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初春,玩轉紅河建水

七彩雲南,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千年古城麗江, 蒼山洱海包圍的大理, 四季如春的昆明, 人間天堂的香格里拉等等, 還有一個歷史悠久, 風光多樣, 秀麗的地方——紅河州。

紅河州素有“滇南商埠”“文獻名邦”的美譽, 是雲南省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富集區。 雲南省的最低海拔、最大文廟、最長古橋、最早的出境火車都分佈在紅河州境內。 元江以東屬於滇東高原區, 元江以西為橫斷山縱穀的哀牢山區。 瑤族居住在哀牢山區氣候溫和的溝箐裡, 這裡林茂泉清, 盛產草果、木耳和香菌。 哈尼族、彝族居住在山腰地帶,

這裡氣候清涼, 他們在大山之中創造了堪稱人間奇跡的梯田, 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紅河的最佳旅遊季節:3-5月, 9-11月。 紅河州的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在15℃-22.6℃。 氣溫依次由元陽、建水、蒙自、河口逐漸升高, 去旅遊至少要帶上兩季的衣服, 因為早晚溫差比較大。

小天安門——朝陽樓

朝陽樓位於建水古城臨安路, 處於古城的中心地帶。 原為明代臨安衛東部軍事防禦工事, 城門為“迎暉門“, 上面建有”朝陽樓“。 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為當時建水城的東城門樓。 朝陽樓與北京天安門的建築風格類似, 因此有“小天安門”之稱。

朝陽樓城門占地2312平方米, 城牆從南至北長77米, 從東至西寬26米。 城門依地勢築于高岸, 樓閣又起於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門洞之上, 樓層高24.5米, 進深12.31米, 面闊26.8米, 五開間, 三進間, 迥廊周通, 為三重簷歇山頂。 簷角飛翹、畫棟雕樑、巍峨挺拔、氣勢雄偉。

樓上懸一明代大鐘, 高2米多, 擊之可聲聞數裡。 簷角掛有銅鈴,每當秋風送爽,鈴聲在清風中清脆悅耳。 春夏之間, 萬千築巢於簷下的紫燕繞樓飛鳴, 呢喃之聲不絕於耳,景致蔚為壯觀。

城樓上木雕屏門有雕鏤、人物、透雕等三層。 雍正《建水州志》載:“東城樓(朝陽樓)高百尺, 幹霄插天, 下瞰城市, 煙火萬家, 風光無際, 旭日初升, 暉光遠映, 遙望城樓, 如黃鶴, 如岳陽, 實為南中之大觀”。 有著“雄踞南疆八百里, 堪稱滇府第一樓”的美譽。 在朝陽樓的第三層, 基本可以眺望到整座建水古城。

乘小火車, 觀臨安風景

建水東至團山鐵路線原是個碧臨屏寸軌(軌距0.6米)鐵路的一部分。 個碧臨屏鐵路於1915年4月開工修建, 是雲南人民自主籌資修建的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 新中國成立後, 個碧臨屏鐵路於1970年改成米軌。 建水米軌小火車先期共開通4個網站, 分別為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

火車的始發站是臨安站,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是建水老火車站簡單的貨場倉庫,主要用於存放站場貨物。2015年3月14日,建水古城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它進行了維修加固。根據個碧臨屏鐵路修建年代及沿線站房特點,臨安站售票大廳凸顯了民國元素以及法式建築風格,占地面積約325平方米。

坐上旅遊小火車,兩側的景色隨著四季而異:春天嫩黃的油菜花生機勃勃;夏天碧綠的荷塘滿眼青翠;秋天金黃的稻穀傳遞著豐收的喜悅;冬天波光粼粼的水田在沉靜中孕育著新的希望。

米軌小火車來到的第一站是雙龍橋站。遠處那座橋就是雙龍橋,雲南省著名的古跡之一,現在已經被列入中國造橋史冊。清乾隆年間先建了三孔,道光年間又建了十四孔與之相連,因此俗稱“十七孔橋”。它的造型奇巧,是我國現存的優秀古橋之一。橋中建有三層樓閣,兩端各有亭閣一座。橋身用巨石砌成,全長148.26米,寬3米,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

