文化在內的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都以文明修身、傳承發揚為基礎。

對於問題的每一次思考,都可能推動社會文明建設的點滴進步。對於此類事件,相關單位在加強制度管控的同時,可以考慮就雜訊敏感建築物,在街道規劃、建築設計等方面使用一些消聲手段,如設置聲屏障、設計吸音區間、研究吸音建築結構等來緩解雜訊矛盾;在餐飲場所張貼標語宣傳文明就餐……教學單位甚至可以從孩子抓起,充分教給他們包括餐桌禮儀在內的各種現代公共禮儀。

高科技、新常態下的群居社會日新月異,需要我們踐行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等普世價值觀。要做到這些,應從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開始,即使在喧囂、躁動的環境裡,也要保持一顆安靜的心。(□ 毛志剛)

一切合法行為,應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為前提。求財是商家的本能。商家自認為只要合法經營、依法納稅,招徠食客自然越多越好,卻不知如果經營場地製造的雜訊達到了擾民標準,就侵害了居民的健康權益。

雜訊污染危害身心健康,已被列為世界第三大公害。我國《聲環境品質標準》對在規範位置測得的雜訊限值進行了規定,居民住宅區的晝間(6時至22時)限值為55分貝、夜間(22時至次日6時)限值為45分貝。

看來,城管部門責令事發地商家將店外經營結束時間提前至22時,是經過成熟考慮的。至於22時前的雜訊是否超標,則需要進一步考量。

顯然,樓上住戶應在法理的基礎上,依法取證,合法維權。用喇叭進行雜訊對抗,雖是激憤之舉,卻可能侵害他人的權益。“以噪制噪”,類似於以暴制暴,為建設文明城市所不取。

呼朋喚友,不必高聲;吆五喝六,無非手勢。我們有必要提醒雜訊的始作俑者——食客,宣導文明就餐,不大聲喧嘩,時刻在意他人的感受。包括夜市文化在內的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都以文明修身、傳承發揚為基礎。

對於問題的每一次思考,都可能推動社會文明建設的點滴進步。對於此類事件,相關單位在加強制度管控的同時,可以考慮就雜訊敏感建築物,在街道規劃、建築設計等方面使用一些消聲手段,如設置聲屏障、設計吸音區間、研究吸音建築結構等來緩解雜訊矛盾;在餐飲場所張貼標語宣傳文明就餐……教學單位甚至可以從孩子抓起,充分教給他們包括餐桌禮儀在內的各種現代公共禮儀。

高科技、新常態下的群居社會日新月異,需要我們踐行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等普世價值觀。要做到這些,應從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開始,即使在喧囂、躁動的環境裡,也要保持一顆安靜的心。(□ 毛志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