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將要離世的親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對於絕症患者, 親人和社會都要給予積極支持。 社會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種身心症狀, 但是如何給予支持可能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首先, 請確保你的身心健康。 只有你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 才能給病人提供良好的照顧。 而且, 作為患者的重要倚靠, 你如果首先絕望了, 那患者也不敢有任何期望。

如果因為要照看病人而累垮了自己, 會讓患者就會有更重的負罪感。 當然, 這並不代表要強打精神, 強顏歡笑。 關注自己的情緒, 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當自己需要情緒反應的時候, 不要壓抑和否認, 儘量尋求可能的幫助, 哪怕找身邊可靠的朋友傾訴, 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 請積極為患者爭取多方面的幫助, 比如其他親屬, 單位, 團體, 公益組織等等。 一來可以減輕你的負擔, 二來可以讓患者得到更多地幫助。 特別是年紀大的患者, 他們更傾向於接受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

所以來自信仰和情感方面的幫助, 意義重大。

第三, 請理解患者的病情。 閱讀一些關於癌症的科普書, 或者上癌症類的論壇和App, 知道病情的來歷, 會有哪些症狀, 將如何發展, 有哪些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可能有哪些副作用。 當你武裝了這些知識, 你就不會因為病情變化一次次陷入無助的狀態, 而且能夠跟患者耐心解釋病情, 減輕他對病情的恐懼。 同時, 也可以隨著病情的變化, 配合醫生, 尋找合理的治療方案。

第四, 請理解患者的情緒反應。 病人的情緒會經歷驚訝、否認、憤怒、悲傷和最後接受的各個階段。 你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給予他有效的支持。 比如, 當病人絕望, 拒絕治療的時候, 不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病人實在無理取鬧,

大家用心用力地照料他, 卻得不到理解和配合 。 但更重要的, 是跟病人良好的溝通。

例如, “我知道這個病要花很多錢, 而且還不一定能治好, 你為我們的經濟考慮, 這我很感激, 但是作為你最親的人, 我不希望看到你痛苦, 同時希望你能多陪伴我們一段時間。 你的生命和跟我們一起生活的時間, 不是能用金錢衡量的。 換個位置, 如果是我病了, 我相信你也會想盡辦法為我尋找治療方案的!”

第五, 陪患者做他喜歡的事情, 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 例如, 讓孩子到還沒有去過的迪士尼樂園, 讓父母品嘗一次從未體驗過的美味佳餚, 甚至包括讓父母看到自己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生活的樣子。

第六, 陪伴患者在過去的故事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例如, 一起翻看過去的照片, 讓病人體會到過去的回憶有多珍貴, 也讓病人能感受到, 生命或許畫上了句號, 但是他留給人們的記憶, 卻會一直延續下去。

第七, 跟患者談論死亡這個話題, 寫遺書, 尤其對於成年人。 在最後的階段, 其實沒有必要去回避死亡這個話題。 病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情況其實最清楚。 需要的時候, 真誠的溝通有關死亡的想法, 可能的話, 讓病人寫下自己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 對人生剩下的期許, 讓病人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總結, 在心中獲得一種完結感。

第八, 如果患者的情緒反應極端而且持續時間長, 請求助於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 精神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都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情緒障礙。

研究表明, 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應對技能, 提高治療依從性,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 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 尋求專業救助尤為重要。

針對患者(或家屬)的各種不同情緒, 我們應該怎麼辦?

根據患者(或者患病家屬)所處的情緒時期, 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患病家屬來應對。

1.否認階段(這一階段的表現為震驚、絕望、無奈和困惑)

承擔哀傷者的日常工作;

支援超出哀悼者能力範圍的事情;

安排後事;

不讓哀悼者孤單;

不要批評哀悼者的任何反應;

陪伴, 不需要多於的過問;

允許哀傷者的各種情感:所有的都行;

接受哀傷者的麻木, 欲哭無淚或者不知所措;

給予溫暖和同理心;

適當和必要時讓哀傷者表達自己的感受。

2.情緒爆發階段(痛苦、憤怒、悲傷、恐懼,但也有可能喜悅)

允許情緒爆發,因為它們是有益的;

憤怒跟抑鬱低落情緒一樣都是哀悼的過程;

不要試圖讓哀悼者忘掉問題,內疚和心理衝突;

試圖忘記只會導致壓抑,這可能會延遲哀傷的過程;

讓哀悼者講出問題困難;

不要提自己的內疚情緒,但也不用對抗它,僅知道就行了;

分享哀傷者的經歷和記憶;

陪伴,傾聽;

給哀悼者日常的建議(如寫日記,畫畫,聽音樂,散步,放鬆練習...);

不表達自己的看法;

不要給出解釋或評判意見。

2.情緒爆發階段(痛苦、憤怒、悲傷、恐懼,但也有可能喜悅)

允許情緒爆發,因為它們是有益的;

憤怒跟抑鬱低落情緒一樣都是哀悼的過程;

不要試圖讓哀悼者忘掉問題,內疚和心理衝突;

試圖忘記只會導致壓抑,這可能會延遲哀傷的過程;

讓哀悼者講出問題困難;

不要提自己的內疚情緒,但也不用對抗它,僅知道就行了;

分享哀傷者的經歷和記憶;

陪伴,傾聽;

給哀悼者日常的建議(如寫日記,畫畫,聽音樂,散步,放鬆練習...);

不表達自己的看法;

不要給出解釋或評判意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