登上雙龍橋,發現了許多特殊之處:橋面的寬窄不同;拱跨的長短不同;橋墩分水的尖長不一。屋頂為琉璃黃瓦,歇山頂,高接雲霄,造型的獨特在於頂層分隔成小屋三間,一大二小,呈“山”字形排列,屋頂也分解成“品”字形的3個小歇山頂,二樓也因勢隆起4個小歇山頂。正如古詩所雲“閣上有閣屋上屋,冠上有冠頂上頂,層層疊疊疊層層,疊疊層層層疊疊”。

在雙龍橋站停留的時間大概是半個多小時,有足夠的時間去參觀遊覽雙龍橋,接下來就繼續坐火車趕往下一站——鄉會橋站。鄉會橋車站的站房,是個碧臨屏鐵路上最有特點的車站,也是中法建築特點相結合的單簷現代建築。主體建築的辦公樓,主要以“中”式木結構為主,屋面為歇山頂,對稱佈局,一部分木作上仍然沿用中國傳統建築的鬥、升等構件做裝飾,兩側各有一面闊三間木構架與辦公樓相連接,靠後為候車樓。

這個時節,車站外面種滿了格桑花,花也開了,在它們的襯托下,鄉會橋站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有看過《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的應該有印象,他們就來過這個地方取景,確實非常美,懷舊的同時又增加了一些現代化的元素。終點站是團山站,位於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處的團山村。團山村歷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語稱“突舍爾”,意為“藏金埋銀之地”。這個站會停留一個半小時,因為這裡的團山民居非常值得一看。

團山民居

團山村是一個典型的滇南漢族移民村,始祖張福于明洪武年間由江西饒州府鄱陽縣許義寨貿易入滇,先居於建水城西門外之藍頭坡,後三遷擇裡,定居團山,人丁興旺,衍為巨族。其形制規整,佈局靈活,空間景觀豐富,內雅外秀,建築精美,工藝精湛,表現了滇南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代表了雲南地方本土建築發展的最高水準。

首先參觀的是將軍第,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宅院占地面積880平方米,建築面積958平方米,有大小天井7個,房間38間。

張家花園的平面佈局由寨門,一進院,三進院,花園祠堂和碉堡組成,為一組城堡式私家園林,是僅次於縣城朱家花園的又一大型民居。房屋的建造者張國義和張國民,早年趕馬維持生計,後在個舊開礦經商稱為巨富,寄錢回鄉,建蓋三進宅院和花園池塘,隨後修繕花園假山,院牆,又建一進宅院,形成了一組"寨中有寨"的民居建築群。

花園祠堂起於高臺,五開間,卷棚屋頂,裝飾雕樑畫棟,一側有門道通往祠堂屋後假山。兩側“吊腳樓”左右對著,下有池塘,池邊有石欄望柱。

建水紫陶一條街

晚上我們來到建水的紫陶一條街,這裡燈火通明,有吃的,也有各種特色小商品出售,當然更出名更值得推薦的必定是這裡的紫陶。

建水陶產品豐富多彩,精美絕倫,其產品主要有瓶、尊、盆、盤、碟等,其特點表現在: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內五彩山,含鐵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

建水陶的獨特魅力還在於將書畫藝術與雕刻填泥工藝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建水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於一體,神形兼備,美輪美奐。

晚飯過後,我們來到金臨安茶苑觀看建水的方言小調。建水小調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涵蓋了建水彝族花燈音樂。它的唱詞為漢語,句式押韻,篇幅長短不一,它是彝漢兩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結晶。

TIPS:吃貨良心推薦

“雲南十八怪,螞蚱能做下酒菜”,由此可見,在雲南吃的東西可謂是無奇不有,作為一個吃貨,確實不能錯過雲南的特色美食。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美食,紅河一直有著“美食之鄉”的美譽,有聞名於世的過橋米線、氣鍋雞、燒豆腐等等美食佳餚以及名特小吃。

