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空前絕後的一代宗師,中原活諸葛,記河南越調藝術大師申鳳梅先生

我在前一篇文中提到了河南越調大師申鳳梅, 這是我想專門為之寫傳的第一人。

我所說的一部部血淚史, “瞭解得越多, 就越想放聲大哭一場”, 主要指的也是她。

但我不擅長寫人物傳記, 讀書過目即忘, 又不想費神去查資料, 只能憑印象寫一點個人的思想感受。

對於年份、地點、人名, 都記得不是很清楚, 所以錯誤一定會很多, 還是要請讀者朋友見諒的。

申鳳梅一個人撐起了越調這個戲曲流派, 人稱“中原活諸葛”, 這個稱號是實至名歸的。

她在生前拍了七部電影, 臥龍出山、舌戰群儒、斬關羽、諸葛亮弔孝、七擒孟獲、智收薑維和失空斬。

幾乎囊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你看了這些戲, 就不會遺憾沒見過諸葛亮。 你一定會折服, 這就是真正的諸葛亮。

她也演過別的角色, 比如李天保什麼的, 但是諸葛亮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 看別的就很容易出戲。

建國後申鳳梅進京唱戲, 面對噪雜的戲場觀眾, 她一開腔, 全場寂然。

一段唱下來, 觀眾都愣住了, 足足好幾分鐘, 忽然掌聲如雷, 持續了十幾分鐘。

觀眾的手掌都拍紅了, 拍麻了, 還是停不下來。 小地方出了個大明星, “中原活諸葛”的名號不徑而走。

周總理在看了申鳳梅的演出後接見她道,

你唱得太好了。 她謙遜地答道, 總理, 我唱得還不夠好。

她後來又拜京劇扮演諸葛亮的名角馬連良為師, 其實她當時的名氣和藝術造詣已不在馬連良之下。

馬連良大師拒絕無果, 收下了這個光芒四射的徒弟, 並贈給她一把精緻的諸葛亮道具鵝毛扇。

申鳳梅一生都在學習, 她沒有那種名角的架子, 只要能夠學習進步, 她甘願拜任何人為師。

她一生都在看《三國演義》, 都在四處求教關於三國的一切, 都在用心揣摩諸葛亮這個人物。

在河南這片中州大地上, 豫劇、曲劇等光芒太盛, 越調並不引人注目,

只是個小劇種。

越調, 也容易讓人產生歧義, 容易聯想到越劇上去, 跟河南戲曲完全不搭調。

只因為出了個申鳳梅, 讓人不得不正視這個小劇種, 傳唱全國, 流傳至今。

提起越調, 就只有申鳳梅一人, 空前絕後。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但也是一種遺憾。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大師的形成,都經歷了重重磨難,破繭才能成蝶。

申鳳梅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她經歷的艱難和折磨只有更多,終於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為了保護自己的嗓子,她一生不吃辛辣醬醋,最愛吃的是芝麻葉煮清水麵條,平時就是麵湯加饅頭。

她一生也沒有收穫到愛情,雖然嫁了人,但丈夫對她並不好。她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了越調藝術。

在她的小時候,戰亂頻仍,又連逢天災,家裡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好投身戲班。

那時的戲子不像現在這樣,人人趨之若鶩。進了戲班,就是下九流,永遠都要被人瞧不起。

尤其是一個女孩子,更要受到加倍的奚落,學戲只能算是找到了一條活路,祖宗八代都抬不起頭。

嫁人是別想了,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被某個財主收了做小,或者作為某個達官貴人的玩物。

開始她從最低級的龍套做起,其實相當於戲班的一個勤雜工,什麼髒活累活都是她的。

但既然入了這一行,就要做到最好。她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練聲,練嗓,向每一個前輩請教。

漸漸地,班主發現了她的才能,開始嘗試著讓她出演一些小角色。她都盡力去表演,拿捏得也很準確。

她特有的滄桑悲涼的唱腔,讓受盡壓迫、在苦難中煎熬的觀眾產生了共鳴,漸漸名聲雀起。

偶然的一個機會,她出演了諸葛亮,這可是一個挑大樑的角色。

她用心體會角色,溶入了戲中,飽含感情,發自肺腑,用自己的全幅生命去演唱、呐喊。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一炮而紅,成了“諸葛專業戶”,四裡八鄉的戲約紛至遝來。

家鄉到處都在傳唱她的戲,她那滄桑悲涼的唱腔,安撫著每一個受傷的聽眾的心。

她所在的戲班也廣為人知,終於走出了自己家鄉周口那個小地方,來到了洛陽。

一個新來的戲班想要生存,沒有點乾貨是根本不可能的。班主安排她出場,唱諸葛亮。

她一出場,觀眾大嘩。戲班窮,沒有好道具,她一身破衣爛衫,手拿一把破蒲扇。

“這不是諸葛亮,這是濟公。”磚頭瓦塊全都飛了上來,她被轟下了戲臺,受到了無情的嘲笑。

她嚇壞了,也困惑不解,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唱的呀?到底應該怎麼做?

