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資料造假頑疾久治不愈 環境監測仍待消除距離感

空氣污染數值時時牽動著人們的目光, 乾淨的水、潔淨的空氣成為生活品的一部分。 然而, 令人憂心的是, 監測軟體“動手腳”、空氣樣本作弊、人為設定污染上限……近年來部分不法企業在自動監控設施及資料上“做手腳”的現象, 禁而不止, 屢見不鮮。

環境監測資料是環境決策的基礎。 儘管有“史上最嚴環保法”震懾, 但受利益驅使, 企業環保資料造假的行為仍舊屢禁不止。 來自權威媒體的報導消息稱, 在中央環保督察對18個城市展開的空氣品質專項督察中發現, 多地企業線上監控資料造假。

企業環保資料造假已成為近年來環境領域的焦點。

我國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就達到1.4萬多家, 環保監測人員人手少、任務重, 靠人工監測根本忙不過來, 大量自動監控設施提供的環保監測資料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 減煤、壓產能、控排放, 各地紛紛出手防治污染源。 治汙力度加大, 一些地方和企業卻偏偏動起歪腦筋, 有的百姓反映感受與資料“有距離”。

在此前環保部展開的第一季度空氣品質專項督察中, 就有多家企業存在資料造假的尷尬顯示。 據《中新社》報導, 誠如石家莊市鹿泉區曲寨水泥有限公司三號窯煙氣線上監測資料造假, 擅自修改儀器參數。 保定市高陽縣恒陽針織染整廠線上監控設施不正常。 臨汾市隆水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線上監控資料異常;山西華晉韓咀煤業有限責任公司脫硫設施簡易,

線上監控資料與實際排放情況不符;山西蒲縣超騰供熱有限公司無脫硝設施, 線上監控裝置故障。

“企業監測資料造假的主要目的, 是通過作假手段達到污染物排放達標, 以逃避監管。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督查組副組長劉偉介紹, 這些企業採取的手段五花八門, 有的“簡單粗暴”, 通過各種手段, 對樣品進行稀釋。 有的則有一定“技術含量”, 例如在自動監控設施分析儀參數設置上造假, 導致實際監測結果與上傳資料不一致。

據公開資料, 目前監測資料造假有兩種主要方式:軟體作假和硬體作假, 通常發生在樣品採集階段、分析測量階段和資料傳輸階段。

儘管監管不斷升級, 環保部門檢測設備技術水準也在不斷提升, 但與之伴生的, 是環保資料造假者的花樣翻新, 這給執法查處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誠如造假者故意拔出採樣探頭, 斷開採樣系統與設備的連接, 從探頭導入脫硫後煙氣等手段, 使自動監測設備不能採集真實樣品;通過在採樣管上紮孔、通入氮氣, 將廢水採樣探頭放入清潔水樣等手段, 對樣品進行稀釋。 安徽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污染源與生態監察室主任田春指出, 由於環境監測資料造假存在隱蔽性、暫態性和流失性的特點,長期連續監控又受制於各種因素,因此在調查取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難。

此外, 由於認定難、取證難、程式繁瑣, 新環保法規定的行政拘留條款,

還是難以起到很強烈的震懾作用。 在河南省環境線上監控中心執法人員趙娜看來, 由於以前長期“表現不夠強勢”, 環保部門在執法時往往需要其他部門配合。 趙娜進而指出, 有些案子曾經考慮請公安提前介入, 調查取證, 但環保部門與公安部門的執法程式、立案標準等都不一樣。

這些企業敢於鋌而走險的一個重要原因, 是“違法成本低”。 在環保部處罰的相關案例中, 多數處罰金額不過是幾十萬元, 甚至是數千元。 儘管有相關負責人被拘留, 但多為違法行為的直接操作部門負責人, 真正的違法指揮者很有可能躲在幕後, 窺伺眼前的一切, 或者拿管理不嚴作為擋箭牌, 執法的力度就此被打了折扣。

如何保證資料的真實準確?眾多環保資深專家建議嚴打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資料弄虛作假違法行為, 讓“電子員警”發揮作用, 環保部門進一步加強現場監督檢查、加密比對頻次很有必要。 同時, 還要將資料造假的“全產業鏈”, 即造假行為的指揮者和實施者, 造假設施的生產者和銷售者, 乃至有劣跡的地方環保部門都納入處罰範圍內。

顯然, 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環保重要性的當下, 進一步嚴控環保資料真實性, 讓環境執法部門“挺直腰板”便顯得尤為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