臨安飯店

這家飯店位於建水古城裡,離朝陽樓很近,央視《味道》節目組和謝霆鋒的《十二道峰味》也曾都在這裡拍攝過,可想而知它的名氣之大。作為建水的十大名宴第一宴“建水汽鍋雞”的創始店,也是紅河州“非遺”項目建水汽鍋雞代表性的傳承店,肯定不能錯過的當然是它的名菜建水汽鍋雞了。飯店選在建水古城的老式四合院裡,裡面的桌子和椅子也是很有年代感的。

在雲南紅河,每間飯館裡,肯定少不了的就是有這麼一桌燒豆腐,這裡總是坐滿了人,豆腐總是燒個不停,可以說是供不應求。這燒豆腐的豆腐塊,每個約一寸見方,小巧玲瓏,建水西門的燒豆腐可代表建水民間小吃的精髓。在建水吃燒豆腐最有趣:火上鐵屜特大,豆腐多堆在一角,食客圍屜而坐,火上熟一個,揀食一個;豆腐堆上撥入生的燒上,源源不斷,不斷翻動。屜角備數個小罐,每一食客有一對應,每吃一個豆腐,攤主就扔一粒包穀在罐中,待吃完要結帳,他就傾罐中之包穀粒計數收款,很有“撒豆成錢”的意味。

臨安故事

另外值得推薦的一家餐廳名叫臨安故事,有別于臨安飯店,它主要是做主題文化餐廳和主題文化客棧,吃的也跟臨安飯店大不相同。

文圖改編自網友“B-NUT大花生”

火車的始發站是臨安站,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是建水老火車站簡單的貨場倉庫,主要用於存放站場貨物。2015年3月14日,建水古城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它進行了維修加固。根據個碧臨屏鐵路修建年代及沿線站房特點,臨安站售票大廳凸顯了民國元素以及法式建築風格,占地面積約325平方米。

坐上旅遊小火車,兩側的景色隨著四季而異:春天嫩黃的油菜花生機勃勃;夏天碧綠的荷塘滿眼青翠;秋天金黃的稻穀傳遞著豐收的喜悅;冬天波光粼粼的水田在沉靜中孕育著新的希望。

米軌小火車來到的第一站是雙龍橋站。遠處那座橋就是雙龍橋,雲南省著名的古跡之一,現在已經被列入中國造橋史冊。清乾隆年間先建了三孔,道光年間又建了十四孔與之相連,因此俗稱“十七孔橋”。它的造型奇巧,是我國現存的優秀古橋之一。橋中建有三層樓閣,兩端各有亭閣一座。橋身用巨石砌成,全長148.26米,寬3米,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

登上雙龍橋,發現了許多特殊之處:橋面的寬窄不同;拱跨的長短不同;橋墩分水的尖長不一。屋頂為琉璃黃瓦,歇山頂,高接雲霄,造型的獨特在於頂層分隔成小屋三間,一大二小,呈“山”字形排列,屋頂也分解成“品”字形的3個小歇山頂,二樓也因勢隆起4個小歇山頂。正如古詩所雲“閣上有閣屋上屋,冠上有冠頂上頂,層層疊疊疊層層,疊疊層層層疊疊”。

在雙龍橋站停留的時間大概是半個多小時,有足夠的時間去參觀遊覽雙龍橋,接下來就繼續坐火車趕往下一站——鄉會橋站。鄉會橋車站的站房,是個碧臨屏鐵路上最有特點的車站,也是中法建築特點相結合的單簷現代建築。主體建築的辦公樓,主要以“中”式木結構為主,屋面為歇山頂,對稱佈局,一部分木作上仍然沿用中國傳統建築的鬥、升等構件做裝飾,兩側各有一面闊三間木構架與辦公樓相連接,靠後為候車樓。

這個時節,車站外面種滿了格桑花,花也開了,在它們的襯托下,鄉會橋站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有看過《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的應該有印象,他們就來過這個地方取景,確實非常美,懷舊的同時又增加了一些現代化的元素。終點站是團山站,位於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處的團山村。團山村歷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語稱“突舍爾”,意為“藏金埋銀之地”。這個站會停留一個半小時,因為這裡的團山民居非常值得一看。

