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經濟學=焦慮經濟學?這7大套路,你中招了嗎?

教育焦慮是一種高發性傳染病毒。 在教育恐嚇中吞下報班的良藥, 是否就是減輕痛苦的唯一辦法?

快開學了, 家長群裡有關新學期培訓班的討論又升級了!

有的大力推薦某某英語班, 說外教老師寓教於樂;有的建議某某思維課程, 說對孩子頭腦開發大有好處;有的詢問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某某繪畫課, 據說都是美院的專業老師授課, 非常靠譜……

大部分家長都給孩子報了興趣班, 有的還不止一個兩個, 最牛的那位給孩子報了7個!

我好奇地問:“那你家娃忙得過來嗎?”那位媽媽驕傲地說:“在我的精心安排下, 她一周還能勻出一天休息呢!”

接著, 她又“開導”我說:“人人都在學, 你要不學可就落後了!”

也是前兩天, 在社區內和上學前班的孩子家長聊到即將上一年級的焦慮。 已經為孩子報了各種班的這些家長仍深陷焦慮的泥潭。

細問原因, 有的擔心孩子上了小學面對一年級學習內容,

對已經學了一知半解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還有的擔心自己孩子雖然報了很多班, 但孩子一直坐不住, 怕上課受老師“特殊”照顧。

一窩蜂地去湊熱鬧, 孩子家長奔波于各種班之間。 這是教育經濟學, 還是焦慮經濟學?上了各種學習班, 為何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得到釋放?

“焦慮經濟學”一詞, 來源於北大副教授徐凱文, 他說“當所有的同事在老師群裡討論教育、升學問題時, 所有人都非常焦慮。 ”

在教育焦慮的大環境中, 許多人被“想贏怕輸”的心態所綁架, 陷入不自覺的焦慮中。

一些機構和個人, 正是靠製造家長焦慮和恐懼來賺錢。 他們的套路, 最常見的有如下7種。

套路一

甩出高大上新名詞鎮住你

這類套路, 通常會甩出各種高大上的名詞——蒙台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奧爾森, 思維導圖感統整合多元智慧, 3D列印創客STEAM……

這些都是你仿佛聽過, 卻又不甚瞭解的玩意兒。

不懂沒關係, 要的就是你不懂, 這才能顯示出我懂。

既然我更懂, 你還不放心把孩子交給我?我們可是這方面的“專家”!

套路二

別人都在學, 你不學就跟不上形勢

這類套路, 主攻家長的攀比心理。

人家都上奧數班, 你上不上?不上就進不了好中學, 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進, 但不上你就少一次機會。

人家都彈鋼琴你彈不彈?雖然全中國就一個朗朗, 但薰陶一下總不會錯的。

人家都學英語你學不學?如今可是全球一體化時代了啊, 將來人人都說英語就你只會say “Hello”……

最重要的是, 別人都學了, 所以到學校老師就不會再講了, 都一帶而過!

總之, 你要是不從眾, 你就是落伍的家長, 就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套路三

說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

網傳某著名培訓學校招生, 三題之內必讓孩子敗下陣來, 務必要讓家長產生“天啊!居然三題不過崗”的恐慌心態,

乖乖掏腰包買單。

這類套路, 奉行的是先嚇人, 再收錢。

另一種方式是先開個講座, 講學習之困難, 競爭之激烈。 接著, 再舉幾個成功的例子, 請所謂“老生”談談心得。 基本上, 家長就該動心了。

套路四

山外有山, 學無止境

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還比較自信, 但別以為成績好就不會跳坑,坑多著呢!

你現在成績好,不補習早晚被別人趕超了!

你英語好算什麼,我們這兒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藝不壓身,多學點兒總沒錯。

你數學好不算啥,我們這兒有機器人Scratch程式設計。

你學習好,體育也得練,網球乒乓跆拳道都OUT了,高爾夫擊劍馬術才時髦,去北美上學的話冰球更少不了。

總之,一山還比一山高,不管合不合適,全面發展才是硬道理。

套路五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出入培訓機構,你一定經常聽到“敏感期”這個詞。

不管試聽的是哪門課,課程顧問肯定會言之鑿鑿地告訴你,你的孩子正處於某個敏感期(數位、語言、音樂、繪畫等),如果錯過敏感期,再學可就困難了。到時你會後悔哭死的!

