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洪江·第56期」洪江蘿蔔灣,一個值得回憶和回望的地方

廖開順與你回憶老洪江是三明學院教授、洪江人廖開順和洪江人微信平臺聯合推出的一檔關於洪江歷史的微信專題, 專題中引用了大量歷史記載資料, 並結合作者的切身體驗編寫而成。 專題每週推送一篇, 如果您有什麼問題或建議可直接在洪江人微信平臺留言聯繫。

這是 洪江人微信平臺 的第 5281 篇文章

• 文章底部已開通評論功能, 坐等神評論 •

老洪江·回望蘿蔔灣

作者:廖開順

洪江蘿蔔灣的歷史, 可能要從蘿蔔開始。 蘿蔔灣一定是以盛產蘿蔔而取名的。 不過我初見蘿蔔灣的時候, 那是20世紀60年代,

已經看不到大片的蘿蔔菜地, 它已經是一個工業和居民區。 後來我讀沈從文的《長河》, 寫沅水的支流辰河, 有一個村子叫蘿蔔溪, 土地肥沃帶沙, 盛產甜美的大蘿蔔, 還有鯽魚和楊條魚, 從大河遊進來的, 味道特別鮮美。 早期的洪江蘿蔔灣也應該是這樣的。

蘿蔔灣航拍圖

洪江蘿蔔灣的蘿蔔白菜和魚蝦之類, 我吃過很多年, 在蘿蔔灣的姐姐家裡。 姐姐姐夫都在蘿蔔灣造紙廠工作, 一家人住在廠裡的宿舍。 造紙廠門前的街道旁邊, 每天清早都有人挑擔擺攤賣菜, 蔬菜很時鮮, 魚蝦也是才捕撈的, 姐姐趕早買來下鍋。 這樣的蘿蔔灣, 還保留著過去集市的模樣, 一條馬路穿過集市, 卻不趕場。 蘿蔔灣的過往車輛不斷, 還有開往市區的公車, 接送職工的廠車, 工廠熱氣騰騰, 因此並不寂寞。

蘿蔔灣沅江上的漁舟

蘿蔔灣曾經是黔陽縣蘿蔔灣鄉, 管轄周邊15個村子, 1951年6月劃給洪江, 後來村子劃給桂花園鄉, 街上是蘿蔔灣居委會。 蘿蔔灣的公路, 早期是從植物油廠前面的岔路口向右走, 叫老馬路。 後來, 向左的蘿蔔灣街道擴建為馬路, 車輛穿街而過, 人稱新馬路。 新馬路築高了一米, 街道兩旁的舊屋子都到了路基下面。

其實, 洪江人在蘿蔔灣的歷史, 遠遠早於1951年的行政區劃。 作為沅江港灣的蘿蔔灣, 河面寬闊, 江水深而不激, 一岸是山崖, 一岸是河灘, 最適合編紮大型木排。 洪江木排工人的祖祖輩輩, 在蘿蔔灣泊排紮排。

老洪江的抗戰文化從蘿蔔灣開始。1939年7月,從武岡到洪江的公路通車,進入洪江得先經過蘿蔔灣。有了公路,各種軍政機關和大量的移民湧進洪江。1940年秋天,中國陸軍機械化學校進駐洪江與周邊地區,蘿蔔灣成為機校的必經之地,也是駐軍和開工廠的地方。陸軍機校,有教官與學員三千多人,加上工廠和家屬,達到三萬多人。它其實是軍校和軍隊的結合,校部設寨頭,司令部設在洪江中山公園。

1943年,機校駕駛兵教導團團部和第二營駐蘿蔔灣,第三營緊鄰蘿蔔灣駐紮岩門,第一營駐洪江城內。機校在蘿蔔灣建立的機械製造廠,規模較大,生產聯合機床,修理器械,培訓學員。1944年6月機校遷走後,國民黨聯勤總部利用機校機械廠所留下的設備,成立榮軍機械廠。1949年10月由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工礦處接管,改名湘西機械廠,遷往辰溪。

蘿蔔灣劃歸洪江以後,集中了一批很出名的企業,如貯木場、植物油廠、造紙廠、機床廠,它們曾經是洪江的品牌。1951年成立的貯木場,它是洪江放排工人最後的家園。貯木場屬於省局管理,全民體制,1999年關閉,守望木材水運四十八年。

蘿蔔灣的小廠也不可小覷,比如耐火材料廠,集體體制,建在新舊馬路的岔口,產品卻遠銷廣西和黔東南,多次評上省局和懷化市的先進。洪江耐火材料廠成立於1956年,居然堅守到2008年,而且不虧損,是因為修建沅江大橋需要土地才撤廠,小廠子頑強的生命力令人驚訝和起敬。

洪江耐火材料廠車間一角

洪江桐油業的最後一滴油,出自蘿蔔灣的植物油廠。它於1951年建廠,1956年遷入蘿蔔灣。它的洪油產品“洪江橋”商標,由政務院財經委秘書長兼中央私營企業局局長、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薛暮橋批准註冊。植物油廠最早叫做“湖南省公私合營植物油制煉股份有限公司”,由開國元勳、政務院財經委主任陳雲簽發執照。

