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你聽說過“大分割放療”嗎?前列腺癌患者已從中收益

根治性放療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療選擇之一, 通常進行8-10周的外照射治療。 理論上, 大分割放療治療效果更好且毒副作用更低。 隨著放療技術及設備的不斷進步, 使大分割放療有了更多的技術保證。 目前相關試驗及報告越來越多。 JCO雜誌發表了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Juravinski醫院Mark N. Levine教授牽頭、安大略省臨床腫瘤組主持的一項中度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對比標準放療的隨機對照非劣效性研究, 以驗證大分割放療與傳統放療相比, 療效相似且不增加毒性反應。

背景

外照射放療是局限性中等危險度前列腺癌患者經常單獨使用的治療方法。 20世紀末, 大分割放療開始應用於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為低α/β比值組織, 根據輻射效應的線性二次方程模型, 大分割放療可以增加治療效果, 縮短治療時程, 優化醫療資源。

近來, 影像引導的三維適形放療及調強放療應用於前列腺癌,

提高了放療的精准性。 通過降低正常組織受量, 實質性的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放療劑量, 同時降低了治療相關毒性。 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關注點主要是毒副作用及腫瘤控制率。 現在的放療技術有實施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而不增加毒性的潛力。 課題組假設, 在組織α/β≤1.5的條件下, 對於中危前列腺癌患者而言, 大分割放療方案相較於標準放療方案, 在疾病控制率方面會表現出非劣效性, 入採用高適形圖像引導外放技術, 治療毒性反應不會增加。

研究設計

中危前列腺癌隨機化非劣效性試驗在27個中心進行(14個在加拿大, 12個在澳大利亞, 一個在法國)。

入組條件:

病理診斷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T1-T2, Gleason 評分≤6, PSA10.1-20ng/mL;T2b-2c, Gleason 評分≤6, PSA≤20ng/mL;或者T1-2, Gleason 評分=7, PSA≤20ng/mL), 無淋巴結或骨轉移;

排除條件:

入組前診斷前列腺癌大於6個月;有除活檢及經會陰切除以外的其他前列腺癌治療史;前列腺癌內分泌治療大於12周;入組前5年內診斷為除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以外的任何其他惡性疾病者;放療計畫沒有達到大分割試驗組的劑量限制;以前進行過盆腔放療或患過腸道炎性疾病。

隨機化分配:

安大略臨床腫瘤組協調中心實施中心控制的隨機化分配。 以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是/否)作為分層因素進行隨機化分層;用治療前PSA水準, Gleason評分, T分期及治療中心為參數, 以Partin’s風險列線圖計算精囊累及風險(15%)。

放射治療:

患者隨機分配入大分割組:60Gy/20F/3Gy, 5天/周, 4+周;對照組:78Gy/39F/2Gy, 5天/周, 7+或8周;禁止雄激素阻斷治療。 如果精囊累及範圍15%, CTV包括精囊遠端10mm。 CTV向後擴10mm,其他方向擴7mm, 形成PTV(計畫靶區), CTV計畫接受至少100%的處方劑量, PTV劑量至少95%。 對膀胱及腸道進行防護。 鼓勵適形調強放療。 採用影像引導直線加速器放療。

隨訪:

根據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患者隨訪。

結局:

主要結局為臨床生化失敗, 定義為以下任何一種:PSA失敗, 激素干預, 臨床進展的證據(局部或遠處), 前列腺癌導致的死亡。 在制定該試驗方案的2004年, PSA失敗引用的是ASTRO定義。 次要結局是BCF, 採用Phoenix定義。 對前列腺癌特異性死亡率, 泌尿生殖道(GU)及胃腸道(GI)毒性進行評估。

如實驗組有大量≥3度的膀胱或直腸毒性反應, 或因BCF危險比(實驗組vs對照組)超過1.0,則建議早期終止試驗。2016年一月,籌畫指導委員會要求將PSA失敗由ASTRO定義專為Phoenix定義。

統計分析:

據5年BCF發生率計算HR(實驗組VS對照組),用於決定樣本量。據既往資料,估算對照組5年BCF為30%。推算患者應累積隨訪大於4年,最後入組患者應隨訪至少5年。對於非劣效性設計,估算需要樣本量1144例(每組572例),370例BCF事件,單側a值5%,統計效力85%,可接受的最大HR值1.32(對應於7.5%的非劣效性邊際)。允許5%的失訪、非前列腺癌死亡及依從性不良事件,完成試驗至少需招募1204位患者。

將新輔助內分泌治療作為單獨的預測因素,以精囊累及風險及不同的治療中心做為分層因數,以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計算HR值,進行非劣效性評估。

本試驗資料採用Kaplan-Meier、Mantel-Haenszel檢驗,並行意向性分析,以SAS9.4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2006.05.26-2011.11.09,共1206位患者入組,隨機分配入大分割組(實驗組608例),常規放療組(對照組598例)。12位未接受放療(實驗組5位,對照組7位)。實驗組中1位患者接受了常規放療,1位患者未進行最後4次放療。總體上,76位患者提前終止治療(實驗組41位,6.7%;對照組35位,5.9%;。全體中位隨訪時間6.0年(四分位範圍,4.9-7.3年),最長隨訪時間達10年。基線特徵見表一。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中位年齡71歲),82%患者PSA≥5ng/ml,63%的患者Gleason評分為3+4,T1c-T2a的患者占79%。

BCF發生率,實驗組為109/608,對照組為117/598。BCF時間類型見表2;絕大多是PSA失敗。全體5年無BCF生存率85%(95%CI,82%-88%)(圖2)。根據分層因素調整後HR 0.96(90%CI,0.77-1.20)(實驗組vs對照組)。不論BCF採用何種定義,大分割方案相較於標準放療方案表現出非劣效性(見附錄)。

研究人群中有154例死亡(實驗組76例,對照組78例)。總體上,前列腺癌所導致的死亡,實驗組10例,對照組12例(HR,0.76;95%CI,0.32-1.82;圖3)。

所有患者的毒性反應資料可用。兩組GU毒性反應相似。在急性反應期,兩組僅有4%的患者有≥3度的GU毒性反應;在後期,實驗組有3.0%的患者有≥3度的毒性反應,而對照組為2.1%。

兩組中≥3度的GI毒性反應比例均較低。兩組間≥3度的遲發性毒性反應無顯著不同。對照組遲發性反應的發生率似乎有更高的趨勢(p=0.10)。實驗組≥2度的急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3);在對照組,≥2度遲發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6)。

討論

對中度危險前列腺癌,本試驗所採用的中度大分割放療結果,有力的支持了研究者最初的最初的假設:非劣於對照組的放療效果。本試驗中將BCF上限值定位1.32是恰當的,試驗中資料成熟,中位元隨訪6年。本試驗結果與另兩個驗證大分割的試驗結果一致。

避免放療毒副作用的發生,尤其是GU、GI系統的毒副作用,對於大分割方案成為治療標準十分關鍵。試驗中兩組間GU、GI系統≥3度遲發性反應並無差異。在大分割組,≤2度的GI系統遲發反應顯著少於對照組。在大分割組,遲發性毒副反應減少程度與線性二次方程模型所預測的α/β值3-5的正常組織的等效生物劑量一致。

之所以會將BCF的HR最大可接受值定為1.32,是因為PSA失敗的患者通常會接受內分泌治療,這種治療會在較長時間內延緩疾病進展。長期的自然病史與內分泌治療所導致的長期疾病控制,意味著以PSA失敗為表徵的7.5%的非劣效性邊際在癌症結局方面的差異,在臨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本實驗的一個優點是特變注意試驗的品質保證。包括試驗啟動前的中心認證及即時的RT即時鑒定,有利於降低兩個處理組的毒性反應。

根據最近的相關試驗報導及本實驗結果,作者認為,目前同類試驗中,患者至少應該隨訪10年。

本研究結果不能擴展至高位前列腺癌患者,HYPRO試驗顯示,對於大多數為高危前列腺癌的人群來說,大分割放療方案並未顯示出優勢。當然,本試驗的結果也不支持在前列腺癌患者施行更大的分割方案,NCT01794403、NCT01584258試驗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結 論

該試驗的研究結果支持適度的大分割放療可應用于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

責任編輯:腫瘤資訊-宋小編參考文獻

Randomized Trial Of A Hypofractionated Radiation Regimen For The Treatment Of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6.71.7397.

