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以史為鑒,“商鞅變法”能給依法治國帶來哪些啟示?

楊正輝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3月22日, 新華網推出了281秒的微視頻《法治的力量》, 央視網微視頻工作室推出了180秒的動畫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 這足以說明, 中央正以上率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這讓人民法治網小編回憶起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求新、圖強改革, 最終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編認為商鞅變法圖強至今, 仍對中國當下的全面依法治國政策有著啟示作用。

立木為信, 開啟變法圖強之路

西元前359年, 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

商鞅在準備發佈變法措施之前, 特意做了一件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 那就是“立木為信”。 商鞅在都城南門設三丈高的立木, 公告說, 如果有人能將這立木搬到北門, 立刻賞十金, 民眾沒人敢應;商鞅又加賞到50金, 結果有人出來完成任務, 商鞅立刻賞50金, 以證明說到做到。 確立了講信用的形象後, 商鞅才下變法之令。

之前, 秦國統治集團已經喪失了在民眾中的威信, 秦國想要推行變法, 一開始卻不能取信于民眾, 商鞅支持秦國公的變法思想, 提出了很多新措施, 最先用重獎的方式來取信於民之法是極其必要的。

遭到反對, 敢於同舊勢力鬥爭

西元前359年, 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

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 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 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 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複, 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 便國不法古, 故湯武不循禮而王, 夏殷不易禮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禮者不足多。 ”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 因事而制禮”。 秦國就此展開變法圖強之路。

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辦法

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 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 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 後來居上, 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 擴大了畝制, 重農抑商, 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 鼓勵墾荒, 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

商鞅普遍推行了縣制, 制定了法律, 統一了度量衡制, 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 他禁止私鬥, 獎勵軍功, 制定二十等爵制度, 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

得到國君信任, 與國君攜手推進變法之路

商鞅至秦國見孝公申變法改良之義, 孝公大為讚賞。 但他的理論遭到了甘龍、杜摯等重臣舊臣的極力反對, 但孝公不為所動, 仍以商鞅為左庶長, 下令變法。

劇照

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令出必行, 取信於民是他變法的風格。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奉法者強則國強, 奉法者弱則國弱”。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強大必須改革, 改革符合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發展潮流, 它對生產關係的調整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確保在實現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路上少走彎路, 也掃清了諸多障礙。

2014年10月, 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 在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將依法治國作為全會主題, 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提出180多項重大舉措, 鑄造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 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相信中國會變得更加強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