洪江植物油廠所在的時代,桐油業早已衰落,須得相容其他油料加工,所以用了“植物油”這樣的模糊稱呼。20世紀70年代,我與幾位村民,肩挑籮筐,裝滿油菜籽,跋山涉水幾十裡,到洪江植物油廠榨油。那時候已經使用機器榨油,而在廠子的早期,仍然使用手工木榨。人力拉動懸吊的大鐵塊,撞擊堅實的木楔,擠壓榨油。那沉悶的撞擊聲,是洪江桐油業最後的絕響。洪江植物油廠於2002年改換門庭。它與洪江貯木場,在小小的蘿蔔灣,為老洪江的百年木材業和桐油行業謝幕。

過去的洪江工人,喜歡把自己廠子的興衰榮辱,特別是經濟效益,說給家人聽。我姐姐和姐夫也是這樣的,因此我對洪江造紙廠記憶尤深。記得“八五計畫”期間,全省造紙行業低谷徘徊,虧損嚴重,多家紙廠停產。到了“八五”最後一年的1995年,效益才開始回升。當年有16家造紙廠利潤在100萬元以上,其中有5家超過500萬元,洪江造紙廠排名第三,緊跟在洪江後面的第4名和第5名,是著名的津市和岳陽造紙廠。

洪江造紙廠航拍圖

我一直找不到有關歐陽毅的更多資料。而與洪江造紙有關的譚天平先生,資料卻十分詳細。譚天平留有自述文稿《談我的職業生涯》,身後由他的外孫輩整理發表。譚天平是湘鄉人,他自述學歷不高,所以,他不是傳說中的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洪江張太武先生,近幾年致力於洪江抗戰文化調研和志願者工作,他在《洪江官團溪造紙廠的興衰史》一文中寫道:譚天平為了創辦官團溪造紙廠,從1939至1945年,七年之中白手起家,篳路襤褸,歷盡千辛萬苦。1951年把紙廠無償地獻給了地方,後來成為全機械化的造紙廠。

1934年洪江造紙廠草圖(歐陽毅)

每次路過蘿蔔灣,看到洪江機床廠大門,會想起抗戰時期的陸軍機械化學校,那裡是機械化學校的機械廠舊址。洪江機床廠的前身,是1957年8月成立的洪江機械修理組,1958年8月的洪江市手工業機械廠,1961年7月的洪江機械廠。1962年8月遷入蘿蔔灣擴建,1979年改名為洪江市機床廠。機械化學校留下的幾位技術工人,為機床廠早年的技術攻關和企業發展作出了貢獻。洪江機床廠於2003年關閉。它的臺式鑽床曾經銷往中南、西南、華東和華北各地。

如今的蘿蔔灣,正在舊貌換新顏。前幾年我回洪江,車到蘿蔔灣,突然見到新建的沅江大橋,還以為不是蘿蔔灣。對於蘿蔔灣,我曾經多少次回望過。下放農村的那幾年,每次回洪江,再返回龍船塘的時候,走到長寨,臨近蘿蔔灣,都要多看幾眼,沅江從西而來,流經蘿蔔灣,向北而去。回望之後,快步爬上長寨坡,就算告別了洪江。那沅水上的排工,也是從蘿蔔灣出發,一去千里,驚濤駭浪,臨別時,未必不回望家鄉。

謹向為本文提供資料和圖片的作者致謝!

《老洪江》系列專題

現有《廖開順與你回憶老洪江》微信群,因群二維碼有時效限制,所以不貼進來。有想入群的童鞋可直接添加微信號:hongjiangweixin,洪小編可以拉進來。

如果您有任何關於洪江的內容都可以直接給我們留言。

- - - 歡迎大家和洪小編做盆友哦 - - -

微信號:hongjiangweixin

老洪江的抗戰文化從蘿蔔灣開始。1939年7月,從武岡到洪江的公路通車,進入洪江得先經過蘿蔔灣。有了公路,各種軍政機關和大量的移民湧進洪江。1940年秋天,中國陸軍機械化學校進駐洪江與周邊地區,蘿蔔灣成為機校的必經之地,也是駐軍和開工廠的地方。陸軍機校,有教官與學員三千多人,加上工廠和家屬,達到三萬多人。它其實是軍校和軍隊的結合,校部設寨頭,司令部設在洪江中山公園。

1943年,機校駕駛兵教導團團部和第二營駐蘿蔔灣,第三營緊鄰蘿蔔灣駐紮岩門,第一營駐洪江城內。機校在蘿蔔灣建立的機械製造廠,規模較大,生產聯合機床,修理器械,培訓學員。1944年6月機校遷走後,國民黨聯勤總部利用機校機械廠所留下的設備,成立榮軍機械廠。1949年10月由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工礦處接管,改名湘西機械廠,遷往辰溪。

