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商南“三產聯動”模式挖掘新動能拔“窮根”

貧困戶脫貧摘帽關鍵靠什麼?如何保持長期穩定脫貧?在精准脫貧攻堅戰中, 商南縣摸索中創新推行“一產借還、二產加動、三產建帶”的“三產聯動”創新模式,

分類施策、精准到戶, 強化政策扶持和支撐, 確保貧困戶的“錢袋子”穩穩當當鼓起來。

創新模式精准施策

思想守舊、機制僵化、要素得不到保障等往往是群眾陷入貧困的主要因素。 針對這些致貧主要因素, 商南縣大膽創新、逐產業探索推出新的發展模式。

一產推行“借還”模式, 主要針對有勞動力、有發展意願, 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群眾, 採取“政府擔保貼息、企業賒本讓利、群眾先行發展、收益免息還本、聯手共建共富”的方式, 由農業龍頭企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 批量生產初級產品, 先行賒借給貧困戶進行培育管理, 待到產品成熟變為商品時, 再由企業負責回購。

二產推行“加動”模式, 主要針對有勞力、有資源,

但缺技術、缺土地、無條件發展農業產業的, 特別是易地移民搬遷的困難群眾, 採取“政府推動+園區拉動+企業帶動+農戶聯動”的方式, 整合縣內勞動密集型企業, 建設代工廠、代工點, 吸納貧困戶就業務工、代工, 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

三產推行“建帶”模式, 主要針對靠近景區、靠近園區、靠近美麗鄉村, 有資源、有市場, 但缺技術、缺經驗的貧困群眾, 按照“建精品景區帶美麗鄉村、建電商平臺帶農產品銷售、建合作機制帶身份轉變”的思路, 採取“政府主導、招商引資, 企業主體、市場運作, 群眾參與、受益分紅”的形式, 把農民手中的山林、民房等資源折資入股企業, 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成股民。 針對邊遠山區不適合“三變”模式的貧困群眾,

通過發展電子商務, 讓農特產品變成網上“搶手貨”, 拓寬他們的增收管道。

效能釋放群眾受益

可以看到,

這些新模式, 降低了發展產業的成本“門檻”, 盤活了沉睡、閒置資源, 增加了就業崗位, 打破了以往貧困農民致富產業單一、收益少的舊格局, 打開了新的局面。

商南縣落實3500萬元的擔保資金, 撬動金融機構按照1:10的比例放大, 為企業融資。 實施貼息貸款政策, 為有發展能力、無經濟實力的貧困戶每戶提供最長期限3年、最高額度5萬元, 合夥創業的每戶最高50萬元的產業發展貼息貸款, 解決他們缺資金問題。 同步, 加大力度對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進行補貼。 引導企業和合作社參與發展脫貧產業, 並在政策扶持、項目傾斜等四個方面實施優先,大力扶持這些經濟組織, 確保每一戶貧困戶至少與一個市場經營主體連結。

此外, 靈活體制機制, 破解規模化發展問題。著眼茶葉、食用菌、獼猴桃等脫貧主導產業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南縣靈活體制,引導貧困戶積極流轉土地,或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打破了規模發展的用地“瓶頸”,保障了產業園區或產業基地建設。目前,商南縣脫貧三次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正逐步釋放出增收效能。

華商記者 陳永輝 通訊員 李治軍 文圖

破解規模化發展問題。著眼茶葉、食用菌、獼猴桃等脫貧主導產業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南縣靈活體制,引導貧困戶積極流轉土地,或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打破了規模發展的用地“瓶頸”,保障了產業園區或產業基地建設。目前,商南縣脫貧三次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正逐步釋放出增收效能。

華商記者 陳永輝 通訊員 李治軍 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