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我不想迷失在“保溫杯”裡,我只想去歐洲那些有故事的咖啡館……

最近幾天, 保溫杯突然成了社交網路上的熱點話題, 中年男人手裡拿著保溫杯, 裡邊或許還泡著幾顆枸杞, 似乎成了“中年危機”的典型性畫面。 誰都不曾想到, 一隻在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保溫杯, 配上“保溫杯是中年人的標配”這句話, 就刷爆了朋友圈。

其由頭是一位網友講述自己攝影師朋友的經歷——“一個中年謝頂的攝影師朋友, 年輕時候玩過搖滾。 前段時間他去給黑豹拍照, 回來甚是感慨:‘不可想像啊!不可想像啊!當年鐵漢一般的男人, 如今端著保溫杯向我走來。 ’”

這是一次兼具喜感與滄桑的熱點事件。 搖滾樂手手裡的保溫杯, 竟引發了失望、自嘲、訴苦、恐慌等種種群體情緒, 走進中年的人們似乎從中看到了自己曾經激情的青春與沉悶的現在, 尚在青年的人們也仿佛從中辨識出了自己的將來。 當人們感慨中年時又是在恐慌些什麼?怎樣才是“理想中年”的生活?

除了往保溫杯裡撒一把枸杞之外, 其實還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讓生活慢下來, 除了感慨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之外, “理想中年”的生活依舊可以“美酒加咖啡”.....

今天不談美酒, 我們聊聊咖啡吧......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我不在家裡, 就在咖啡館, 不在咖啡館, 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這是一位維也納藝術家寫給女朋友的一張便條, 從中可以看出咖啡館在歐洲人心中的位置。

品嘗咖啡的同時, 記得也可以學習歐洲人的慢條斯理的性格和節奏哦~

巴賽隆納“四隻貓”咖啡館

還記得《午夜巴賽隆納》裡“不靠譜藝術家”安東尼奧邀請兩個美國女孩維姬和克裡斯汀娜一起出遊的咖啡館嗎,

那就是著名的巴賽隆納“四隻貓”咖啡館, 當年畢卡索等西班牙現代主義藝術家常年聚會的地方。 西班牙著名暢銷小說《風之影》一書中也多次提到這座古老的“四隻貓”咖啡館, 是書中主人公達涅爾的父親與母親相識相戀的地方。

“四隻貓”是巴賽隆納的一個咖啡館, 位於老城Montsió街3號的馬蒂之家(CasaMartí), 是藝術家拉蒙·卡薩斯·卡爾沃和佩雷·羅梅烏在1897年開的, 店名的意義很簡單也很謙遜, 出自一句西班牙的諺語, “四隻貓”通常被用來形容很少有人光顧的地方。 1898年春天, 畢卡索在青年詩人的介紹下加入“四隻貓”俱樂部, 那時的“四隻貓”已常有藝術家、政治激進人物、詩人及流氓等各色人等在此通宵達旦。 當時畢卡索才18歲, 無錢更無名, 卻因為獨特的氣質和才華很快成為“四隻貓”的中心人物。

然而在今天,因為畢卡索早年曾混跡於此,並舉辦過首次個展的緣故,這家咖啡館不僅門庭若市,更成為現代藝術史考據的一大重地。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第一份功能表就是由年輕的畢卡索設計的。

聖彼德堡的文學咖啡館聖彼德堡的文學咖啡館和四隻貓咖啡館有的一拼,普希金是這家文學咖啡館的老主顧。這家咖啡館原名“伍爾夫甜品店”,普希金逝世後,深受他影響的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經常來到這裡談詩論賦、針砭時弊,店鋪的名氣因而越來越大,最後更名為“文學咖啡館”。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在參加決鬥前,與證人丹紮斯就在文學咖啡館停留,之後直接前往決鬥,最後在決鬥失敗後不治身亡。不久,格林卡在詩人最後停留的“文學咖啡館”為他而寫了名作《詩人之死》。

“文學咖啡館”招牌上是一幅紅色黑底的飛馬圖案,圖案上下方用古老的字體寫著醒目的“ЛитературноеКафе”(文學咖啡館),時刻提醒著世人這裡是巨星生活的地方。

它是一個二層建築。一樓有普希金臘像,他坐在桌前,手執羽毛筆,桌旁還放有一頂他的黑色大禮帽。二樓才是文字咖啡館。一架三角鋼琴旁,有普希金大理石半身像,牆上掛著多幅聖彼德堡的風景畫,格調比一樓更為高雅。

