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教育真的不如外國嗎?

中國教育真的不如外國嗎?

我到現在也沒找到到底是從哪裡證明中國的孩子在中國教育下創造力低於外國孩子了....別的不說, 80後這一批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實際話語權人以及90後這批創業潮來看, 中國互聯網這幾年的創造力可以和整個世界互聯網相抗衡啊, 要知道, 我們一個國家在和大半個世界在比拼啊!當然, 由於歷史積累原因, 在很多高精技術上落後, 這點是肯定的, 但是從80後開始接受的這種中國式教育的孩子, 和同齡的西方人相比, 創造力思維、協作精神、執行力各方面絕對完爆那些所謂的教育先進國家啊!

現代教育的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 國人往往願意誇大中國教育的缺點, 無視美國教育的問題和現代教育的本質矛盾, 而把自己的種種和中國社會發展某些方面的問題歸咎於中國的教育上。

1. 適當的應試教育不會摧殘人的創造力

人們常常批評中國教育的一點就是認為孩子們天天應試會傷害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對此最佳的反例就是韓國。 韓國應試教育比中國還要殘酷, 進行全面的量化管理。 然而韓國不僅技術創新做得比中國多, 球踢得還比中國好, 電影拍得比中國強, 連肥皂劇和綜藝節目做得都比中國專業。 這是為什麼?

在以上的每一個細分領域討論中國同韓國差距的原因,

都可以另寫一篇答案。 但一個共同點是, 韓國在以上的每個領域都創造了一個健康的人才市場。 既然是市場就要符合經濟學原理。 而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具體到人才市場就是, 人們會為了得到想要的工作機會而努力獲得相應的培訓, 無論這份工作是科學家, 工程師, 還是足球運動員。 中國學術圈的問題, 不是因為應試教育影響了孩子們的創新能力, 而是因為認真的科研沒有得到足夠的激勵, 對腐敗造假的縱容包庇傷害了科研人才的市場。

再說一個例子:IMO,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每年, IMO都會把各國選拔出來的孩子們關在一起考試做數學題, 根據成績對國家進行排名。

因此大多數競賽強國都會在考試前的幾個月開始對自己國家的國家隊選手進行培訓。 而能進入國家隊的孩子, 在這之前很可能已經經歷過若干年的奧賽教育。 因而IMO大概是最為極端的應試教育之一。 那些在IMO中獲獎的孩子們長大後怎麼樣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還在麼?

我們可以從菲爾茲獎, 這個被成為“數學家的諾貝爾獎”的獲獎結果中看出些一二。 從1990年開始算起, 每屆菲爾茲獎獲得者中都會有至少一位元是IMO獲獎者, 一共26位獲獎者中有13位是曾經的IMO獲獎者。 這些在數學研究中做出巨大突破的數學家們, 曾經也是應試教育的經歷者和優勝者。 那場應試, 傷害到他們什麼了?

人們常常低估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和選拔的巨大作用,

而誇大了應試教育的負面效果。

2. 素質教育不適合公共教育

素質教育是什麼?無論你是指古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式教育, 還是指中國古代的私塾式教育, 還是當代教育書籍中的“啟發式教育”, 都繞不過一件事:這種教育是一對一的, 個性化的, 針對特定學生的。 換句話說, 學生/老師比例要足夠的低才能保證品質。

這決定了素質教育或許在古代可以行得通, 但在現代公共教育絕對不行。 因為古代的教育都是給有錢家孩子的, 是私人的。 而現代公共教育是大規模的, 低成本的, 以保證盡可能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從本質上就與素質教育的現實基礎相違背。 想在公共領域實踐素質教育, 就等同於想讓每個孩子都有做科學家的能力因而找大學教授來給小學上課。

這既不現實, 我們也不需要。

所以素質教育應該在哪裡實踐?在那些能一個老師只配幾個學生的地方:博士生院, 私立學校, 和家裡。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 家裡是最容易實踐素質教育的地方。 換句話說, 素質教育應該是家長的責任而不是社會的。 多數中國的父母, 輕視了自己作為孩子第一個老師的責任)

要求中國的公共教育強行實踐素質教育, 只會讓已經實現工業化的中國課堂退回到放羊式管理。 而那些本可以因為標準化考試而讓大多數孩子獲得的教育, 也只會出現在有錢人家的家教課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