再輔以“一歲半小女孩抓住敏感期會背30首唐詩”“4歲小男孩在繪畫敏感期一鳴驚人開了畫展”等實例,不由得你不信: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啦!

至於是不是每個孩子的敏感期都一樣,過了敏感期再學是不是就真不成了,可沒人告訴你。

套路六

跟你一起競爭的有…人

中國沒別的,就是人多。此類套路明確告訴你,跟你一起競爭的有多少多少人,想想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場面吧!

當然,對方還會告訴你,如果經過一番高人指點和苦讀,也不是沒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套路七

內幕只有我知道

有一些家長,特別相信什麼“內幕”“秘笈”,特別熱衷於聽各種擇校的講座,所以這類套路往往以深扒各個學校的招生“內幕”為招徠,門口還有“本中心XX同學被XX名校錄取”的大幅廣告,當然,如果你希望孩子也能上某某名校,來這兒學習是首選。

這些套路,往往還聯合出擊,一個不行,再換一個,必有一款適合你。只要你焦慮,就該上套了。

教育焦慮是高發的傳染病毒

以上提到的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如果需要,真的是剛需嗎?

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某一種特長嗎?所有的孩子都是用同樣的時間掌握某一項技能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同樣的階段表現出同樣的特徵嗎?所有的孩子都適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嗎?所有的孩子都只有同一個目標嗎?這個目標僅僅是考出好成績上個好學校嗎?為了這個目標就不惜犧牲一切嗎?

有人說,這種焦慮源於教育的現狀,要想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不讓孩子掉隊,就要擁有這種價值觀。

如果把教育焦慮歸結為一切問題的源頭,那麼它就是一種高發性傳染病毒,而且被傳染後無法治癒,減輕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教育恐嚇中吞下報班的良藥。

在散播病毒的人群中,除了那些利用病毒謀取利益的培訓機構們,甚至還有我們自己!

我們不自覺地與其他孩子比較,與其他家長比較,唯恐錯過什麼,焦慮氣氛在大家討論教育的時候、在面對升學問題的時候,總是快速滋生,讓所有人身在其中無法自拔。

父母一開始焦慮,錢袋子就要鬆動了。作為“焦慮經濟學”的主要消費者和受害者,怎樣擦亮眼睛,來應對利用“焦慮”謀取利益的機構呢?

我認為要內外兼修,修內功瞭解自己的孩子,認清教育規律;外修分辨宣傳虛實,熟悉牟利套路。試試這幾點建議:

接納孩子的差異

每個孩子的性格、天賦不一樣,怎麼可能成長速度一樣、成長結果也一樣呢?每個孩子都是無可替代的,不要因為某一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更不要盲目推崇“別人家的孩子”,照搬他人的成功個案。

請正視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好的教育不應該抹煞差異,而是尊重差異、彰顯差異。

允許孩子失敗

考不到一百分又如何?上不了名校又如何?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小時候的一點錯誤真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嗎?

有句老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什麼時候起,反而不允許孩子有一點失敗了?

失敗並不可怕,這可能正是一個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經常有父母抱怨每天盯著孩子學習,從這個輔導班趕到那個輔導班,像打仗一樣,可是孩子並不領情。

原因很簡單,孩子只感覺到了壓力和束縛,想掙脫。家長敢不敢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呢?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學多久?

畢竟,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放下爭強好勝的心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是追求他人的認可還是內心的自我肯定更重要?

你的心裡是否有一個“孩子不成功就是父母的失敗”的想法在困擾你。有沒想過換一種方式,試一試只提供鼓勵和支援,不施以強迫和改造的父母之愛。

珍惜和孩子共處的時光,比如和他共讀一本書,共看一部電影,一起旅行,也許這些並不會提高孩子的分數和能力,但這種溫馨和諧的親子時刻,對孩子內心的滋養遠遠勝過那些興趣班。

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會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特質。父母能否給予他們獨一無二的成長體驗呢?

但別以為成績好就不會跳坑,坑多著呢!

你現在成績好,不補習早晚被別人趕超了!

