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專訪華人神探李昌鈺 “人生沒有不可能 盡你的力量去改變”

中原網訊(鄭報融媒記者 石闖/文 張翼飛/圖)“‘當代福爾摩斯’‘現場之王’等都是大家給我的美譽, 其實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我這一輩子隻做了一件事兒, 那就是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79歲的李昌鈺依舊神采奕奕, 談吐幽默, 思維敏捷, 走起路來健步如飛。 這個世界知名的華人神探總是令人充滿遐想。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3月26日下午, 李昌鈺做客鄭州報業集團接受鄭報融媒記者獨家專訪。 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 他面對記者的提問侃侃而談, 呈現了他半個多世紀的刑偵生涯及背後的傳奇故事。

他曾是臺灣最年輕的警長,

27歲時辭職, 帶著50美元赴美留學, 端盤子, 教功夫, 洗試管, 歷經艱難考取了名校博士學位。 他也曾是美國警界職位最高的亞裔人士, 從尼克森“水門事件”到碎木機殺妻案, 從克林頓性醜聞案到中國臺灣“三一九”槍擊案, 從警56年, 他協助偵查了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件重大刑案, 創造了奇跡, 打破了“無形的天花板”。

2000年, 62歲的李昌鈺退休了, 但他並未退出摯愛的刑偵工作, 重返教授崗位, 受邀在美國和中國的多所大學擔任名譽教授, 尤其是在刑偵科學領域提出了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並在國內不斷地傳授刑偵經驗, 幫助培養刑偵鑒識專業“接班人”。

如今的他仍然精神矍鑠, 精力充沛, 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 每年要跑20多個國家,

公開演講, 協助辦案。 他也是最忙碌的老人, 希望用一生的經歷和智慧激勵更多優秀的年輕人。 “人生沒有不可能, 盡你的力量去改變吧!”

懷揣50美金赴美, 終成警界華裔高官

“第一次來鄭州報業集團, 看到走廊裡的精彩版面及榮譽, 令人眼前一亮, 真是一個字‘中’!”3月26日下午3點多, 在鄭州市僑聯等相關人員陪同下, 享譽世界的華人神探李昌鈺來到鄭州報業集團。 稍後在進入鄭報融媒多功能直播間後, 李昌鈺快言快語:“咱們可以開始了吧, 早點進行, 聊的時間就能長一些。 ”

1938年11月, 李昌鈺出生在江蘇省如皋市。 在他記憶中, 家境很好, 父親李浩民是當地富商。 4歲時他跟隨家人去了上海。 然而, 1949年一場“太平輪”海難令父親喪生,

使李昌鈺的安逸生活來了個大反轉。

“從很有錢變成一貧如洗, 連飯都吃不上, 使我更理解普通人的艱難, 也產生了同情心。 ”他說, 自己從警很偶然, 18歲考上了臺灣海洋大學, 但他發現警校招生, 學費全免還有生活補助, 他就選擇了後者, 這成為他“神探”之路的起點, 之後他成為臺灣最年輕的警長。

1965年, 他27歲, 但並不滿足現狀, 辭去公職, 懷揣著50美金與妻子赴美求學, 從零開始。 語言不通、生活壓力等, 讓他一度很苦悶, 可李昌鈺卻認為只要不畏艱難, 不可能也可以變成可能。 5年後, 32歲的他申請到了一所大學的法醫科學專業。

每學期除了修學分, 他還同時打3份工, 白天在醫學院做化驗員, 負責驗血、驗尿、刷試管, 晚上到中餐館刷盤子,

週末去武館教功夫, 時常每天只能睡上4個小時。 儘管如此, 他仍然保證了成績全A, 用兩年完成了4年的課程, 拿到本科學位。 然後, 他在紐約大學生物化學系繼續深造, 僅3年就拿到了原本該5年取得的博士學位, 這給他帶來很大信心。

1978年, 康州州長邀請李昌鈺做首席刑事鑒識專家和警政廳刑事鑒識化驗室主任。 一干就是20多年, 其間李昌鈺協助調查的案件數量非常驚人, 其中包括了很多蜚聲世界的大案, 比如碎木機殺妻案、辛普森案和甘迺迪遇刺案。 1998年, 他擔任警政廳廳長一職。

“小時候很怕鬼, 跑了很遠還怕鬼跟上來。 可是在做刑事鑒識後, 第一次去查驗屍體, 那種情形和味道我永遠忘不了, 連續3個月見肉就想吐。 ”李昌鈺談到了第一次參與屍檢的體會,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這些, 需要訓練和學習, 花時間多, 習慣了, 就能做得好了。 ”

