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鳥龍:這只恐龍有毒!

中國鳥龍:這只恐龍有毒!

圖注:《侏羅紀公園》中準備噴射毒液的雙脊龍, 圖片來自網路

《侏羅紀公園》裡會噴射毒液的雙脊龍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過並沒有化石證據證明雙脊龍會使用毒液。 雖然雙脊龍不會用毒, 不過真的有一種恐龍會使用毒液, 它就是發現於中國的中國鳥龍。

發現中國鳥龍

圖注:中國鳥龍的化石, 攝影:趙闖

1998年夏天, 當中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時, 在遼寧省西部的北票市四合屯村, 古生物學家正在發掘恐龍化石。 在發掘中, 人們找到了一具保存了皮膚衍生物的恐龍化石,

這是古生物學家第一次在野外發掘中找到帶羽毛的恐龍化石。

帶毛恐龍化石被帶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研究, 古生物學家徐星、汪筱林和吳肖春在1999年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論文中正式將帶毛恐龍命名為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圖注:名為“Dave”的中國鳥龍化石, 這具化石很好的保存了其外形和皮膚衍生物, 圖片來自維琪百科

中國鳥龍的屬名來自拉丁文的“Sino”(意為“中國”)、“Rnitho”(意為“像鳥一樣”)及“Saurus”(意為“蜥蜴”), 屬名意思為“來自中國的像鳥一樣的蜥蜴”。 中國鳥龍的模式種名為千禧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種名“Millenii”代表即將到來的千禧年。

長毛的傢伙

圖注:中國鳥龍的復原圖, 圖片來自網路

圖注:中國鳥龍與人的體型對比,

圖片來自網路

中國鳥龍是一種體型較小的恐龍, 屬於著名的馳龍家族, 與恐爪龍、伶盜龍是親戚。 中國鳥龍的體長約1米, 身高0.45米, 體重2千克, 是結構輕巧的肉食性恐龍。

圖注:中國鳥龍化石中長而彎曲的牙齒, 圖片來自網路

中國鳥龍長有一個大腦袋, 腦袋兩側各有一個大眼睛, 這對眼睛甚至具有一定的夜視能力。 中國鳥龍的嘴巴很長, 嘴中長有尖銳彎曲的牙齒, 這是它用來捕獵的工具。 在中國鳥龍的腦袋後面是細長的脖子, 脖子後面則是精瘦的身體和長長的尾巴。

中國鳥龍的四肢很長, 其中前肢手上長有三個細長手指, 手指末端有鉤爪。 中國鳥龍的後肢比前肢長一點, 肌肉也更發達, 其腳上的第二趾上翹, 上面有一個鉤爪,

這是馳龍家族的特徵, 是捕獵的工具。 從外形上看, 中國鳥龍是行動敏捷的動物, 它們不但能夠快速奔跑, 而且能夠爬樹。

圖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中國鳥龍模型, 可以看到四肢上長長的羽毛, 圖片來自網路

通過化石上保存下來的皮膚衍生物, 我們知道中國鳥龍身上長有羽毛。 中國鳥龍的全身長有絲狀的羽毛, 在前肢、後肢和尾巴上長有長長的飛羽。 儘管長有飛羽, 但是中國鳥龍並不會飛行, 這些羽毛可能是用來炫耀的。

小心有毒!

圖注:中國鳥龍的長牙和頭骨上的凹槽, 圖片來自網路

在中國鳥龍被發現和命名的初期, 古生物學家並沒有注意到其有什麼獨特之處, 但是2007年一切發生了變化。 2007年, 東北大學地質系教授鞏恩普在研究馳龍類分化時注意到中國鳥龍頭骨上存在一些凹槽,

凹槽與牙齒相連。 順著凹槽向下, 鞏恩普注意到中國鳥龍的牙齒中間有一道貫穿的槽, 這不禁讓他想到了毒蛇的牙。

圖注:從天而降捕殺哺乳動物的中國鳥龍, 圖片來自網路

發現中國鳥龍化石中不同的鞏恩普立即請來了美國古生物學家博恩海姆共同研究, 研究論文最終在2009年12月發表在《國家科學院院報》電子版上。 博恩海姆表示, 中國鳥龍的毒牙結構和後溝牙類毒蛇, 以及毒蜥的毒牙的結構很類似。 中國鳥龍會隱藏在樹枝上等待獵物靠近, 然後它們會突然撲下去, 要長長的牙齒刺入獵物的身體, 這個時候毒液就順著牙齒上的槽進入獵物的血液當中,

毒液很快會起作用讓獵物癱瘓。

圖注:從天而降的中國鳥龍正在攻擊毫無防備的遼寧龍, 作者:儒略·斯托尼

中國鳥龍成為目前已知唯一有化石證據證明其擁有毒液的恐龍, 儘管對於中國鳥龍的毒液類型存在著爭議, 但是它是生活在1.25億年前長有羽毛的用毒高手。

圖注:中國鳥龍是用毒的高手, 作者:Fafnirx

參考資料:

1.Swisher, Carl C.; Wang, Yuan-qing; Wang, Xiao-lin; Xu, Xing; Wang, Yuan (1999). "Cretaceous age for the feathered dinosaurs of Liaoning, China". Nature. 400: 58–61.

2.Zhou, Z. (2006). "Evolutionary radiation of the Jehol Biota: chron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Geological Journal. 41 (3–4): 377–393. doi:10.1002/gj.1045.

3.Xu, Xing; Wang, Xiao-Lin; Wu, Xiao-Chun (1999). "A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a filamentous integument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Nature. 401: 262–266. doi:10.1038/45769.

4.Holtz, Thomas R. Jr. (2011)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0 Appendix.

5.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32

6.Xu, X.; Zhou, Z.; Prum, R.O. (2001). "Branched integumental structures in Sinornithosaurus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 Nature. 410 (6825): 200–204. doi:10.1038/35065589. PMID 11242078.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