你英語好算什麼,我們這兒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藝不壓身,多學點兒總沒錯。

你數學好不算啥,我們這兒有機器人Scratch程式設計。

你學習好,體育也得練,網球乒乓跆拳道都OUT了,高爾夫擊劍馬術才時髦,去北美上學的話冰球更少不了。

總之,一山還比一山高,不管合不合適,全面發展才是硬道理。

套路五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出入培訓機構,你一定經常聽到“敏感期”這個詞。

不管試聽的是哪門課,課程顧問肯定會言之鑿鑿地告訴你,你的孩子正處於某個敏感期(數位、語言、音樂、繪畫等),如果錯過敏感期,再學可就困難了。到時你會後悔哭死的!

再輔以“一歲半小女孩抓住敏感期會背30首唐詩”“4歲小男孩在繪畫敏感期一鳴驚人開了畫展”等實例,不由得你不信: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啦!

至於是不是每個孩子的敏感期都一樣,過了敏感期再學是不是就真不成了,可沒人告訴你。

套路六

跟你一起競爭的有…人

中國沒別的,就是人多。此類套路明確告訴你,跟你一起競爭的有多少多少人,想想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場面吧!

當然,對方還會告訴你,如果經過一番高人指點和苦讀,也不是沒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套路七

內幕只有我知道

有一些家長,特別相信什麼“內幕”“秘笈”,特別熱衷於聽各種擇校的講座,所以這類套路往往以深扒各個學校的招生“內幕”為招徠,門口還有“本中心XX同學被XX名校錄取”的大幅廣告,當然,如果你希望孩子也能上某某名校,來這兒學習是首選。

這些套路,往往還聯合出擊,一個不行,再換一個,必有一款適合你。只要你焦慮,就該上套了。

教育焦慮是高發的傳染病毒

以上提到的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如果需要,真的是剛需嗎?

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某一種特長嗎?所有的孩子都是用同樣的時間掌握某一項技能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同樣的階段表現出同樣的特徵嗎?所有的孩子都適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嗎?所有的孩子都只有同一個目標嗎?這個目標僅僅是考出好成績上個好學校嗎?為了這個目標就不惜犧牲一切嗎?

有人說,這種焦慮源於教育的現狀,要想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不讓孩子掉隊,就要擁有這種價值觀。

如果把教育焦慮歸結為一切問題的源頭,那麼它就是一種高發性傳染病毒,而且被傳染後無法治癒,減輕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教育恐嚇中吞下報班的良藥。

在散播病毒的人群中,除了那些利用病毒謀取利益的培訓機構們,甚至還有我們自己!

我們不自覺地與其他孩子比較,與其他家長比較,唯恐錯過什麼,焦慮氣氛在大家討論教育的時候、在面對升學問題的時候,總是快速滋生,讓所有人身在其中無法自拔。

父母一開始焦慮,錢袋子就要鬆動了。作為“焦慮經濟學”的主要消費者和受害者,怎樣擦亮眼睛,來應對利用“焦慮”謀取利益的機構呢?

我認為要內外兼修,修內功瞭解自己的孩子,認清教育規律;外修分辨宣傳虛實,熟悉牟利套路。試試這幾點建議:

接納孩子的差異

每個孩子的性格、天賦不一樣,怎麼可能成長速度一樣、成長結果也一樣呢?每個孩子都是無可替代的,不要因為某一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更不要盲目推崇“別人家的孩子”,照搬他人的成功個案。

請正視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好的教育不應該抹煞差異,而是尊重差異、彰顯差異。

允許孩子失敗

考不到一百分又如何?上不了名校又如何?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小時候的一點錯誤真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嗎?

有句老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什麼時候起,反而不允許孩子有一點失敗了?

失敗並不可怕,這可能正是一個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經常有父母抱怨每天盯著孩子學習,從這個輔導班趕到那個輔導班,像打仗一樣,可是孩子並不領情。

原因很簡單,孩子只感覺到了壓力和束縛,想掙脫。家長敢不敢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呢?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學多久?

畢竟,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放下爭強好勝的心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是追求他人的認可還是內心的自我肯定更重要?

你的心裡是否有一個“孩子不成功就是父母的失敗”的想法在困擾你。有沒想過換一種方式,試一試只提供鼓勵和支援,不施以強迫和改造的父母之愛。

珍惜和孩子共處的時光,比如和他共讀一本書,共看一部電影,一起旅行,也許這些並不會提高孩子的分數和能力,但這種溫馨和諧的親子時刻,對孩子內心的滋養遠遠勝過那些興趣班。

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會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特質。父母能否給予他們獨一無二的成長體驗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