深綠色的牆壁上掛著許多精美的壁畫,那些畫作大多與詩人普希金有關,其中還有一幅普希金的妻子娜塔麗婭·普希金娜的肖像,畫像上的娜塔麗婭膚若凝脂,美貌動人,難怪普希金願意為了她而犧牲性命。

如果你有幸去聖彼德堡,那一定要去這家咖啡館喝一杯咖啡,感受一下當初文學家們的文思激越和詩人最後的激情與浪漫。

梵古的咖啡館(阿爾勒的夜間咖啡館)

“一家咖啡館的外景,有被藍色夜空中的一盞大煤氣照亮的一個陽臺,與一角閃耀著星星的藍天。我時常想,夜間要比白天更加有生氣,顏色更加豐富”——梵古

1888年,梵古在朋友推薦下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Arles),他很快就愛上了這個城市。猛烈的陽光和刺目的使他 “瘋狂”,也使他的創作進入了高峰期。他的很多經典之作,都在這裡創作而成,包括這幅《夜間的咖啡館》。

梵古借住的阿爾加薩咖啡館(Café de la Gare),位於形式廣場(Place du Form),由於通宵營業,因而被稱為“夜間的咖啡館”。梵古在阿爾勒時,著手在畫布上描繪燦爛的星夜。入夜後,他便支起畫架,把一圈小蠟燭固定在帽沿上,借著燭光描繪星空。他漫步在村中街巷,不時在路燈下停住腳步,捕捉夜空的景色,星空猶如閃光的藍色布幕,襯托著黑黝黝的屋頂和房舍。偶爾從敞開的門裡,瀉出一道黃色燈光。

這是梵古的晚期作品,用了他最喜歡的藍色與黃色作為主基調。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星空》。不同的是,畫中的夜晚並沒有給人壓抑之感,而是多了幾分和諧歡暢。那時梵古的心情應該是自由快樂的,暫時忘卻了生命的孤獨。

藍色與黃色向來是梵古的最愛,這兩種對比色,一個訴說著恬靜的心情,一個代表著喧鬧的氣氛,在這幅畫中,即便靜謐的藍色夜晚將至,但由鵝卵石鋪成的廣場,在黃色調的燈光下,依舊展現著人們的歡樂與活力。

在梵古完成此畫的100多年後,這家咖啡館一直是阿爾勒人們飲酒的地方,現在被稱做梵古的咖啡館,仍舊保留著那黃色的雨蓬和所有的東西。

羅馬的希臘咖啡館(Antico Caff Greco)

身世顯赫的希臘咖啡館位於西班牙廣場附近的康多提大道(Via Condotti),是羅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咖啡館。大理石桌,沙發座椅,身著燕尾服的服務生,無數鏡子,時光倒流的錯覺讓人仿佛置身於1760年的典雅中。濟慈、拜倫、雪萊、易蔔生、蕭邦、李斯特等都是這裡的座上賓,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作“塔里夫斯的公主”也是在此完成的,甚至連當時的國王和教皇也曾光顧。

古希臘咖啡館是一間深深的而細長的多廳結構。進入咖啡館首先是為那些匆匆而來,時間寶貴的人準備站著喝咖啡的櫃檯。咖啡客們排隊點要各種咖啡,付帳後,等待咖啡燒好後便站到一旁邊喝邊聊,然後匆匆離去。而對那些時間充裕,打算消磨時光的人,他們一進咖啡廳就會往裡面走,或者找一個沙發坐下,或者圍坐在玻璃圓桌邊。一會兒就會有身穿黑色燕尾服的侍者過來為你點飲品。

廳內的牆是紅色的,上面掛滿鑲著塗金畫框的名畫,名人的手跡和寬大的鏡子,加上牆壁上歐洲古典壁燈的照耀,使各廳非常明亮。顧客們邊喝咖啡邊看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行人也時常注目於他們,分不清誰是觀眾,誰是顧客。

義大利的咖啡館是個社交場所,它創造了一個公共空間,拉平了階級等級區分,隨著價格的降低,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去喝一杯參與閒談。很多新聞都是從咖啡館中流傳開來的。想瞭解義大利,咖啡館是第一課,但你必須要學著像是一個當地人。生性開朗的義大利人,在喝咖啡問題上,卻有著嚴謹的規矩。總的來說,espresso是一天24小時候都使用的,但你想點cappuccino,那就必須要在上午的10點半以前。

巴黎的普羅科普咖啡館

“咖啡館櫃檯就是民眾的議會。”擅寫社會百態的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曾寫道。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存在主義等政治、社會、文化思潮都是從咖啡館走向社會的。普羅科普咖啡館(LeProcope)位於塞納河左岸,1686年開店,號稱巴黎第一家咖啡館,今天,這裡依舊保持著古樸典雅的傳統裝飾。