作為知名刑事鑒識專家, 他向鄭報融媒記者強調了偵辦案件的4點:人證、物證、現場、資訊(資料庫), 還特意舉個例子:“有一年一個女實習生失蹤了, 與她發生過關係的一名國會議員成了嫌疑人。 他在接受警方聞訊時撒了謊, 於是國會議員的職務、家庭破碎了。 當時媒體和家屬緊追不放, 要求嚴懲這名國會議員。 我當時頂住壓力科學分析之後, 排除了國會議員的兇殺嫌疑。 4年後, 這起案件的真正兇手抓到了, 證實了我的分析是正確的。 ”

憑案發現場蛛絲馬跡, 讓罪犯無所遁形

“在您50多年的探案生涯中, 共偵査了發生在世界46個國家和地區的超8000件案件, 數量非常驚人,你是如何做到的?”對此,李昌鈺略做沉思回答:“破一起案件屬於集體戰鬥,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刑偵人員往往會付出大量的體力和智慧。為了儘快找到蛛絲馬跡,我經常幾天不睡覺,很多節假日都不得不放棄了。”

李昌鈺說:“看到無辜的人躺在血泊之中,心裡就會很難過,很同情受害者。我在想,為什麼社會上有些人會因為金錢或者其他原因而殘害他人生命,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呢?”他說,作為一名辦案人員,他遵守一個原則:讓證據說話,對歷史負責。他坦言,辦理一個案子會受到很多壓力,比如輿論壓力等,但最多的壓力來自受害人家屬。

作為最早利用DNA技術破案的鑒識科學家之一,李昌鈺利用證據鑒識屢破奇案。其中,震驚全美的“碎木機殺妻案”頗具代表性。1986年,泛美航空的空姐海倫失蹤了,只在臥室衛生間留下血跡。海倫的丈夫理查是聯邦調查局探員,3次通過了測謊儀檢驗。隨後,有人提供線索,在海倫失蹤那晚看見有人在她家附近拖著一台碎木機趕路,那人正是理查。

李昌鈺把調查重心轉移到理查可能停放碎木機的地方,展開地毯式搜尋。結果,他們找到56片人骨,2660根頭髮,85克肉塊,1顆牙齒。最終,經過李昌鈺和同事們所做的5000多項檢驗後證實:這些人體殘骸都屬於海倫。檢察官認為證據充足,逮捕了理查。

李昌鈺說,他把自己看成了一名科學家,科學家就是要保持客觀立場,不能推測。有些證據很明顯,黑的或白的,但大部分是灰的。假如檢驗物證的人受到環境或他人影響,就會把灰的說成白的或黑的,那是不公正的。經常有員警給他送案卷時說:“李博士,就是這個人,證人都看到了。”他會回答:“你不要講,我要看物證,等我看完再討論。”

從棒球明星辛普森殺妻案,到克林頓總統與萊溫斯基性關係的DNA鑒定,乃至“9·11”遇難者DNA識別,李昌鈺參與調查了8000多起案件。在美國,有員警問他:“這麼多案子,您是怎麼找到證據的?”他說:“我歸納了7種簡單方法——站著看、彎腰看、腰彎深一點看、蹲著看、跪著看、坐著看,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看。”而他沒有說的是,他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家的十幾個書房每一個都是某一類卷宗的資料庫。

“很多年前有起兇殺案,案發現場發現一條帶血的領帶,當時我給警察局長說,要馬上公佈,結果警察局長沒有採用我的觀點,非常遺憾,這個案子過了30多年至今沒破。”李昌鈺說,之後參與偵辦的一起命案現場發現有一條領帶,他建議公佈,警方負責人採用了他的建議,結果很快有人提供線索,案子破獲了。“偵破疑難案件需要發動社會公眾參與。”

“經驗是逐漸積累的,其中也有些教訓,不是每起案子都能破獲的。”李昌鈺談起經歷的一些懸案、疑案等心懷遺憾,尤其是參與複查前總統甘迺迪遇刺案,“當年很多重要物證被破壞了,很遺憾。”李昌鈺協助偵辦了很多世界“名案”,涉及國家元首、社會名流或者極其曲折的複雜案件,“不管富人窮人,我都會一視同仁,還受害者一個公道,讓罪犯無所遁形”。

回報桑梓,將畢生積累刑偵經驗傾囊傳授

雖然早已加入美國國籍,但李昌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在與其他族裔人士共事時,他處處謹慎認真——“不能給中國人丟臉”。2000年,62歲的他從警界退休後重回教授崗位,致力於“培養接班人”,不僅受聘在美國10多所醫學院與法學院授課,還回國巡迴演講,擔任國內多個大學的名譽教授,“我希望把正義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

