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伊旗這個漢子點贊!

林場“凡人”賈道爾吉

“我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 我的工作就是造林護林。 ”談起畢生的事業, 現年58歲的賈道爾吉總是不由自主地放低音量,

顯得謙遜而羞澀。

今年7月18日, 筆者隨國家林業局組織的中央新聞媒體記者團前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考察, 在當地的伊旗霍洛林場見到了他。 不到一米七的個子, 與他多年前親手植下的樹木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的體格卻很是敦實, 一雙佈滿老繭的大手孔武有力。 常年烈日下的作業, 讓他的膚色變得黑裡透紅, 脖子上留下刀疤般的曬痕。

眾多護林員, 為何賈道爾吉脫穎而出, 成為本篇的“主角”?一方面是他不凡的頭銜:他是2002年度全國優秀護林員、鄂爾多斯市治沙護林的典型人物。 但更吸引筆者的是他平凡的堅守:從身強力壯的小夥, 到兩鬢如霜的老人, 在林場的38年裡, 他以一己之力, 植樹面積近萬畝, 護林面積6萬畝。

截止2016年底, 伊旗霍洛林場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3%, 植被覆蓋率達到97%。 如今他年近花甲, 卻依舊堅守在護林第一線。

回到1985年。 那時國家發起“栽樹大會戰”, 賈道爾吉所在的哈拉沙作業區環境最為艱苦。 道路坎坷崎嶇, 車輪總是陷進沙坑, 樹苗只能靠人力去背。 “那時候一次背六七捆沙柳, 一次120多斤, 在沙漠裡走二裡地, 一天來來回回走十幾趟。 ”

由於鞋子會灌沙, 所以進入沙漠只能赤腳。 正午時分, 太陽把沙子曬得滾燙, 地表溫度超過60℃, 賈道爾吉硬是忍了下來。

在林場的休息室, 他脫下襪子向筆者展示自己的雙腳。 整個腳底都是發白的老繭, 目測厚度接近2釐米。 38年間, 伴隨著炙烤的劇痛, 這雙腳無數次在沙漠徒步行走。

“磨出繭來就沒那麼疼了。

”說起自己的傷痛, 他仍舊那麼平靜, 一如他平靜地見證著哈沙拉由飛沙揚礫的禿嶺變成水草豐茂的綠洲。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是賈道爾吉用行動書寫的品格。 90年代是鄂爾多斯荒漠化最嚴重的時候, 當地農牧民紛紛離開家鄉, 到大城市務工。 可賈道爾吉依舊和以前一樣工作:進出沙漠往返幾十公里, 餓了就吃隨身攜帶的乾糧, 渴了就喝沙灣裡的水。 每天伴著朝陽出發, 踏著晚霞回來。

賈道爾吉仍清晰地記得剛參加工作時鄂爾多斯市的惡劣環境。 那是70年代末, 一次, 他趕著馬車去鎮上買東西, 回家路上突然狂風大作, 一片沙海從天空傾倒下來。 “你想想, 大白天能黑到什麼程度?我坐在馬車上, 愣是看不到自己的馬!”

漫天黃沙籠罩下, 一個信念在他心裡紮根:“一定要在這片荒漠栽起樹來!”

他留下了, 而且一留就是一輩子。 偌大的林場, 與他同時參加工作的人中, 只有他堅持至今。 他對每一顆樹都懷有深厚的感情, 因此生活再苦、工作再累, 他一次也沒有想過離開。 “看著林場裡樹苗茁壯成長, 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們慢慢長大。 ”

賈道爾吉, 這個安靜的蒙古族漢子, 在荒漠日復一日地彎下腰植樹, 遠離塵世的喧囂, 遠離人們的視線, 甚至遠離自己的家人。 近幾年, 沙漠化的威脅逐漸解除, 當年搬走的人又陸陸續續回來了。 只有賈道爾吉一直堅守在那裡, 始終做著默默無聞的林場“凡人”, 仿佛一切從沒變過。 (顧橋孜 馬明陽)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08月24日 第05版)

【伊金霍洛旗天氣】週四 8月24日 農曆七月初三, 今天多雲, 11℃~22℃, 西北風2級;明天陰, 12℃~22℃, 東風3到4級。

覺得不錯, 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