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旗再展,只為油茶飄香

油茶林下, 王立蓮和隊員在採茶。

寧德網消息 (記者 王志淩 文/圖)8月20日黃昏, 福安範坑鄉墩頭村,夕陽的餘暉在山崗上抹下一道亮色。

環顧四野, 層層疊疊的茶園, 滿眼綠意, 其間套種的油茶林, 淺紅色的果實掛滿枝頭, 清香陣陣。

林下, 59歲的王立蓮正領著姐妹們採摘茶葉, 笑語歡聲。

王立蓮, 墩頭巾幗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在心底, 其實, 她更喜歡“墩頭婦女油茶耕山隊”的稱號。 因為, 這裡有她的青春, 還有榮耀。

故事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說起——

墩頭村地處閩浙泰順、柘榮、福安三縣(市)交界處, 雞鳴一聲, 兩省三縣相聞。 全村經營油茶麵積4800多畝, 為全省村級油茶之最。 1958年, 這裡的油茶林豐產經驗受到國務院的肯定和嘉獎, 並被授予由周恩來總理親筆題詞的“綠色油庫”獎狀和錦旗。 墩頭“綠色油庫”美名由此傳揚全國, 也更激發起了當地群眾的生產幹勁。

上世紀七十年代起,

在林業部門的支持下, 墩頭村承擔油茶良種選育、油茶技術推廣、油茶示範基地建設等任務, 推動該村油茶產業發展。 正是在這樣紅火的背景下, 1977年, 墩頭村組織本村30多名婦女成立“婦女油茶耕山隊”, 負責開展油茶生產、技術試驗、技術推廣、品種選育、高產示範園建設等工作。

那年, 王立蓮19歲, 任副隊長。

“隊員們差不多都是這年紀, 大姑娘、小媳婦成群, 扛著石頭砌梯田、建基地, 不比男的差!”憶起當年的墾荒歲月, 王立蓮有說不完的故事。

在隊員們的齊心協力下, 婦女油茶耕山隊開荒200多畝, 在白湖崗與面前崗建起油茶優良品種示範基地, 掌握了高接換冠等低產油茶林改造關鍵技術, 並選育出閩43、46、48、60、62等油茶優良品種。

其中, 閩43、48、60號油茶良種目前還在全省推廣。

1979年, 墩頭村婦女耕山隊分別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和“福建省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隊長楊玉妹也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成為當時全省村級唯一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的單位, 寫下了墩頭油茶發展的又一頁輝煌。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後,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 經營權落實到戶, 以及耕山隊成員年齡老化、外出、出嫁等變化, 墩頭村婦女油茶耕山隊逐漸退出經營油茶。 原來經營較好的“油茶種子園”“采穗圃”等也退給群眾經營或改種茶葉等其他作物。

近幾年, 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技術, 重視扶持油茶產業發展, 擁有光輝油茶發展歷史的墩頭村也開啟了油茶發展的“第二春”。

重塑“綠色油庫”和“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形象, 成為村裡的共識。

2015年, 經村兩委研究, 重新恢復墩頭油茶婦女耕山隊, 23名原耕山隊老隊員歸隊, 並新吸收年輕隊員28人, 註冊成立福安市墩頭巾幗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 原來已建立的“油茶示範園”和“采穗圃”由耕山隊統一經營。

紅旗再展。 雖然歲月改變了容顏, 昔日的隊員如今已五六十歲, 當了婆婆、奶奶, 但不變的是她們推動油茶產業發展的初心。

重拾高接換冠等技術改造老油茶林400多畝, 新種油茶林600多畝, 林下套種中藥材、食用菌, 養殖閩東山羊、土雞, 風風火火忙碌在山間林下, 王立蓮和隊員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的崢嶸歲月, 滿身是勁。

昔日技術標兵, 今朝增收典範。 2016年, 墩頭巾幗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總收入約360萬元,

其中油茶收入248萬元, 油茶林下套種中藥材、食用菌收入35萬元, 林下養殖閩東山羊、土雞收入30萬元, 茶葉收入50萬元, 社員人均收入7萬元, 是當地群眾收入的兩倍, 同時帶動全村200多戶農民發展油茶生產。 合作社摘下“福安市油茶產業示範合作社”殊榮, 油茶特色產業的經濟效益也淋漓盡顯。

繼承傳統, 再立新功。 王立蓮告訴記者, 目前新隊員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女性, 通過新老“傳幫帶”, 將技術、傳統代代相傳, 希望墩頭油茶婦女耕山隊這面“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錦旗一直飄揚下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