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古建築」古圍屋:圍不住濃濃的鄉愁——曲江高山門圍屋、新鐘圍屋掠影

尋找粵北古建築小組行程已近半, 一處處隱藏在山川草木、花鳥魚蟲中的古建築珍寶, 令人一次次夢回故鄉。 它們或巍然挺立, 與人和諧相處, 或只剩殘垣斷壁, 瀕臨消亡, 令人或驚喜、或僥倖、或歎息、或無可奈何。

讓我們走進曲江區去看看客家人聚居而建的圍屋。 區別於歷經歲月淘洗仍煥發異彩的古建築“遺珠”, 它們荒蕪凋敝的場景令人慨歎, 讓人仿佛成為離鄉的遊子, 重拾失落已久的鄉愁。

高山門圍屋:置田建屋的白馬傳說

呈馬蹄形的高山門圍屋。

高山門圍屋承載著白馬傳說的三角石。

在曲江區烏石鎮濛浬村委會高山門村, 這裡有一座坐東南向西北的清代建築高山門圍屋, 它是曲江區兩座馬蹄形的圍屋之一。

在曲江區文廣新局副局長禤細賢的帶領下, 眾人踏進一地的雜草與碎瓦、石塊進入圍屋後門。 環顧四周未見有人, 只見幾隻圈養在屋內覓食的雞。 走進圍內後坪, 轉身可見圍屋背靠根深葉茂的古樹, 灰瓦、黃牆、鵝卵石簷街與盤曲枝幹相輝映, 牆體已剝落、破損, 部分屋頂已倒塌, 滄桑感撲面而來。

禤細賢介紹, 圍屋又稱為圍龍屋, 是客家著名特色民居建築。 高山門圍屋的牆體由沙灰混鵝卵石夯實而成,

週邊是馬蹄形, 為五開間, 三進, 中間是祠堂, 總體佈局尚算完整, 圍屋前低後高而建。 據《曲江文物志》記載, 整個圍屋的面積為2027平方米, 通面闊41.8米, 通進深48.5米沿著週邊, 走進處於圍屋中央的祠堂, 堂口匾額上的“永興堂”三個字仍依稀可見, 滿地的雜草之上, 杉木柱子還歷久彌新, 沒有遭到白蟻侵蝕。 禤細賢說, 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從何而來, 目前高山門圍樓的淵源已難以考證, 但這裡仍流傳著一個置田建屋的白馬傳說。

“據村中老人說, 他們的始祖從興甯移居至此, 開荒種地, 搭了三間茅房, 每天煲好白粥後下地幹活, 回來後不見白粥蹤影, 其祖不得其解。 第二天, 煲好白粥後下地幹活, 其祖偷偷地回家看究竟,

只見一頭白馬在吃白粥, 其祖沖去驅趕白馬, 白馬見人慌忙逃到小山坡鑽入三座墳中, 其祖挖開三座墳, 挖得三罐白銀, 便用此白銀興建了這座圍屋。 ”禤細賢說道。

這一神秘的傳說不僅僅是口口相傳。 禤細賢帶領眾人走進圍屋後坪, 只見一個斷面處嵌有三角石, 這裡就是白馬傳說中三座墳的所在地, 引人遐想聯翩。 禤細賢介紹, 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 這裡就漸漸無人居住了, 原因不詳。 2012年, 高山門圍屋被列入曲江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列入名錄, 意味著高山門圍屋受國家法律保護, 無論個人還是政府, 在建設、規劃等工作中要充分考慮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要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

確保文化遺產安全。 然而, 高山門圍屋卻面臨著保護的兩難境地。 “圍屋是民居, 主要靠村民自身保護, 其次政府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所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修復中。 由於這個圍屋是外來家族建造的, 他們搬離後沒人打理, 畢竟年代久遠, 雨打風吹, 就日漸倒塌、荒廢了。 而且這裡範圍大, 保留得不夠完好, 很難像始興圍樓一樣有人認養。 ”禤細賢說道。

新鐘圍屋:新宅在建鄉愁難離

新鐘圍屋如今還居住著幾戶人家。

新鐘圍屋前的旗杆石。

新鐘圍屋,佈滿歷史的印痕。

樟市鎮樟市村委會新鐘村,同樣有一座新鐘圍屋,被列入曲江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區別于高山門圍屋的冷清,這裡據說還住著最後的“守望者”。