18世紀的盧梭、伏爾特、狄德羅喝過這兒的咖啡,他們甚至就是在這裡寫下了那些成為著作的歐洲啟蒙運動思想。還不止如此,以下的這些“名字”會讓你相信來LeProcope喝咖啡簡直“約等於”感受法國近現代史:法國革命三巨頭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在這裡討論對社會變革的思考;19世紀的左拉、雨果、巴爾扎克坐過這兒的木椅;20世紀的加繆、海明威踢破了這兒的門檻。

這些不安分的人物端著一杯咖啡,或高談闊論,或獨自冥想,把普洛柯普咖啡館弄成了著書立說的夢工廠。在二樓臨窗的屋角,現今仍擺著一張椅背上刻著海明威名字的椅子,名曰“海明威之椅”。

這個歷史悠久的咖啡館裡發生過很多的逸聞趣事,其中一件與拿破崙有關。這位在法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他還沒有發跡前,酷愛巴黎的咖啡館,常流連其中。一次,他來到普羅科普咖啡館,喝著醇厚的咖啡,享受著文雅浪漫的氣氛,久久不肯離去,在他喝足了咖啡,結帳時才發現,錢包裡的錢遠遠不夠付那一杯杯美味的咖啡,就在他尷尬之時,靈光一閃,拿起放在桌上的軍帽向店家走去。從此,在普羅科普咖啡館中,人們看到一頂黑色的軍帽被作為飾品陳列在了玻璃櫥窗中,也成為這裡最響亮的招牌廣告。

雙叟咖啡館

坐落于巴黎左岸聖日爾曼大道的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右鄰是花神咖啡館,對街則是力普啤酒屋,而巴黎最古老的聖日爾曼教堂,就在“雙叟”的正對面。

1940—1950年代,雙叟咖啡館乃是“存在主義”文學家及哲學家如薩特、西蒙.波伏娃、加繆等人經常聚會的地點。西蒙.波伏娃在日記中這樣寫著:“我坐在雙叟咖啡館內,眼睛瞪著咖啡桌上的白紙……我感覺得到我的手指蠢蠢欲動,我需要寫作……其實我想寫我自己……第一個升起的念頭是:作為女性自身的意義是什麼?”這就是西蒙·波伏娃的名著《第二性》的起源。波伏娃是女權主義作家,一生推動“女權”運動,她在名著《第二性》中猛烈批評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以及女性在社會裡的天生劣勢。

關於雙叟咖啡館名字的起源有兩種傳說,第一種是:以前雙叟乃是在同一條街道上的一間同名帽店,最後被咖啡館取而代之;第二種傳說是:其命名靈感乃是來自於一種中國清朝產品的雙叟商標。所以,直至今天,在咖啡館大廳中央的方柱上,仍端坐著兩尊中國清朝官吏的人像木雕,很超現實地瞪著眼睛看著喝咖啡的人;如果你不喜歡他們的目光,大可搬到外面的露天咖啡館,與安息在對面聖日爾曼教堂內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遙遙呼應,靜靜思考“因喝咖啡而存在”或“因存在而喝咖啡”的“哲學”問題。

1933年創立的以雙叟咖啡館命名的“雙叟文學獎”堪稱世界餐飲界的一項創舉和奇跡。當年經常泡在咖啡館的作家和教授,因不服龔古爾文學獎(Goncourt) ,在雙叟的露天咖啡座享用餐前酒時,每人決定拿出100法郎,湊成1,300法郎的獎勵基金,創立雙叟文學獎,以發掘和扶持文學新人。文學獎每年都頒發給一名獲獎者,獎金額度為7750歐元。

然而在今天,因為畢卡索早年曾混跡於此,並舉辦過首次個展的緣故,這家咖啡館不僅門庭若市,更成為現代藝術史考據的一大重地。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第一份功能表就是由年輕的畢卡索設計的。

聖彼德堡的文學咖啡館聖彼德堡的文學咖啡館和四隻貓咖啡館有的一拼,普希金是這家文學咖啡館的老主顧。這家咖啡館原名“伍爾夫甜品店”,普希金逝世後,深受他影響的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經常來到這裡談詩論賦、針砭時弊,店鋪的名氣因而越來越大,最後更名為“文學咖啡館”。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在參加決鬥前,與證人丹紮斯就在文學咖啡館停留,之後直接前往決鬥,最後在決鬥失敗後不治身亡。不久,格林卡在詩人最後停留的“文學咖啡館”為他而寫了名作《詩人之死》。