2000年至2010年期間,他一直擔任康州警政廳名譽主任,同時還為80多家法律機構服務,為疑難案件提供支援。2010年,以李昌鈺名字命名的法醫科學研究所成立,坐落在紐黑文大學,致力於培訓法醫科學家,傳播先進的法醫科學技術,同時幫助處理陳年舊案。

如今,年近八旬高齡的李昌鈺仍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在全球的高校或警營進行演說,希望能激勵更多優秀的年輕人。他的家庭生活也非常幸福,與妻子宋妙娟相濡以沫50多年,不只是伴侶,更是互相理解體諒的摯友。兩人共有一兒一女,兒子是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博士,成了一名牙醫;女兒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在美國第二大保險公司擔任高管。“我的家庭非常幸福,閒暇之余帶帶孫子,和家人外出度假,享受天倫之樂”。

這次受省僑聯邀請來到鄭州參加拜祖大典,李昌鈺非常高興。幾年前他就來過鄭州,這次故地重遊,鄭州的變化讓他非常驚訝,“鄭州發展太快了,很讓我驚喜,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鄭州人的和善,讓我有回家的感覺”。

談到中原文化,李昌鈺充滿嚮往,“我小時候就念過關于中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最近幾年,我也一直在關注中原文化。這次來鄭州參加拜祖大典,主要的目的就是學習中原文化,能夠去拜祖。我回去以後也可以告訴我的孩子、我的孫子,讓他們也瞭解中原文化,讓他們以後也能回到祖國,來到鄭州,來尋根,學習感悟燦爛的中原文化”。

李昌鈺還談到了舉世聞名的少林寺。他說小時候自己一直有個上山學功夫的夢想。

“現在少林寺已經被全世界熟知,但是現在除了少林寺的武功,我們中國人更看中武德,少林寺其實是在宣揚一種武德,怎麼做一個好人。有功夫只是自衛,並不會欺負別人。中國人一直是愛好和平的,少林寺就傳揚了這樣的精神,代表了我們中囯的傳統。”

對此,美籍華人、美國國家武術隊教練、美國武當功夫學院院長郭存傑表示贊同。44歲的他來自河南長垣,在美國打拼了近20年。“首先感謝家鄉邀請我們回來參加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之所以幫助把李昌鈺博士邀請過來在鄭州公安戰線等進行演講,就是為了回報家鄉,用李博士的刑事鑒識專長幫助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建設平安河南,促進中美交流與合作”。

坦言一生只做一件事: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李昌鈺一生最尊敬的人便是他的母親,談到母親,李昌鈺就想掉淚。他說,母親在他心目中是最成功的人,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他們。小時候家庭貧困,很多人認為他們不可能撐下去,但母親卻堅持養大了13個兄弟姐妹,且把每個孩子都教導成才。

他認為,他的成就來源於他始終相信只要不畏艱難,不可能也可以變為可能,而這正是他媽媽教給他的最寶貴的人生哲理。

李昌鈺的成功靠的是堅持和勤奮。他將時間管理精確到了分秒,這個有著傳奇人生的神探不僅屢破奇案,還筆耕不輟,至今發表論文200餘篇,撰寫著作40余本,編輯10余種刑事鑒定專業刊物。

即使是退休後,他仍然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每天工作16至18個小時,每週工作7天。他說自己睡覺的時間很少,但入眠很快。現在依然保持著每天寫作,一天至少寫一頁紙。

2015年,他擔任中央電視臺《挑戰不可能》評委時,很多人很吃驚。而這個節目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他。“起初收到央視邀請時我是拒絕的,之所以決定參與就是節目的創作初衷和名稱打動了我。”李昌鈺說,“我人生的座右銘就是:使不可能變成可能。”李昌鈺勉勵當下年輕人勤奮學習,磨煉意志,“現在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教育,希望能給年輕人一個機會,幫助他們,給他們正能量影響,讓他們勇於挑戰自我,讓他們能夠比我們做得更好。”

李昌鈺稱,他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由他“白手”籌建起來的康州警政廳刑事鑒識科學研究室是“挑戰不可能”的真實例證。最初,鑒定中心的辦公室由男廁所改建,工作人員都是些老弱病殘,很多人都勸他放棄回去好好當教授。李昌鈺與同事們一起從零開始建設實驗室,成立了第一個重案小組,將鑒識人員的科學知識和刑警的辦案經驗結合起來,短時間內連續偵破多起大案要案。

