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頭條之後,知乎也來搶微博生意,為什麼內容平臺都越做越像?

本文共計1448字, 閱讀時間3分鐘。

記者 | 曹憶蕾

編輯 | 趙力

8月24日, 知乎在新版本app中, 新上線“想法”內測功能。 當然, 這個消息顯然被另一個消息淹沒:知乎召開首次黨支部大會。

知乎的定位一直為國內版Quota的問答產品, 以問題為導向, 用長問答來連接用戶。 與以往定位不同的是, 知乎此次試水短內容的即時分享, 爭奪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短內容的流量場, 又多了一位勇士。

都不是, 他們只是越來越像

兩年前, 知乎曾有開設用戶朋友圈的想法。 放在當時, 知乎聯合創始人張亮稱“大概是兩年來知乎最有趣的產品想法”, 他同時表示, “這會有新的資訊流動及新的交互關係”。

當然, 等了兩年, 知乎搞了一堆事, 唯獨沒有上線朋友圈功能。

這一堆事裡有什麼?

聲勢最為浩大的是知乎問答、知乎live, 在內容付費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而這兩款產品縱然引起一陣風波, 問答無法形成體系化的知識沉澱, 知乎 live的語音形式對內容的二次傳播產生極大的阻礙, 自然也不能很好地實現內容的沉澱。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內容平臺期望建立起自己與用戶的直接關係, 問答、短內容分享是最好的爭奪使用者碎片化時間的內容品類。

可以看到, 知乎新版本的反覆運算中不僅有“想法”這樣的短內容即時分享功能, 亦有“每日新知”音訊功能。 自然, 面對這場流量爭奪戰, 知乎也不想錯過。 這次試水不如說是一次內外壓力之下的突圍。

顯然, 這不是大眾所期待的局面。

知乎是有優勢的, 大V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 通過長時間的問答獲得了一票粉絲。 “想法”功能沿用了社區已有的關注關係。

在產品設計上, 知乎的“轉發”功能不同與常見的多層嵌套結構, 而是設計了單層平行結構, 使內容不論經過多少次的轉發, 都能保持完整的資訊呈現。 用戶在創作新“想法”時, 能夠既獨立又相關的形式呈現和傳播。

在內容品質上, 知乎也有過擔心:是否不再分享知識, 轉而分享生活?開放沒幾天,

已經出現關於美食、旅行的生活分享。 知乎給出的答案是:關係形態決定了核心創作屬性, 從而鼓勵形成基於興趣的社交。 知乎產品孫妍認為, 個人的生活分享, 很難獲得傳播和互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想法”作為獨立的頁面, 不與問答、文章共用流通空間, 推薦優質“想法”, 鼓勵更好的創作。 這一做法頗有點像豆瓣推行廣播, 再將廣播精選的模式, 另一個基於興趣愛好的豆瓣廣播。

周源的回復或許能暫時回答用戶的擔憂。 未來, “想法”的路是走一條資訊分享管道, 還是流量的入口, 就像兩年前為什麼知乎沒有開發朋友圈功能一樣, 都是未知的謎。

你看好知乎做“想法”嗎?

快留言告訴小表妹你的想法~

你看好知乎做“想法”嗎?

快留言告訴小表妹你的想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