欣然前往,遠遠就看見半圓形的圍屋前,有一口半月形的風水塘,灰瓦白牆,古老樸素。“風水塘和圍屋拼在一起,就是圓形,這是典型的客家風俗和建築風格。水代表財,風水塘一個是用作消防,第二個是調節氣候。”禤細賢介紹,新鐘圍屋也是清代建築,總體佈局較完整,有鮮明的客家圍龍屋風格,是曲江區現存不多的半圓形圍龍之一。

據《曲江文物志》記載,圍屋的外牆是沙灰夯牆至1.9米,以上用土壞磚砌,簷街用鵝卵石鋪砌。它坐西向東,整體磚木結構,中間為祠堂,中路兩側縱向各有一棟房屋與中路第二進相連形成小院。面積3469平方米,通面闊55.5米,通進深62.5米。

走近週邊,屋外晾曬的衣服與傳來的電視聲,讓圍屋增添了不少生活氣息。今年33歲的新鐘村村民鐘達譜,熱情地邀請大夥參觀他仍在居住的圍屋。輕輕推開木門,“吱呀”一聲驚擾了屋內一隻貓。透過天井採光,老屋內的鍋碗瓢盆、兒童玩具展現眼前,盡顯溫暖和親切之感。“我們小時候,新鐘圍屋有很多人住,兩三家住一個開間,一家人有兩三個房間,很熱鬧。住在這裡感覺冬暖夏涼,你看,拱門那都是保留下來的青磚石,有種年代感。”鐘達譜滔滔不絕地介紹起自家來。“天井這個院子,我們客家話叫‘廊子下’,現在用來洗衣服。我們還有台抽水機,下雨天抽水排水,不用擔心淹到屋子。”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屋內逐漸剝落的牆體和牆壁上近一米高的洪水線。鐘達譜說道,由於年代久遠,房屋每年都需要維修,不可避免的是這裡已成危房。特別是2015年5月的洪水,不僅肆虐了樟市,也沖毀了圍屋內的幾座房子。鐘達譜說,等新房子蓋好,他們也準備搬離。“我們希望這裡保存下去,畢竟是古建築誰也不想它們毀掉,但是我們沒有那麼多資金來維護它,過幾年可能就要塌了。”他感慨道。

沿著週邊行走,祠堂大門前,兩側各一對花崗岩石砌成的旗杆石,格外引人注目。禤細賢介紹,旗杆石也是功名石,記錄著家族中了科舉,考取功名的先輩,見證著他們的榮耀和功績,也激勵著後世子孫發奮圖強,更是圍屋深厚的文化積澱。

禤細賢說,這些遺存下來的圍屋,是文化存根,也是人們的童年記憶。“我們在‘十三五’時期將向政府爭取一定的資金,對部分重點的圍屋進行維護,也呼籲社會、村民關注這些歷史文化的瑰寶,不要把我們文化的‘根’忘記了。”

記者手記:讓古建築迎來春天

走進曲江區烏石鎮濛浬村委會高山門村的古圍屋,乘興而來的心情似乎打了折扣,眼前破敗蕭條的景況卻令我無從下筆,這就是源於清代的古圍屋嗎?然而,這也是部分粵北古建築真實的“生存狀態”,由此無法成為當地的旅遊風景,也無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無可置疑,隨著城鄉現代化的發展,一部分沒有得到合理保護和開發的古建築或將逐步消失。

正如我們採訪中所知,像曲江一些圍屋等古村落,由於其影響力和遺存價值沒有達到國家文物部門的認可,使其投入資金保留古建築的歷史風貌,村民也不可能自籌資金去修復。我們可以考慮社會各界的力量,用他們的熱情、智慧和財力去使這些古老而又破敗的古村落、古建設煥發出青春,閃爍出昔日的光輝。

精彩不斷 驚喜不斷

更多內容請關注

韶關發佈|瞭解韶關大動向

韶關新聞網|瞭解韶關身邊事

韶關文明網|文明韶關與你同行

韶關廉信|瞭解韶關廉政資訊

編輯:小劉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吳夢雁

圖片:韶關日報記者 李佳 攝

新鐘圍屋如今還居住著幾戶人家。

新鐘圍屋前的旗杆石。

新鐘圍屋,佈滿歷史的印痕。

樟市鎮樟市村委會新鐘村,同樣有一座新鐘圍屋,被列入曲江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區別于高山門圍屋的冷清,這裡據說還住著最後的“守望者”。

