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選題到視覺呈現,手把手教你製作長篇融合報導|乾貨

長篇報導依然吸引讀者。 自2012年《紐約時報》推出多媒體長篇報導《雪崩》以來, 多媒體元素將呈現這些乾貨, 從選題判斷到架構佈局再到圖片、視頻、交互的植入, 手把手教你製作多媒體長篇報導。

今天是該系列的上篇。 明天會推出該系列的下篇, 關於圖文、視頻、視覺化資料圖表、交互設計如何實現的具體操作技巧, 敬請期待。

判斷選題

哪種選題適合做成多媒體長篇報導?

確定選題是一門藝術, 而非一門科學。 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都適合用數月的時間去挖掘, 並且許多編輯部會發現這種報導成本巨大。

因此在選擇選題時考慮以下幾個標準:

❶敘事潛力:有故事可以挖掘

❷涉及公眾利益的選題

❸多媒體素材的豐富性和可獲得性

❹人員配置與協作能力

操作思路

“製作一則多媒體長篇報導時,我會像看電影一樣把故事解剖開。 ”美聯社記者Cheung說。 “記者這時就像一個導演, 手中擁有從文本到視頻照片資料視覺化的素材, 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展現它們任由記者來決定——記者會怎麼‘導演’這部‘電影’呢?”

這是一種方法。 記者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藝術家,一個創造者。

團隊協作

所以,當記者有了一個想法甚至草擬了一個總體規劃, 接下來該怎麼做?

在這裡有兩個重要的詞:團隊合作和溝通。 請記住:一個多媒體長篇報導的記者不再是一個獨自作戰的記者。

如果是一個以敘述為主的長篇報導, 記者非常需要攝影師做小夥伴;如果是一個大資料項目目,則資料視覺化變得非常重要。

一開始,團隊成員應該一起坐下來, 勾勒出一個計畫和時間表。

團隊成員可能包括:一個或幾個記者, 文字編輯, 設計師, 攝影師和攝像師, 多媒體製作人。 這個時間線是很重要的, 用以確保每個人都能保持合適的進度的節奏。

創建一些的通訊手段例如群組聊天等, 每個人隨時在群內報告自己的工作進度, 也可以跑出遇到的問題、提出新冒出的靈感等。 團隊開會最好保持一週一次或兩週一次。

四個階段推廣報導告訴讀者這是一則“大新聞”

與印刷報導不同,多媒體融合報導要面臨一些線上的挑戰,

特別是當在社交媒體傳播的時候。

在Facebook上, 花了幾個月時間做出的調查報導可能看起來不會比一則400字的短消息更吸引人。 在沒有特殊閱讀邀請的情況下, 很難指望讀者發現長篇報導的價值。

因此, 為了與長報導的價值想匹配, 如何傳播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想想商業電視在推出策劃報導和每一季電視節目之前是如何進行行銷和推廣的:節目播出幾個月之前就會推出預告片, 並且是不同版本的預告片。 可以還會有導演和演員的採訪、見面會等。 這些都可以借鑒, 並且要結合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傳播規律創建適合的預熱內容和傳播方式。

1

階段一:在報導刊出之前

社交網路對於重大報導的推送非常重要,

通常新聞編輯部不會等到Facebook或Twitter上發佈報導。 你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對報導設置預覽或摘要, 增加社群讀者的期待程度。

2

階段二:報導刊發時

表達非常重要。 可以考慮將報導單獨放在網頁並配合相關設計。 可以把重大報導放在新聞郵件的顯著位置。 可以在重大報導旁邊注明“特別報導”。 無論你是否相信, 現在仍然有讀者訪問新聞主頁——在主頁上重點展示重大報導。

3

階段三:報導刊發之後

當報導刊發之後, 回饋就顯得很重要。 回饋方式也不一定是要通過評論的形式。 這要考慮你的目標受眾, 消費者的資訊以及他們的溝通方式。 如果你的受眾更年輕、更數位化、且會利用新技術, 那請考慮以下方式:

■推特聊天

■通過Facebook Live回答讀者問題

■託管一個Reddit Ask-Me-Anything

■錄製一個記者或者攝影師的視頻, 讓記者把讀者帶到幕後

■通過Facebook社區或其他組群尋找對報導感興趣的潛在讀者

但對於其他受眾, 比如低收入人群, 他們可能沒有這樣的資源來參與互動, 可以考慮把他們請到編輯部, 與記者編輯聊天, 獲得他們的回饋。

並不是沒個編輯部都有資源請到管理這些社交媒體的團隊, 但這並不影響回饋。 記者可以考慮根據報導再製作一個與之相關的對話, 作為工作中的一部分。

Mayer說:“當你考慮下周選題時, 並不是我上周的工作已經做完, 可以開始新的工作, 而應該考慮, 我什麼時候可以圍繞已經做完的選題, 再做個相關的回饋對話。 ”

4

階段四:報導刊發很久以後

因為新聞週期的快速與劇烈,這很容易讓記者忘記報導的“保質期”。

Mayer說:“周日早晨可能會有大新聞發生,社交媒體上會很快曝光這個報導,但到了週二,記者會認為人們對此就失去了興趣,在新聞編輯部外,其實人們對此的興趣並沒有那麼短暫。”

Mayer建議,要思考一個報導的生命週期。比如你去採訪一個關於學校的新聞,當發生了重大的人事變動,你可能會馬上刊發消息,但當六個月後,學校選出了新的領導層,當時的報導可能依然很有價值。

所以,在這個時間框架下,當報導顯得更有時效意義時在發佈它。可以在開學時再次刊發某些報導,可以在某些地區完成預算時刊發某些報導,可以在學校領導層選舉後刊發某些報導。

結論

該報告指出,價值觀的差異與速記分析依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爭奪讀者注意力的世界中。你分發的內容需要與其他人不同,彰顯出自身價值,讀者才會付費購買。通過智慧規劃,你可以確保大投資獲得大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會推出該系列的下篇,關於圖文、視頻、視覺化資料圖表、交互設計如何實現的具體操作技巧,敬請期待。

因為新聞週期的快速與劇烈,這很容易讓記者忘記報導的“保質期”。

Mayer說:“周日早晨可能會有大新聞發生,社交媒體上會很快曝光這個報導,但到了週二,記者會認為人們對此就失去了興趣,在新聞編輯部外,其實人們對此的興趣並沒有那麼短暫。”

Mayer建議,要思考一個報導的生命週期。比如你去採訪一個關於學校的新聞,當發生了重大的人事變動,你可能會馬上刊發消息,但當六個月後,學校選出了新的領導層,當時的報導可能依然很有價值。

所以,在這個時間框架下,當報導顯得更有時效意義時在發佈它。可以在開學時再次刊發某些報導,可以在某些地區完成預算時刊發某些報導,可以在學校領導層選舉後刊發某些報導。

結論

該報告指出,價值觀的差異與速記分析依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爭奪讀者注意力的世界中。你分發的內容需要與其他人不同,彰顯出自身價值,讀者才會付費購買。通過智慧規劃,你可以確保大投資獲得大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會推出該系列的下篇,關於圖文、視頻、視覺化資料圖表、交互設計如何實現的具體操作技巧,敬請期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