他認為,世界上有3種人:一種是可以做成某種事情的人,一種是站在一旁看人做事的人,一種是世界變了卻什麼都不知道的人。他鼓勵年輕學子們努力成為第一種人。“人生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說,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人生,要在和諧之中求發展,又在努力中見其希望;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又在鍛煉中見其莊嚴;人生,要在沉默之中求智慧,又在活躍中見其宏願。

“永遠不要說‘不’。要知難而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樣你才能成功。”李昌鈺說。

數量非常驚人,你是如何做到的?”對此,李昌鈺略做沉思回答:“破一起案件屬於集體戰鬥,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刑偵人員往往會付出大量的體力和智慧。為了儘快找到蛛絲馬跡,我經常幾天不睡覺,很多節假日都不得不放棄了。”

李昌鈺說:“看到無辜的人躺在血泊之中,心裡就會很難過,很同情受害者。我在想,為什麼社會上有些人會因為金錢或者其他原因而殘害他人生命,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呢?”他說,作為一名辦案人員,他遵守一個原則:讓證據說話,對歷史負責。他坦言,辦理一個案子會受到很多壓力,比如輿論壓力等,但最多的壓力來自受害人家屬。

作為最早利用DNA技術破案的鑒識科學家之一,李昌鈺利用證據鑒識屢破奇案。其中,震驚全美的“碎木機殺妻案”頗具代表性。1986年,泛美航空的空姐海倫失蹤了,只在臥室衛生間留下血跡。海倫的丈夫理查是聯邦調查局探員,3次通過了測謊儀檢驗。隨後,有人提供線索,在海倫失蹤那晚看見有人在她家附近拖著一台碎木機趕路,那人正是理查。

李昌鈺把調查重心轉移到理查可能停放碎木機的地方,展開地毯式搜尋。結果,他們找到56片人骨,2660根頭髮,85克肉塊,1顆牙齒。最終,經過李昌鈺和同事們所做的5000多項檢驗後證實:這些人體殘骸都屬於海倫。檢察官認為證據充足,逮捕了理查。

李昌鈺說,他把自己看成了一名科學家,科學家就是要保持客觀立場,不能推測。有些證據很明顯,黑的或白的,但大部分是灰的。假如檢驗物證的人受到環境或他人影響,就會把灰的說成白的或黑的,那是不公正的。經常有員警給他送案卷時說:“李博士,就是這個人,證人都看到了。”他會回答:“你不要講,我要看物證,等我看完再討論。”

從棒球明星辛普森殺妻案,到克林頓總統與萊溫斯基性關係的DNA鑒定,乃至“9·11”遇難者DNA識別,李昌鈺參與調查了8000多起案件。在美國,有員警問他:“這麼多案子,您是怎麼找到證據的?”他說:“我歸納了7種簡單方法——站著看、彎腰看、腰彎深一點看、蹲著看、跪著看、坐著看,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看。”而他沒有說的是,他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家的十幾個書房每一個都是某一類卷宗的資料庫。

“很多年前有起兇殺案,案發現場發現一條帶血的領帶,當時我給警察局長說,要馬上公佈,結果警察局長沒有採用我的觀點,非常遺憾,這個案子過了30多年至今沒破。”李昌鈺說,之後參與偵辦的一起命案現場發現有一條領帶,他建議公佈,警方負責人採用了他的建議,結果很快有人提供線索,案子破獲了。“偵破疑難案件需要發動社會公眾參與。”

“經驗是逐漸積累的,其中也有些教訓,不是每起案子都能破獲的。”李昌鈺談起經歷的一些懸案、疑案等心懷遺憾,尤其是參與複查前總統甘迺迪遇刺案,“當年很多重要物證被破壞了,很遺憾。”李昌鈺協助偵辦了很多世界“名案”,涉及國家元首、社會名流或者極其曲折的複雜案件,“不管富人窮人,我都會一視同仁,還受害者一個公道,讓罪犯無所遁形”。

回報桑梓,將畢生積累刑偵經驗傾囊傳授

雖然早已加入美國國籍,但李昌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在與其他族裔人士共事時,他處處謹慎認真——“不能給中國人丟臉”。2000年,62歲的他從警界退休後重回教授崗位,致力於“培養接班人”,不僅受聘在美國10多所醫學院與法學院授課,還回國巡迴演講,擔任國內多個大學的名譽教授,“我希望把正義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

2000年至2010年期間,他一直擔任康州警政廳名譽主任,同時還為80多家法律機構服務,為疑難案件提供支援。2010年,以李昌鈺名字命名的法醫科學研究所成立,坐落在紐黑文大學,致力於培訓法醫科學家,傳播先進的法醫科學技術,同時幫助處理陳年舊案。