欣然前往,遠遠就看見半圓形的圍屋前,有一口半月形的風水塘,灰瓦白牆,古老樸素。“風水塘和圍屋拼在一起,就是圓形,這是典型的客家風俗和建築風格。水代表財,風水塘一個是用作消防,第二個是調節氣候。”禤細賢介紹,新鐘圍屋也是清代建築,總體佈局較完整,有鮮明的客家圍龍屋風格,是曲江區現存不多的半圓形圍龍之一。

據《曲江文物志》記載,圍屋的外牆是沙灰夯牆至1.9米,以上用土壞磚砌,簷街用鵝卵石鋪砌。它坐西向東,整體磚木結構,中間為祠堂,中路兩側縱向各有一棟房屋與中路第二進相連形成小院。面積3469平方米,通面闊55.5米,通進深62.5米。

走近週邊,屋外晾曬的衣服與傳來的電視聲,讓圍屋增添了不少生活氣息。今年33歲的新鐘村村民鐘達譜,熱情地邀請大夥參觀他仍在居住的圍屋。輕輕推開木門,“吱呀”一聲驚擾了屋內一隻貓。透過天井採光,老屋內的鍋碗瓢盆、兒童玩具展現眼前,盡顯溫暖和親切之感。“我們小時候,新鐘圍屋有很多人住,兩三家住一個開間,一家人有兩三個房間,很熱鬧。住在這裡感覺冬暖夏涼,你看,拱門那都是保留下來的青磚石,有種年代感。”鐘達譜滔滔不絕地介紹起自家來。“天井這個院子,我們客家話叫‘廊子下’,現在用來洗衣服。我們還有台抽水機,下雨天抽水排水,不用擔心淹到屋子。”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屋內逐漸剝落的牆體和牆壁上近一米高的洪水線。鐘達譜說道,由於年代久遠,房屋每年都需要維修,不可避免的是這裡已成危房。特別是2015年5月的洪水,不僅肆虐了樟市,也沖毀了圍屋內的幾座房子。鐘達譜說,等新房子蓋好,他們也準備搬離。“我們希望這裡保存下去,畢竟是古建築誰也不想它們毀掉,但是我們沒有那麼多資金來維護它,過幾年可能就要塌了。”他感慨道。

沿著週邊行走,祠堂大門前,兩側各一對花崗岩石砌成的旗杆石,格外引人注目。禤細賢介紹,旗杆石也是功名石,記錄著家族中了科舉,考取功名的先輩,見證著他們的榮耀和功績,也激勵著後世子孫發奮圖強,更是圍屋深厚的文化積澱。

禤細賢說,這些遺存下來的圍屋,是文化存根,也是人們的童年記憶。“我們在‘十三五’時期將向政府爭取一定的資金,對部分重點的圍屋進行維護,也呼籲社會、村民關注這些歷史文化的瑰寶,不要把我們文化的‘根’忘記了。”

記者手記:讓古建築迎來春天

走進曲江區烏石鎮濛浬村委會高山門村的古圍屋,乘興而來的心情似乎打了折扣,眼前破敗蕭條的景況卻令我無從下筆,這就是源於清代的古圍屋嗎?然而,這也是部分粵北古建築真實的“生存狀態”,由此無法成為當地的旅遊風景,也無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無可置疑,隨著城鄉現代化的發展,一部分沒有得到合理保護和開發的古建築或將逐步消失。

正如我們採訪中所知,像曲江一些圍屋等古村落,由於其影響力和遺存價值沒有達到國家文物部門的認可,使其投入資金保留古建築的歷史風貌,村民也不可能自籌資金去修復。我們可以考慮社會各界的力量,用他們的熱情、智慧和財力去使這些古老而又破敗的古村落、古建設煥發出青春,閃爍出昔日的光輝。

精彩不斷 驚喜不斷

更多內容請關注

韶關發佈|瞭解韶關大動向

韶關新聞網|瞭解韶關身邊事

韶關文明網|文明韶關與你同行

韶關廉信|瞭解韶關廉政資訊

編輯:小劉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吳夢雁

圖片:韶關日報記者 李佳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