根治性放療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療選擇之一,通常進行8-10周的外照射治療。理論上,大分割放療治療效果更好且毒副作用更低。隨著放療技術及設備的不斷進步,使大分割放療有了更多的技術保證。目前相關試驗及報告越來越多。JCO雜誌發表了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Juravinski醫院Mark N. Levine教授牽頭、安大略省臨床腫瘤組主持的一項中度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對比標準放療的隨機對照非劣效性研究,以驗證大分割放療與傳統放療相比,療效相似且不增加毒性反應。

背景

外照射放療是局限性中等危險度前列腺癌患者經常單獨使用的治療方法。20世紀末,大分割放療開始應用於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為低α/β比值組織,根據輻射效應的線性二次方程模型,大分割放療可以增加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程,優化醫療資源。

近來,影像引導的三維適形放療及調強放療應用於前列腺癌,提高了放療的精准性。通過降低正常組織受量,實質性的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放療劑量,同時降低了治療相關毒性。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關注點主要是毒副作用及腫瘤控制率。現在的放療技術有實施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而不增加毒性的潛力。課題組假設,在組織α/β≤1.5的條件下,對於中危前列腺癌患者而言,大分割放療方案相較於標準放療方案,在疾病控制率方面會表現出非劣效性,入採用高適形圖像引導外放技術,治療毒性反應不會增加。

研究設計

中危前列腺癌隨機化非劣效性試驗在27個中心進行(14個在加拿大,12個在澳大利亞,一個在法國)。

入組條件:

病理診斷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T1-T2,Gleason 評分≤6,PSA10.1-20ng/mL;T2b-2c,Gleason 評分≤6,PSA≤20ng/mL;或者T1-2,Gleason 評分=7,PSA≤20ng/mL),無淋巴結或骨轉移;

排除條件:

入組前診斷前列腺癌大於6個月;有除活檢及經會陰切除以外的其他前列腺癌治療史;前列腺癌內分泌治療大於12周;入組前5年內診斷為除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以外的任何其他惡性疾病者;放療計畫沒有達到大分割試驗組的劑量限制;以前進行過盆腔放療或患過腸道炎性疾病。

隨機化分配:

安大略臨床腫瘤組協調中心實施中心控制的隨機化分配。以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是/否)作為分層因素進行隨機化分層;用治療前PSA水準,Gleason評分,T分期及治療中心為參數,以Partin’s風險列線圖計算精囊累及風險(15%)。

放射治療:

患者隨機分配入大分割組:60Gy/20F/3Gy,5天/周,4+周;對照組:78Gy/39F/2Gy,5天/周,7+或8周;禁止雄激素阻斷治療。如果精囊累及範圍15%, CTV包括精囊遠端10mm。CTV向後擴10mm,其他方向擴7mm,形成PTV(計畫靶區),CTV計畫接受至少100%的處方劑量,PTV劑量至少95%。對膀胱及腸道進行防護。鼓勵適形調強放療。採用影像引導直線加速器放療。

隨訪:

根據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患者隨訪。

結局:

主要結局為臨床生化失敗,定義為以下任何一種:PSA失敗,激素干預,臨床進展的證據(局部或遠處),前列腺癌導致的死亡。在制定該試驗方案的2004年,PSA失敗引用的是ASTRO定義。次要結局是BCF,採用Phoenix定義。對前列腺癌特異性死亡率,泌尿生殖道(GU)及胃腸道(GI)毒性進行評估。

如實驗組有大量≥3度的膀胱或直腸毒性反應,或因BCF危險比(實驗組vs對照組)超過1.0,則建議早期終止試驗。2016年一月,籌畫指導委員會要求將PSA失敗由ASTRO定義專為Phoenix定義。

統計分析:

據5年BCF發生率計算HR(實驗組VS對照組),用於決定樣本量。據既往資料,估算對照組5年BCF為30%。推算患者應累積隨訪大於4年,最後入組患者應隨訪至少5年。對於非劣效性設計,估算需要樣本量1144例(每組572例),370例BCF事件,單側a值5%,統計效力85%,可接受的最大HR值1.32(對應於7.5%的非劣效性邊際)。允許5%的失訪、非前列腺癌死亡及依從性不良事件,完成試驗至少需招募1204位患者。

將新輔助內分泌治療作為單獨的預測因素,以精囊累及風險及不同的治療中心做為分層因數,以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計算HR值,進行非劣效性評估。

本試驗資料採用Kaplan-Meier、Mantel-Haenszel檢驗,並行意向性分析,以SAS9.4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2006.05.26-2011.11.09,共1206位患者入組,隨機分配入大分割組(實驗組608例),常規放療組(對照組598例)。12位未接受放療(實驗組5位,對照組7位)。實驗組中1位患者接受了常規放療,1位患者未進行最後4次放療。總體上,76位患者提前終止治療(實驗組41位,6.7%;對照組35位,5.9%;。全體中位隨訪時間6.0年(四分位範圍,4.9-7.3年),最長隨訪時間達10年。基線特徵見表一。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中位年齡71歲),82%患者PSA≥5ng/ml,63%的患者Gleason評分為3+4,T1c-T2a的患者占79%。

BCF發生率,實驗組為109/608,對照組為117/598。BCF時間類型見表2;絕大多是PSA失敗。全體5年無BCF生存率85%(95%CI,82%-88%)(圖2)。根據分層因素調整後HR 0.96(90%CI,0.77-1.20)(實驗組vs對照組)。不論BCF採用何種定義,大分割方案相較於標準放療方案表現出非劣效性(見附錄)。

研究人群中有154例死亡(實驗組76例,對照組78例)。總體上,前列腺癌所導致的死亡,實驗組10例,對照組12例(HR,0.76;95%CI,0.32-1.82;圖3)。

所有患者的毒性反應資料可用。兩組GU毒性反應相似。在急性反應期,兩組僅有4%的患者有≥3度的GU毒性反應;在後期,實驗組有3.0%的患者有≥3度的毒性反應,而對照組為2.1%。

兩組中≥3度的GI毒性反應比例均較低。兩組間≥3度的遲發性毒性反應無顯著不同。對照組遲發性反應的發生率似乎有更高的趨勢(p=0.10)。實驗組≥2度的急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3);在對照組,≥2度遲發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6)。

討論

對中度危險前列腺癌,本試驗所採用的中度大分割放療結果,有力的支持了研究者最初的最初的假設:非劣於對照組的放療效果。本試驗中將BCF上限值定位1.32是恰當的,試驗中資料成熟,中位元隨訪6年。本試驗結果與另兩個驗證大分割的試驗結果一致。

避免放療毒副作用的發生,尤其是GU、GI系統的毒副作用,對於大分割方案成為治療標準十分關鍵。試驗中兩組間GU、GI系統≥3度遲發性反應並無差異。在大分割組,≤2度的GI系統遲發反應顯著少於對照組。在大分割組,遲發性毒副反應減少程度與線性二次方程模型所預測的α/β值3-5的正常組織的等效生物劑量一致。

之所以會將BCF的HR最大可接受值定為1.32,是因為PSA失敗的患者通常會接受內分泌治療,這種治療會在較長時間內延緩疾病進展。長期的自然病史與內分泌治療所導致的長期疾病控制,意味著以PSA失敗為表徵的7.5%的非劣效性邊際在癌症結局方面的差異,在臨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本實驗的一個優點是特變注意試驗的品質保證。包括試驗啟動前的中心認證及即時的RT即時鑒定,有利於降低兩個處理組的毒性反應。

根據最近的相關試驗報導及本實驗結果,作者認為,目前同類試驗中,患者至少應該隨訪10年。

本研究結果不能擴展至高位前列腺癌患者,HYPRO試驗顯示,對於大多數為高危前列腺癌的人群來說,大分割放療方案並未顯示出優勢。當然,本試驗的結果也不支持在前列腺癌患者施行更大的分割方案,NCT01794403、NCT01584258試驗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結 論