蘿蔔灣劃歸洪江以後,集中了一批很出名的企業,如貯木場、植物油廠、造紙廠、機床廠,它們曾經是洪江的品牌。1951年成立的貯木場,它是洪江放排工人最後的家園。貯木場屬於省局管理,全民體制,1999年關閉,守望木材水運四十八年。

蘿蔔灣的小廠也不可小覷,比如耐火材料廠,集體體制,建在新舊馬路的岔口,產品卻遠銷廣西和黔東南,多次評上省局和懷化市的先進。洪江耐火材料廠成立於1956年,居然堅守到2008年,而且不虧損,是因為修建沅江大橋需要土地才撤廠,小廠子頑強的生命力令人驚訝和起敬。

洪江耐火材料廠車間一角

洪江桐油業的最後一滴油,出自蘿蔔灣的植物油廠。它於1951年建廠,1956年遷入蘿蔔灣。它的洪油產品“洪江橋”商標,由政務院財經委秘書長兼中央私營企業局局長、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薛暮橋批准註冊。植物油廠最早叫做“湖南省公私合營植物油制煉股份有限公司”,由開國元勳、政務院財經委主任陳雲簽發執照。

洪江植物油廠所在的時代,桐油業早已衰落,須得相容其他油料加工,所以用了“植物油”這樣的模糊稱呼。20世紀70年代,我與幾位村民,肩挑籮筐,裝滿油菜籽,跋山涉水幾十裡,到洪江植物油廠榨油。那時候已經使用機器榨油,而在廠子的早期,仍然使用手工木榨。人力拉動懸吊的大鐵塊,撞擊堅實的木楔,擠壓榨油。那沉悶的撞擊聲,是洪江桐油業最後的絕響。洪江植物油廠於2002年改換門庭。它與洪江貯木場,在小小的蘿蔔灣,為老洪江的百年木材業和桐油行業謝幕。

過去的洪江工人,喜歡把自己廠子的興衰榮辱,特別是經濟效益,說給家人聽。我姐姐和姐夫也是這樣的,因此我對洪江造紙廠記憶尤深。記得“八五計畫”期間,全省造紙行業低谷徘徊,虧損嚴重,多家紙廠停產。到了“八五”最後一年的1995年,效益才開始回升。當年有16家造紙廠利潤在100萬元以上,其中有5家超過500萬元,洪江造紙廠排名第三,緊跟在洪江後面的第4名和第5名,是著名的津市和岳陽造紙廠。

洪江造紙廠航拍圖

我一直找不到有關歐陽毅的更多資料。而與洪江造紙有關的譚天平先生,資料卻十分詳細。譚天平留有自述文稿《談我的職業生涯》,身後由他的外孫輩整理發表。譚天平是湘鄉人,他自述學歷不高,所以,他不是傳說中的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洪江張太武先生,近幾年致力於洪江抗戰文化調研和志願者工作,他在《洪江官團溪造紙廠的興衰史》一文中寫道:譚天平為了創辦官團溪造紙廠,從1939至1945年,七年之中白手起家,篳路襤褸,歷盡千辛萬苦。1951年把紙廠無償地獻給了地方,後來成為全機械化的造紙廠。

1934年洪江造紙廠草圖(歐陽毅)

每次路過蘿蔔灣,看到洪江機床廠大門,會想起抗戰時期的陸軍機械化學校,那裡是機械化學校的機械廠舊址。洪江機床廠的前身,是1957年8月成立的洪江機械修理組,1958年8月的洪江市手工業機械廠,1961年7月的洪江機械廠。1962年8月遷入蘿蔔灣擴建,1979年改名為洪江市機床廠。機械化學校留下的幾位技術工人,為機床廠早年的技術攻關和企業發展作出了貢獻。洪江機床廠於2003年關閉。它的臺式鑽床曾經銷往中南、西南、華東和華北各地。

如今的蘿蔔灣,正在舊貌換新顏。前幾年我回洪江,車到蘿蔔灣,突然見到新建的沅江大橋,還以為不是蘿蔔灣。對於蘿蔔灣,我曾經多少次回望過。下放農村的那幾年,每次回洪江,再返回龍船塘的時候,走到長寨,臨近蘿蔔灣,都要多看幾眼,沅江從西而來,流經蘿蔔灣,向北而去。回望之後,快步爬上長寨坡,就算告別了洪江。那沅水上的排工,也是從蘿蔔灣出發,一去千里,驚濤駭浪,臨別時,未必不回望家鄉。

謹向為本文提供資料和圖片的作者致謝!

《老洪江》系列專題

現有《廖開順與你回憶老洪江》微信群,因群二維碼有時效限制,所以不貼進來。有想入群的童鞋可直接添加微信號:hongjiangweixin,洪小編可以拉進來。

如果您有任何關於洪江的內容都可以直接給我們留言。

- - - 歡迎大家和洪小編做盆友哦 - - -

微信號:hongjiangweixi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