團山民居

團山村是一個典型的滇南漢族移民村,始祖張福于明洪武年間由江西饒州府鄱陽縣許義寨貿易入滇,先居於建水城西門外之藍頭坡,後三遷擇裡,定居團山,人丁興旺,衍為巨族。其形制規整,佈局靈活,空間景觀豐富,內雅外秀,建築精美,工藝精湛,表現了滇南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代表了雲南地方本土建築發展的最高水準。

首先參觀的是將軍第,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宅院占地面積880平方米,建築面積958平方米,有大小天井7個,房間38間。

張家花園的平面佈局由寨門,一進院,三進院,花園祠堂和碉堡組成,為一組城堡式私家園林,是僅次於縣城朱家花園的又一大型民居。房屋的建造者張國義和張國民,早年趕馬維持生計,後在個舊開礦經商稱為巨富,寄錢回鄉,建蓋三進宅院和花園池塘,隨後修繕花園假山,院牆,又建一進宅院,形成了一組"寨中有寨"的民居建築群。

花園祠堂起於高臺,五開間,卷棚屋頂,裝飾雕樑畫棟,一側有門道通往祠堂屋後假山。兩側“吊腳樓”左右對著,下有池塘,池邊有石欄望柱。

建水紫陶一條街

晚上我們來到建水的紫陶一條街,這裡燈火通明,有吃的,也有各種特色小商品出售,當然更出名更值得推薦的必定是這裡的紫陶。

建水陶產品豐富多彩,精美絕倫,其產品主要有瓶、尊、盆、盤、碟等,其特點表現在: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內五彩山,含鐵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

建水陶的獨特魅力還在於將書畫藝術與雕刻填泥工藝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建水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於一體,神形兼備,美輪美奐。

晚飯過後,我們來到金臨安茶苑觀看建水的方言小調。建水小調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涵蓋了建水彝族花燈音樂。它的唱詞為漢語,句式押韻,篇幅長短不一,它是彝漢兩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結晶。

TIPS:吃貨良心推薦

“雲南十八怪,螞蚱能做下酒菜”,由此可見,在雲南吃的東西可謂是無奇不有,作為一個吃貨,確實不能錯過雲南的特色美食。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美食,紅河一直有著“美食之鄉”的美譽,有聞名於世的過橋米線、氣鍋雞、燒豆腐等等美食佳餚以及名特小吃。

臨安飯店

這家飯店位於建水古城裡,離朝陽樓很近,央視《味道》節目組和謝霆鋒的《十二道峰味》也曾都在這裡拍攝過,可想而知它的名氣之大。作為建水的十大名宴第一宴“建水汽鍋雞”的創始店,也是紅河州“非遺”項目建水汽鍋雞代表性的傳承店,肯定不能錯過的當然是它的名菜建水汽鍋雞了。飯店選在建水古城的老式四合院裡,裡面的桌子和椅子也是很有年代感的。

在雲南紅河,每間飯館裡,肯定少不了的就是有這麼一桌燒豆腐,這裡總是坐滿了人,豆腐總是燒個不停,可以說是供不應求。這燒豆腐的豆腐塊,每個約一寸見方,小巧玲瓏,建水西門的燒豆腐可代表建水民間小吃的精髓。在建水吃燒豆腐最有趣:火上鐵屜特大,豆腐多堆在一角,食客圍屜而坐,火上熟一個,揀食一個;豆腐堆上撥入生的燒上,源源不斷,不斷翻動。屜角備數個小罐,每一食客有一對應,每吃一個豆腐,攤主就扔一粒包穀在罐中,待吃完要結帳,他就傾罐中之包穀粒計數收款,很有“撒豆成錢”的意味。

臨安故事

另外值得推薦的一家餐廳名叫臨安故事,有別于臨安飯店,它主要是做主題文化餐廳和主題文化客棧,吃的也跟臨安飯店大不相同。

文圖改編自網友“B-NUT大花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