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

自古以來, 中國都是以“養兒防老”的家庭模式進行養老, 就算沒有兒子的也要過嗣, 用父子之間互惠互助, 親情慰籍的方式養老, 它體現了傳宗接代的傳統和道德倫理觀念, 所以延續了很長時間。 但是, 隨著計劃生育的落實和家庭人口的逐步減少, 家庭養老這種模式, 悄悄被打破。 隨之而來的, 出現了家庭養老, 顧保姆養老, 幸福院和老年公寓等多種模式。 特別是近幾年, 在部分城市和鄉鎮, 老年公寓式的養老正如雨後春筍, 靜悄悄而來, 並茁壯成長和壯大。 由此可見, 社會養老將成為今後諸多養老模式的主流。

而伴隨中國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養老服務模式開始出現, 如旅居度假養老、文化養老、森林養老等等。 對於身體健康的老年人來說, 旅遊養老是他們頗為喜愛的一種方式, 而且一般參加完森林養老的老人, 就醫率也會有所降低。

由家庭養老, 轉變成社會養老, 需要有一個認識過程。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困難, 只要是給老百姓辦實事, 符民心, 順民意, 就沒有辦不好的。 我們都知道, “與青年人相比, 老年人更害怕孤獨和寂寞, 所以老年人養老一定要接觸社會、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社交活動, 我們要幫助他們培養自己的社交圈, 享受多元化的精神生活, 而不是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 ”

“我的孤獨何處安放”, 面對老人們渴望的眼神, 精神慰藉不能僅僅是一句口號, 不能讓老人空巢又“空心”, 正家風首在行孝道, “人孝”方有“家和”, 家人和社會應該需要根據不同老人需求, 真正走進老人內心, 提供個性化的養老照料。 如今, 人們更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養老, 尤其強調老年群體的尊嚴, “精神養老”是對傳統養老服務內涵的全新拓展。 所以, 必須賦予“精神養老”現實意義。 在引導和鼓勵年輕一代履行贍養義務的同時, 也必須認識到, 僅僅依靠家庭成員自身的努力無法真正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還要進行一定的制度安排,

營造一個尊老、敬老、愛老、養老的社會氛圍, 切實保障老年人權益。

隨著養老需求的變化, 當代人在養老問題上, 已漸漸樹立起了一種不依賴子女的獨立思想觀念。 人們在渴望家庭養老的同時, 對養老制度性的支持也有了更高的期盼。

桃花源記裡的“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是家庭裡一老一小相伴的幸福;“一碗湯”的距離是理想的溫馨畫面, 父母在, 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 人生只剩歸途。 “老年, 好比夜鶯, 應有他的夜曲。 ”讓老人活得快樂而有尊嚴, 讓老人優雅地老去, 這是每一位老人的美好願景,

孔子曾在《論語》中三講孝道:其一“是謂能養”,其二“和顏悅色”,其三“繼志述事”。這三講闡釋了從物質贍養、精神敬養再到道義傳承的養老三重境界。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對大多數老人來說,他們的養老境界,已經從物質贍養邁向了精神敬養和道義傳承。“扶老養老傳家久,尊老敬老世澤長。”面對老人養老需求上的這一變化,我們都應該齊頭並進推進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讓更多老人都能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孔子曾在《論語》中三講孝道:其一“是謂能養”,其二“和顏悅色”,其三“繼志述事”。這三講闡釋了從物質贍養、精神敬養再到道義傳承的養老三重境界。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對大多數老人來說,他們的養老境界,已經從物質贍養邁向了精神敬養和道義傳承。“扶老養老傳家久,尊老敬老世澤長。”面對老人養老需求上的這一變化,我們都應該齊頭並進推進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讓更多老人都能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