如今,年近八旬高齡的李昌鈺仍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在全球的高校或警營進行演說,希望能激勵更多優秀的年輕人。他的家庭生活也非常幸福,與妻子宋妙娟相濡以沫50多年,不只是伴侶,更是互相理解體諒的摯友。兩人共有一兒一女,兒子是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博士,成了一名牙醫;女兒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在美國第二大保險公司擔任高管。“我的家庭非常幸福,閒暇之余帶帶孫子,和家人外出度假,享受天倫之樂”。

這次受省僑聯邀請來到鄭州參加拜祖大典,李昌鈺非常高興。幾年前他就來過鄭州,這次故地重遊,鄭州的變化讓他非常驚訝,“鄭州發展太快了,很讓我驚喜,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鄭州人的和善,讓我有回家的感覺”。

談到中原文化,李昌鈺充滿嚮往,“我小時候就念過關于中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最近幾年,我也一直在關注中原文化。這次來鄭州參加拜祖大典,主要的目的就是學習中原文化,能夠去拜祖。我回去以後也可以告訴我的孩子、我的孫子,讓他們也瞭解中原文化,讓他們以後也能回到祖國,來到鄭州,來尋根,學習感悟燦爛的中原文化”。

李昌鈺還談到了舉世聞名的少林寺。他說小時候自己一直有個上山學功夫的夢想。

“現在少林寺已經被全世界熟知,但是現在除了少林寺的武功,我們中國人更看中武德,少林寺其實是在宣揚一種武德,怎麼做一個好人。有功夫只是自衛,並不會欺負別人。中國人一直是愛好和平的,少林寺就傳揚了這樣的精神,代表了我們中囯的傳統。”

對此,美籍華人、美國國家武術隊教練、美國武當功夫學院院長郭存傑表示贊同。44歲的他來自河南長垣,在美國打拼了近20年。“首先感謝家鄉邀請我們回來參加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之所以幫助把李昌鈺博士邀請過來在鄭州公安戰線等進行演講,就是為了回報家鄉,用李博士的刑事鑒識專長幫助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建設平安河南,促進中美交流與合作”。

坦言一生只做一件事: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李昌鈺一生最尊敬的人便是他的母親,談到母親,李昌鈺就想掉淚。他說,母親在他心目中是最成功的人,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他們。小時候家庭貧困,很多人認為他們不可能撐下去,但母親卻堅持養大了13個兄弟姐妹,且把每個孩子都教導成才。

他認為,他的成就來源於他始終相信只要不畏艱難,不可能也可以變為可能,而這正是他媽媽教給他的最寶貴的人生哲理。

李昌鈺的成功靠的是堅持和勤奮。他將時間管理精確到了分秒,這個有著傳奇人生的神探不僅屢破奇案,還筆耕不輟,至今發表論文200餘篇,撰寫著作40余本,編輯10余種刑事鑒定專業刊物。

即使是退休後,他仍然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每天工作16至18個小時,每週工作7天。他說自己睡覺的時間很少,但入眠很快。現在依然保持著每天寫作,一天至少寫一頁紙。

2015年,他擔任中央電視臺《挑戰不可能》評委時,很多人很吃驚。而這個節目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他。“起初收到央視邀請時我是拒絕的,之所以決定參與就是節目的創作初衷和名稱打動了我。”李昌鈺說,“我人生的座右銘就是:使不可能變成可能。”李昌鈺勉勵當下年輕人勤奮學習,磨煉意志,“現在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教育,希望能給年輕人一個機會,幫助他們,給他們正能量影響,讓他們勇於挑戰自我,讓他們能夠比我們做得更好。”

李昌鈺稱,他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由他“白手”籌建起來的康州警政廳刑事鑒識科學研究室是“挑戰不可能”的真實例證。最初,鑒定中心的辦公室由男廁所改建,工作人員都是些老弱病殘,很多人都勸他放棄回去好好當教授。李昌鈺與同事們一起從零開始建設實驗室,成立了第一個重案小組,將鑒識人員的科學知識和刑警的辦案經驗結合起來,短時間內連續偵破多起大案要案。

他認為,世界上有3種人:一種是可以做成某種事情的人,一種是站在一旁看人做事的人,一種是世界變了卻什麼都不知道的人。他鼓勵年輕學子們努力成為第一種人。“人生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說,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人生,要在和諧之中求發展,又在努力中見其希望;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又在鍛煉中見其莊嚴;人生,要在沉默之中求智慧,又在活躍中見其宏願。

“永遠不要說‘不’。要知難而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樣你才能成功。”李昌鈺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