“文學咖啡館”招牌上是一幅紅色黑底的飛馬圖案,圖案上下方用古老的字體寫著醒目的“ЛитературноеКафе”(文學咖啡館),時刻提醒著世人這裡是巨星生活的地方。

它是一個二層建築。一樓有普希金臘像,他坐在桌前,手執羽毛筆,桌旁還放有一頂他的黑色大禮帽。二樓才是文字咖啡館。一架三角鋼琴旁,有普希金大理石半身像,牆上掛著多幅聖彼德堡的風景畫,格調比一樓更為高雅。

深綠色的牆壁上掛著許多精美的壁畫,那些畫作大多與詩人普希金有關,其中還有一幅普希金的妻子娜塔麗婭·普希金娜的肖像,畫像上的娜塔麗婭膚若凝脂,美貌動人,難怪普希金願意為了她而犧牲性命。

如果你有幸去聖彼德堡,那一定要去這家咖啡館喝一杯咖啡,感受一下當初文學家們的文思激越和詩人最後的激情與浪漫。

梵古的咖啡館(阿爾勒的夜間咖啡館)

“一家咖啡館的外景,有被藍色夜空中的一盞大煤氣照亮的一個陽臺,與一角閃耀著星星的藍天。我時常想,夜間要比白天更加有生氣,顏色更加豐富”——梵古

1888年,梵古在朋友推薦下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Arles),他很快就愛上了這個城市。猛烈的陽光和刺目的使他 “瘋狂”,也使他的創作進入了高峰期。他的很多經典之作,都在這裡創作而成,包括這幅《夜間的咖啡館》。

梵古借住的阿爾加薩咖啡館(Café de la Gare),位於形式廣場(Place du Form),由於通宵營業,因而被稱為“夜間的咖啡館”。梵古在阿爾勒時,著手在畫布上描繪燦爛的星夜。入夜後,他便支起畫架,把一圈小蠟燭固定在帽沿上,借著燭光描繪星空。他漫步在村中街巷,不時在路燈下停住腳步,捕捉夜空的景色,星空猶如閃光的藍色布幕,襯托著黑黝黝的屋頂和房舍。偶爾從敞開的門裡,瀉出一道黃色燈光。

這是梵古的晚期作品,用了他最喜歡的藍色與黃色作為主基調。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星空》。不同的是,畫中的夜晚並沒有給人壓抑之感,而是多了幾分和諧歡暢。那時梵古的心情應該是自由快樂的,暫時忘卻了生命的孤獨。

藍色與黃色向來是梵古的最愛,這兩種對比色,一個訴說著恬靜的心情,一個代表著喧鬧的氣氛,在這幅畫中,即便靜謐的藍色夜晚將至,但由鵝卵石鋪成的廣場,在黃色調的燈光下,依舊展現著人們的歡樂與活力。

在梵古完成此畫的100多年後,這家咖啡館一直是阿爾勒人們飲酒的地方,現在被稱做梵古的咖啡館,仍舊保留著那黃色的雨蓬和所有的東西。

羅馬的希臘咖啡館(Antico Caff Greco)

身世顯赫的希臘咖啡館位於西班牙廣場附近的康多提大道(Via Condotti),是羅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咖啡館。大理石桌,沙發座椅,身著燕尾服的服務生,無數鏡子,時光倒流的錯覺讓人仿佛置身於1760年的典雅中。濟慈、拜倫、雪萊、易蔔生、蕭邦、李斯特等都是這裡的座上賓,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作“塔里夫斯的公主”也是在此完成的,甚至連當時的國王和教皇也曾光顧。

古希臘咖啡館是一間深深的而細長的多廳結構。進入咖啡館首先是為那些匆匆而來,時間寶貴的人準備站著喝咖啡的櫃檯。咖啡客們排隊點要各種咖啡,付帳後,等待咖啡燒好後便站到一旁邊喝邊聊,然後匆匆離去。而對那些時間充裕,打算消磨時光的人,他們一進咖啡廳就會往裡面走,或者找一個沙發坐下,或者圍坐在玻璃圓桌邊。一會兒就會有身穿黑色燕尾服的侍者過來為你點飲品。

廳內的牆是紅色的,上面掛滿鑲著塗金畫框的名畫,名人的手跡和寬大的鏡子,加上牆壁上歐洲古典壁燈的照耀,使各廳非常明亮。顧客們邊喝咖啡邊看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行人也時常注目於他們,分不清誰是觀眾,誰是顧客。

