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黎巴嫩,天還沒亮,狂歡別停

中東的黎巴嫩, 毗鄰敘利亞, 首都貝魯特。

這裡悠久的歷史中, 充斥著令人心碎的過往。

作為歐亞非三大文明體系的交匯之處,

自古以來就是文明衝突之地, 歷史上曾受到古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古羅馬、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1920年起成為法國殖民地, 1943年獨立。

上世紀60年代, 戰亂前的黎巴嫩, 曾是西方人口中的中東巴黎。

多教派共存, 法國殖民背景, 使它相對於周邊國家更為開放和發達。

然而, 隨著巴以衝突升級, 黎巴嫩內部的宗教平衡被打破, 從而導致其原本脆弱的政治平衡也隨之瓦解, 於是, 在一次次地襲擊後, 衝突升級, 一場長達15年的內戰爆發。

在戰爭中, 仇恨總是超越理性的。

1990年, 內戰終於結束, 此時的黎巴嫩意識滿目瘡痍,

這些創傷並不能用時間撫平, 戰爭的痕跡也將永遠保留。

這裡有一家名為Bo18的夜店, 原是一個巴勒斯坦人的難民營。

設計師把殘酷的歷史融入設計中, 位於底層的夜店象徵墳墓, 桌椅形似棺材, 夜店屋頂能開啟, 封閉時, 鳥瞰的角度像是直升機降落坪, 人們玩得最瘋狂的清晨時分, 屋頂就會開啟, 陽光落在等待著救贖的人們的身上。 不少人形容Bo18為戰爭建築, Wallpaper雜誌還連續幾年將它選為全球最佳夜店。

或許是多年戰亂的影響, 黎巴嫩的人們追求享樂。

誰也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安全到來, 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瘋狂生活才是最合適的。

在貝魯特的大街上, 往來的豪車很多, 人們在海邊聚會, 曬太陽喝酒, 隨著音樂搖擺。

這裡的女孩子, 有戴著頭巾的, 也有穿著時尚靚麗的。

熱情奔放的樣子顛覆了中東歷來的刻板形象。

黎巴嫩的光明與黑暗常常是並存的, 從富人區到貧民區, 不過是幾條街的距離, 而這裡的人們一生都跨不過去。

黎巴嫩的富人區裡, 動輒幾十萬美元的東西卻是這些富人們隨手擺弄的小物件, 但勞工們每個月超長時間地辛苦工作, 工資卻只有幾百美元。

土生土長的黎巴嫩人寧可失業也不願做那些低級的勞作, 富人們從南亞、東南亞、北非、東非等地引進大量的勞工, 讓他們去做那些低級的工作, 卻連最基本的人權都要剝奪。

這裡的外來務工的婦女都沒有生育權,只要被發現懷孕,就會立刻被遣送出境。

從富人區走向貧民區,奢華的高樓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佈滿彈痕的破舊樓房,狹窄的街道上堆滿垃圾。

從1948年以來,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湧入黎巴嫩,他們一代代地繁衍,卻依然無法得到公平的對待,骯髒和貧窮仿佛就這樣代代相傳。

然而就像當年引發內戰的源頭一樣,與政治平衡息息相關的宗教平衡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黎巴嫩現在的狀態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堪堪平衡,基督教徒的比重稍大,而這些伊斯蘭教派的難民一旦被接納,就意味著黎巴嫩的人口結構勢必偏向伊斯蘭教,長久的平衡將再次被打破,這是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黎巴嫩政府壓根不管難民問題。

而由於難民的存在,國際社會對黎巴嫩給予了不少援助,但這些援助中有一部分被政府用於富人區的建設和政府自身的運轉。

這裡的戰爭不會真正地結束,身處亂世的人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及時行樂,誰知道明天的太陽還能不能照進來呢?

這裡的外來務工的婦女都沒有生育權,只要被發現懷孕,就會立刻被遣送出境。

從富人區走向貧民區,奢華的高樓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佈滿彈痕的破舊樓房,狹窄的街道上堆滿垃圾。

從1948年以來,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湧入黎巴嫩,他們一代代地繁衍,卻依然無法得到公平的對待,骯髒和貧窮仿佛就這樣代代相傳。

然而就像當年引發內戰的源頭一樣,與政治平衡息息相關的宗教平衡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黎巴嫩現在的狀態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堪堪平衡,基督教徒的比重稍大,而這些伊斯蘭教派的難民一旦被接納,就意味著黎巴嫩的人口結構勢必偏向伊斯蘭教,長久的平衡將再次被打破,這是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黎巴嫩政府壓根不管難民問題。

而由於難民的存在,國際社會對黎巴嫩給予了不少援助,但這些援助中有一部分被政府用於富人區的建設和政府自身的運轉。

這裡的戰爭不會真正地結束,身處亂世的人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及時行樂,誰知道明天的太陽還能不能照進來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