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城市越來越發達 可持續發展前景卻不樂觀

在迅速城市化的今天, 人們享受著城市發展帶來的收入增長和醫療、教育等諸多便利, 但大多數時候他們都忽視了一個現實:這種高水準的人類發展是以極高的生態成本為代價的。 而中國城市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正在阻止未來的人類發展。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一項報告用人類發展和生態投入的指標對中國35個大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前景進行了衡量與排名。 結果顯示, 在目前的發展模式下, 大多數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並不樂觀。

和2015年相比, 2016年中國35城的生態投入指數從0.32上升到0.44,

這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資源、排放更多污染才能實現發展。

從具體城市來看, 生態投入指數較好的城市可以分為兩類:一方面是努力控制污染的旅遊城市和再生能源方面發展較好的城市, 如青島(0.277)、合肥(0.293);另一類則是發展水準相對較低的城市,

這類城市GDP相對較低, 因此資源消耗相對較少。 以石家莊(0.286)為例, 它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消耗均為全國最少, 雖然在污染排放等方面不盡如人意, 但總體生態投入依然處於較少的位置。

同樣, 生態投入指數較差的城市也分為兩類:第一類以長三角、珠三角工業區的城市為代表, 如深圳(0.545)、南京(0.624), 這類城市的工業發展需要大量水資源和能源, 同時又依賴土地作為財政來源, 因此生態投入較高。 而另一類則以西寧(0.632)、烏魯木齊(0.658)等西部城市為代表, 對資源開採的依賴和冬季的燃煤需求讓這些城市不得不以並不合算的生態投入保持發展。

既然投入了如此巨大的生態成本, 那麼各城市的居民們能夠得到什麼呢?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報告從預期壽命、教育指數和收入指數三個維度對這些城市的人類發展進行了度量。

人類發展指數排名與人們心目中對城市的想像可能更為契合, 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都排名前列, 得分也基本在0.85以上。 而瀋陽(0.854)和南京(0.859)也在居民的整體福利上表現不錯。 通常來說, 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越高, 醫療、教育等行業也就越發達, 也就越適合人們的生存與發展。

不過, 各城市的發展還是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比如深圳在收入方面排名全國第一, 但教育維度存在明顯缺陷;而南京、北京和廣州則發展得更為均衡。

人類發展指數較低的城市則主要集中在中西部, 包括西寧(0.743)、重慶(0.747)等。 不過按照聯合國的標準, 這些城市也都已經達到了高人類發展水準。

報告同時也計算出了各城市的投入產出特徵和可持續發展前景。 北京、杭州等八個城市以較低的低生態投入獲得了較高的人類發展產出, 基本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欠可持續發展城市有兩類, 一種是低投入低產出的成都、重慶等中西部城市,

另一類則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城市如上海、廣州等, 它們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同樣也欠缺可持續發展前景。 而一些高投入低產出的西部城市如西寧、烏魯木齊如不轉變發展方式, 今後的發展可能會越發困難。

在傳統的城市化過程中, 各城市通常會採用增加生態投入以實現人類發展的路徑。 但隨著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準後, 這種策略的有效性會不斷減弱。 與此同時, 城市化後的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 以生態為代價的經濟發展也會越來越得不到認可。

作者:李創碩 郭曉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