該試驗的研究結果支持適度的大分割放療可應用于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


或因BCF危險比(實驗組vs對照組)超過1.0,則建議早期終止試驗。2016年一月,籌畫指導委員會要求將PSA失敗由ASTRO定義專為Phoenix定義。

統計分析:

據5年BCF發生率計算HR(實驗組VS對照組),用於決定樣本量。據既往資料,估算對照組5年BCF為30%。推算患者應累積隨訪大於4年,最後入組患者應隨訪至少5年。對於非劣效性設計,估算需要樣本量1144例(每組572例),370例BCF事件,單側a值5%,統計效力85%,可接受的最大HR值1.32(對應於7.5%的非劣效性邊際)。允許5%的失訪、非前列腺癌死亡及依從性不良事件,完成試驗至少需招募1204位患者。

將新輔助內分泌治療作為單獨的預測因素,以精囊累及風險及不同的治療中心做為分層因數,以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計算HR值,進行非劣效性評估。

本試驗資料採用Kaplan-Meier、Mantel-Haenszel檢驗,並行意向性分析,以SAS9.4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2006.05.26-2011.11.09,共1206位患者入組,隨機分配入大分割組(實驗組608例),常規放療組(對照組598例)。12位未接受放療(實驗組5位,對照組7位)。實驗組中1位患者接受了常規放療,1位患者未進行最後4次放療。總體上,76位患者提前終止治療(實驗組41位,6.7%;對照組35位,5.9%;。全體中位隨訪時間6.0年(四分位範圍,4.9-7.3年),最長隨訪時間達10年。基線特徵見表一。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中位年齡71歲),82%患者PSA≥5ng/ml,63%的患者Gleason評分為3+4,T1c-T2a的患者占79%。

BCF發生率,實驗組為109/608,對照組為117/598。BCF時間類型見表2;絕大多是PSA失敗。全體5年無BCF生存率85%(95%CI,82%-88%)(圖2)。根據分層因素調整後HR 0.96(90%CI,0.77-1.20)(實驗組vs對照組)。不論BCF採用何種定義,大分割方案相較於標準放療方案表現出非劣效性(見附錄)。

研究人群中有154例死亡(實驗組76例,對照組78例)。總體上,前列腺癌所導致的死亡,實驗組10例,對照組12例(HR,0.76;95%CI,0.32-1.82;圖3)。

所有患者的毒性反應資料可用。兩組GU毒性反應相似。在急性反應期,兩組僅有4%的患者有≥3度的GU毒性反應;在後期,實驗組有3.0%的患者有≥3度的毒性反應,而對照組為2.1%。

兩組中≥3度的GI毒性反應比例均較低。兩組間≥3度的遲發性毒性反應無顯著不同。對照組遲發性反應的發生率似乎有更高的趨勢(p=0.10)。實驗組≥2度的急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3);在對照組,≥2度遲發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6)。

討論

對中度危險前列腺癌,本試驗所採用的中度大分割放療結果,有力的支持了研究者最初的最初的假設:非劣於對照組的放療效果。本試驗中將BCF上限值定位1.32是恰當的,試驗中資料成熟,中位元隨訪6年。本試驗結果與另兩個驗證大分割的試驗結果一致。

避免放療毒副作用的發生,尤其是GU、GI系統的毒副作用,對於大分割方案成為治療標準十分關鍵。試驗中兩組間GU、GI系統≥3度遲發性反應並無差異。在大分割組,≤2度的GI系統遲發反應顯著少於對照組。在大分割組,遲發性毒副反應減少程度與線性二次方程模型所預測的α/β值3-5的正常組織的等效生物劑量一致。

之所以會將BCF的HR最大可接受值定為1.32,是因為PSA失敗的患者通常會接受內分泌治療,這種治療會在較長時間內延緩疾病進展。長期的自然病史與內分泌治療所導致的長期疾病控制,意味著以PSA失敗為表徵的7.5%的非劣效性邊際在癌症結局方面的差異,在臨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本實驗的一個優點是特變注意試驗的品質保證。包括試驗啟動前的中心認證及即時的RT即時鑒定,有利於降低兩個處理組的毒性反應。