義大利的咖啡館是個社交場所,它創造了一個公共空間,拉平了階級等級區分,隨著價格的降低,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去喝一杯參與閒談。很多新聞都是從咖啡館中流傳開來的。想瞭解義大利,咖啡館是第一課,但你必須要學著像是一個當地人。生性開朗的義大利人,在喝咖啡問題上,卻有著嚴謹的規矩。總的來說,espresso是一天24小時候都使用的,但你想點cappuccino,那就必須要在上午的10點半以前。

巴黎的普羅科普咖啡館

“咖啡館櫃檯就是民眾的議會。”擅寫社會百態的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曾寫道。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存在主義等政治、社會、文化思潮都是從咖啡館走向社會的。普羅科普咖啡館(LeProcope)位於塞納河左岸,1686年開店,號稱巴黎第一家咖啡館,今天,這裡依舊保持著古樸典雅的傳統裝飾。

18世紀的盧梭、伏爾特、狄德羅喝過這兒的咖啡,他們甚至就是在這裡寫下了那些成為著作的歐洲啟蒙運動思想。還不止如此,以下的這些“名字”會讓你相信來LeProcope喝咖啡簡直“約等於”感受法國近現代史:法國革命三巨頭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在這裡討論對社會變革的思考;19世紀的左拉、雨果、巴爾扎克坐過這兒的木椅;20世紀的加繆、海明威踢破了這兒的門檻。

這些不安分的人物端著一杯咖啡,或高談闊論,或獨自冥想,把普洛柯普咖啡館弄成了著書立說的夢工廠。在二樓臨窗的屋角,現今仍擺著一張椅背上刻著海明威名字的椅子,名曰“海明威之椅”。

這個歷史悠久的咖啡館裡發生過很多的逸聞趣事,其中一件與拿破崙有關。這位在法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他還沒有發跡前,酷愛巴黎的咖啡館,常流連其中。一次,他來到普羅科普咖啡館,喝著醇厚的咖啡,享受著文雅浪漫的氣氛,久久不肯離去,在他喝足了咖啡,結帳時才發現,錢包裡的錢遠遠不夠付那一杯杯美味的咖啡,就在他尷尬之時,靈光一閃,拿起放在桌上的軍帽向店家走去。從此,在普羅科普咖啡館中,人們看到一頂黑色的軍帽被作為飾品陳列在了玻璃櫥窗中,也成為這裡最響亮的招牌廣告。

雙叟咖啡館

坐落于巴黎左岸聖日爾曼大道的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右鄰是花神咖啡館,對街則是力普啤酒屋,而巴黎最古老的聖日爾曼教堂,就在“雙叟”的正對面。

1940—1950年代,雙叟咖啡館乃是“存在主義”文學家及哲學家如薩特、西蒙.波伏娃、加繆等人經常聚會的地點。西蒙.波伏娃在日記中這樣寫著:“我坐在雙叟咖啡館內,眼睛瞪著咖啡桌上的白紙……我感覺得到我的手指蠢蠢欲動,我需要寫作……其實我想寫我自己……第一個升起的念頭是:作為女性自身的意義是什麼?”這就是西蒙·波伏娃的名著《第二性》的起源。波伏娃是女權主義作家,一生推動“女權”運動,她在名著《第二性》中猛烈批評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以及女性在社會裡的天生劣勢。

關於雙叟咖啡館名字的起源有兩種傳說,第一種是:以前雙叟乃是在同一條街道上的一間同名帽店,最後被咖啡館取而代之;第二種傳說是:其命名靈感乃是來自於一種中國清朝產品的雙叟商標。所以,直至今天,在咖啡館大廳中央的方柱上,仍端坐著兩尊中國清朝官吏的人像木雕,很超現實地瞪著眼睛看著喝咖啡的人;如果你不喜歡他們的目光,大可搬到外面的露天咖啡館,與安息在對面聖日爾曼教堂內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遙遙呼應,靜靜思考“因喝咖啡而存在”或“因存在而喝咖啡”的“哲學”問題。

1933年創立的以雙叟咖啡館命名的“雙叟文學獎”堪稱世界餐飲界的一項創舉和奇跡。當年經常泡在咖啡館的作家和教授,因不服龔古爾文學獎(Goncourt) ,在雙叟的露天咖啡座享用餐前酒時,每人決定拿出100法郎,湊成1,300法郎的獎勵基金,創立雙叟文學獎,以發掘和扶持文學新人。文學獎每年都頒發給一名獲獎者,獎金額度為7750歐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