她找來《三國演義》,不識字,找人學。她向說書先生請教三國故事,用心研究諸葛亮。

半年之後,有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手,支援了戲班新的道具,安排了新的演出機會。

這一次出場,沒有人笑了,一段唱完,全場轟動。申鳳梅,觀眾記住了這個名字。

前面說了,越調在河南,只是個小戲種,名不見經傳。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以三國來比,豫劇好比魏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曲劇好比吳國,財力雄厚,獨霸一方;

而越調,勉強算是蜀國,偏安一隅,地僻民窮。後期關張敗亡,先主病逝,只有諸葛亮獨立支撐。

後主無能,後繼無人。而申鳳梅,就像那個心力交瘁的諸葛亮,獨自撐起了越調這個小劇種。

記得第一次看《七擒孟獲》,看到祭江一折,眼淚不由得流了下來,再也遏制不住,痛哭失聲,涕淚交流。

想想諸葛亮此時的處境,白帝城先主托孤,留下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安漢興劉,統一全國。

荊州幫和益州幫面和心離,五虎將相繼凋零,趙雲老邁,劉禪又不成器。還未北伐,南方又亂了。

孟獲桀驁不馴,又不能殺,捉了七次才降,心尚未服。申鳳梅悲從中來,唱得淚如雨下,痛斷肝腸。

面對生靈塗炭,諸葛亮痛悔自責,眼淚崩流。就是鐵石心腸,聽了這一節,也要五內如焚,幡然悔悟。

諸葛亮此時也老了,自覺體力不支。拍這部電影的時候,申鳳梅年邁多病,一度瘦到不足七十斤。

戲班內並無可造之才,徒弟申小梅也只是學到了自己的皮毛,眼看著自己一手撐起來的越調後繼無人呵!

她就是蜀國後期的諸葛亮,諸葛亮就是此時的她。她只能用自己的全幅生命來演出,來錄製這部絕唱。

幸好,她完成了這個心願,完成了七部諸葛亮戲曲電影的錄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她沒有錄製臥龍歸天,也許是生前都沒演過,但她還是歸了天,像諸葛亮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

她的徒弟申小梅完成了她這個心願,但恕我直言,就演出效果而言,與申鳳梅的諸葛亮判若雲泥。

果然,在她去世後,越調漸漸式微。現在提起越調,也只有申鳳梅一人可講,這和弱蜀何其相似。

看她傳記的時候,讀到一節說常香玉的丈夫對常香玉愛護備至,哄常香玉吃東西像哄一個小孩子。

而申鳳梅的丈夫對申鳳梅視若無睹,申鳳梅也很少呆在家中。戲班就是她的家,諸葛亮就是她的全部。

年邁之際她還在演出,中場休息時掛著吊瓶,觀眾見到她,一個老太太哭了,說你咋這麼好呢……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裡,眼淚又止不住流了下來。我寫不下去了,謹祝申鳳梅大師地下安好!

(注:這段時間發了不少河南戲曲小視頻,有關於申鳳梅的,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查看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大師的形成,都經歷了重重磨難,破繭才能成蝶。

申鳳梅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她經歷的艱難和折磨只有更多,終於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為了保護自己的嗓子,她一生不吃辛辣醬醋,最愛吃的是芝麻葉煮清水麵條,平時就是麵湯加饅頭。

她一生也沒有收穫到愛情,雖然嫁了人,但丈夫對她並不好。她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了越調藝術。

在她的小時候,戰亂頻仍,又連逢天災,家裡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好投身戲班。

那時的戲子不像現在這樣,人人趨之若鶩。進了戲班,就是下九流,永遠都要被人瞧不起。

尤其是一個女孩子,更要受到加倍的奚落,學戲只能算是找到了一條活路,祖宗八代都抬不起頭。

嫁人是別想了,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被某個財主收了做小,或者作為某個達官貴人的玩物。