根據最近的相關試驗報導及本實驗結果,作者認為,目前同類試驗中,患者至少應該隨訪10年。

本研究結果不能擴展至高位前列腺癌患者,HYPRO試驗顯示,對於大多數為高危前列腺癌的人群來說,大分割放療方案並未顯示出優勢。當然,本試驗的結果也不支持在前列腺癌患者施行更大的分割方案,NCT01794403、NCT01584258試驗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結 論

該試驗的研究結果支持適度的大分割放療可應用于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

責任編輯:腫瘤資訊-宋小編參考文獻

Randomized Trial Of A Hypofractionated Radiation Regimen For The Treatment Of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6.71.7397.

根治性放療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療選擇之一,通常進行8-10周的外照射治療。理論上,大分割放療治療效果更好且毒副作用更低。隨著放療技術及設備的不斷進步,使大分割放療有了更多的技術保證。目前相關試驗及報告越來越多。JCO雜誌發表了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Juravinski醫院Mark N. Levine教授牽頭、安大略省臨床腫瘤組主持的一項中度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對比標準放療的隨機對照非劣效性研究,以驗證大分割放療與傳統放療相比,療效相似且不增加毒性反應。

背景

外照射放療是局限性中等危險度前列腺癌患者經常單獨使用的治療方法。20世紀末,大分割放療開始應用於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為低α/β比值組織,根據輻射效應的線性二次方程模型,大分割放療可以增加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程,優化醫療資源。

近來,影像引導的三維適形放療及調強放療應用於前列腺癌,提高了放療的精准性。通過降低正常組織受量,實質性的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放療劑量,同時降低了治療相關毒性。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關注點主要是毒副作用及腫瘤控制率。現在的放療技術有實施前列腺癌大分割放療而不增加毒性的潛力。課題組假設,在組織α/β≤1.5的條件下,對於中危前列腺癌患者而言,大分割放療方案相較於標準放療方案,在疾病控制率方面會表現出非劣效性,入採用高適形圖像引導外放技術,治療毒性反應不會增加。

研究設計

中危前列腺癌隨機化非劣效性試驗在27個中心進行(14個在加拿大,12個在澳大利亞,一個在法國)。

入組條件:

病理診斷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T1-T2,Gleason 評分≤6,PSA10.1-20ng/mL;T2b-2c,Gleason 評分≤6,PSA≤20ng/mL;或者T1-2,Gleason 評分=7,PSA≤20ng/mL),無淋巴結或骨轉移;

排除條件:

入組前診斷前列腺癌大於6個月;有除活檢及經會陰切除以外的其他前列腺癌治療史;前列腺癌內分泌治療大於12周;入組前5年內診斷為除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以外的任何其他惡性疾病者;放療計畫沒有達到大分割試驗組的劑量限制;以前進行過盆腔放療或患過腸道炎性疾病。

隨機化分配:

安大略臨床腫瘤組協調中心實施中心控制的隨機化分配。以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是/否)作為分層因素進行隨機化分層;用治療前PSA水準,Gleason評分,T分期及治療中心為參數,以Partin’s風險列線圖計算精囊累及風險(15%)。

放射治療:

患者隨機分配入大分割組:60Gy/20F/3Gy,5天/周,4+周;對照組:78Gy/39F/2Gy,5天/周,7+或8周;禁止雄激素阻斷治療。如果精囊累及範圍15%, CTV包括精囊遠端10mm。CTV向後擴10mm,其他方向擴7mm,形成PTV(計畫靶區),CTV計畫接受至少100%的處方劑量,PTV劑量至少95%。對膀胱及腸道進行防護。鼓勵適形調強放療。採用影像引導直線加速器放療。

隨訪:

根據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患者隨訪。

結局:

主要結局為臨床生化失敗,定義為以下任何一種:PSA失敗,激素干預,臨床進展的證據(局部或遠處),前列腺癌導致的死亡。在制定該試驗方案的2004年,PSA失敗引用的是ASTRO定義。次要結局是BCF,採用Phoenix定義。對前列腺癌特異性死亡率,泌尿生殖道(GU)及胃腸道(GI)毒性進行評估。