開始她從最低級的龍套做起,其實相當於戲班的一個勤雜工,什麼髒活累活都是她的。

但既然入了這一行,就要做到最好。她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練聲,練嗓,向每一個前輩請教。

漸漸地,班主發現了她的才能,開始嘗試著讓她出演一些小角色。她都盡力去表演,拿捏得也很準確。

她特有的滄桑悲涼的唱腔,讓受盡壓迫、在苦難中煎熬的觀眾產生了共鳴,漸漸名聲雀起。

偶然的一個機會,她出演了諸葛亮,這可是一個挑大樑的角色。

她用心體會角色,溶入了戲中,飽含感情,發自肺腑,用自己的全幅生命去演唱、呐喊。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一炮而紅,成了“諸葛專業戶”,四裡八鄉的戲約紛至遝來。

家鄉到處都在傳唱她的戲,她那滄桑悲涼的唱腔,安撫著每一個受傷的聽眾的心。

她所在的戲班也廣為人知,終於走出了自己家鄉周口那個小地方,來到了洛陽。

一個新來的戲班想要生存,沒有點乾貨是根本不可能的。班主安排她出場,唱諸葛亮。

她一出場,觀眾大嘩。戲班窮,沒有好道具,她一身破衣爛衫,手拿一把破蒲扇。

“這不是諸葛亮,這是濟公。”磚頭瓦塊全都飛了上來,她被轟下了戲臺,受到了無情的嘲笑。

她嚇壞了,也困惑不解,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唱的呀?到底應該怎麼做?

她找來《三國演義》,不識字,找人學。她向說書先生請教三國故事,用心研究諸葛亮。

半年之後,有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手,支援了戲班新的道具,安排了新的演出機會。

這一次出場,沒有人笑了,一段唱完,全場轟動。申鳳梅,觀眾記住了這個名字。

前面說了,越調在河南,只是個小戲種,名不見經傳。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以三國來比,豫劇好比魏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曲劇好比吳國,財力雄厚,獨霸一方;

而越調,勉強算是蜀國,偏安一隅,地僻民窮。後期關張敗亡,先主病逝,只有諸葛亮獨立支撐。

後主無能,後繼無人。而申鳳梅,就像那個心力交瘁的諸葛亮,獨自撐起了越調這個小劇種。

記得第一次看《七擒孟獲》,看到祭江一折,眼淚不由得流了下來,再也遏制不住,痛哭失聲,涕淚交流。

想想諸葛亮此時的處境,白帝城先主托孤,留下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安漢興劉,統一全國。

荊州幫和益州幫面和心離,五虎將相繼凋零,趙雲老邁,劉禪又不成器。還未北伐,南方又亂了。

孟獲桀驁不馴,又不能殺,捉了七次才降,心尚未服。申鳳梅悲從中來,唱得淚如雨下,痛斷肝腸。

面對生靈塗炭,諸葛亮痛悔自責,眼淚崩流。就是鐵石心腸,聽了這一節,也要五內如焚,幡然悔悟。

諸葛亮此時也老了,自覺體力不支。拍這部電影的時候,申鳳梅年邁多病,一度瘦到不足七十斤。

戲班內並無可造之才,徒弟申小梅也只是學到了自己的皮毛,眼看著自己一手撐起來的越調後繼無人呵!

她就是蜀國後期的諸葛亮,諸葛亮就是此時的她。她只能用自己的全幅生命來演出,來錄製這部絕唱。

幸好,她完成了這個心願,完成了七部諸葛亮戲曲電影的錄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她沒有錄製臥龍歸天,也許是生前都沒演過,但她還是歸了天,像諸葛亮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

她的徒弟申小梅完成了她這個心願,但恕我直言,就演出效果而言,與申鳳梅的諸葛亮判若雲泥。

果然,在她去世後,越調漸漸式微。現在提起越調,也只有申鳳梅一人可講,這和弱蜀何其相似。

看她傳記的時候,讀到一節說常香玉的丈夫對常香玉愛護備至,哄常香玉吃東西像哄一個小孩子。

而申鳳梅的丈夫對申鳳梅視若無睹,申鳳梅也很少呆在家中。戲班就是她的家,諸葛亮就是她的全部。

年邁之際她還在演出,中場休息時掛著吊瓶,觀眾見到她,一個老太太哭了,說你咋這麼好呢……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裡,眼淚又止不住流了下來。我寫不下去了,謹祝申鳳梅大師地下安好!

(注:這段時間發了不少河南戲曲小視頻,有關於申鳳梅的,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查看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