如實驗組有大量≥3度的膀胱或直腸毒性反應,或因BCF危險比(實驗組vs對照組)超過1.0,則建議早期終止試驗。2016年一月,籌畫指導委員會要求將PSA失敗由ASTRO定義專為Phoenix定義。

統計分析:

據5年BCF發生率計算HR(實驗組VS對照組),用於決定樣本量。據既往資料,估算對照組5年BCF為30%。推算患者應累積隨訪大於4年,最後入組患者應隨訪至少5年。對於非劣效性設計,估算需要樣本量1144例(每組572例),370例BCF事件,單側a值5%,統計效力85%,可接受的最大HR值1.32(對應於7.5%的非劣效性邊際)。允許5%的失訪、非前列腺癌死亡及依從性不良事件,完成試驗至少需招募1204位患者。

將新輔助內分泌治療作為單獨的預測因素,以精囊累及風險及不同的治療中心做為分層因數,以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計算HR值,進行非劣效性評估。

本試驗資料採用Kaplan-Meier、Mantel-Haenszel檢驗,並行意向性分析,以SAS9.4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2006.05.26-2011.11.09,共1206位患者入組,隨機分配入大分割組(實驗組608例),常規放療組(對照組598例)。12位未接受放療(實驗組5位,對照組7位)。實驗組中1位患者接受了常規放療,1位患者未進行最後4次放療。總體上,76位患者提前終止治療(實驗組41位,6.7%;對照組35位,5.9%;。全體中位隨訪時間6.0年(四分位範圍,4.9-7.3年),最長隨訪時間達10年。基線特徵見表一。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中位年齡71歲),82%患者PSA≥5ng/ml,63%的患者Gleason評分為3+4,T1c-T2a的患者占79%。

BCF發生率,實驗組為109/608,對照組為117/598。BCF時間類型見表2;絕大多是PSA失敗。全體5年無BCF生存率85%(95%CI,82%-88%)(圖2)。根據分層因素調整後HR 0.96(90%CI,0.77-1.20)(實驗組vs對照組)。不論BCF採用何種定義,大分割方案相較於標準放療方案表現出非劣效性(見附錄)。

研究人群中有154例死亡(實驗組76例,對照組78例)。總體上,前列腺癌所導致的死亡,實驗組10例,對照組12例(HR,0.76;95%CI,0.32-1.82;圖3)。

所有患者的毒性反應資料可用。兩組GU毒性反應相似。在急性反應期,兩組僅有4%的患者有≥3度的GU毒性反應;在後期,實驗組有3.0%的患者有≥3度的毒性反應,而對照組為2.1%。

兩組中≥3度的GI毒性反應比例均較低。兩組間≥3度的遲發性毒性反應無顯著不同。對照組遲發性反應的發生率似乎有更高的趨勢(p=0.10)。實驗組≥2度的急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3);在對照組,≥2度遲發性毒性反應顯著增多(P=0.006)。

討論

對中度危險前列腺癌,本試驗所採用的中度大分割放療結果,有力的支持了研究者最初的最初的假設:非劣於對照組的放療效果。本試驗中將BCF上限值定位1.32是恰當的,試驗中資料成熟,中位元隨訪6年。本試驗結果與另兩個驗證大分割的試驗結果一致。

避免放療毒副作用的發生,尤其是GU、GI系統的毒副作用,對於大分割方案成為治療標準十分關鍵。試驗中兩組間GU、GI系統≥3度遲發性反應並無差異。在大分割組,≤2度的GI系統遲發反應顯著少於對照組。在大分割組,遲發性毒副反應減少程度與線性二次方程模型所預測的α/β值3-5的正常組織的等效生物劑量一致。

之所以會將BCF的HR最大可接受值定為1.32,是因為PSA失敗的患者通常會接受內分泌治療,這種治療會在較長時間內延緩疾病進展。長期的自然病史與內分泌治療所導致的長期疾病控制,意味著以PSA失敗為表徵的7.5%的非劣效性邊際在癌症結局方面的差異,在臨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本實驗的一個優點是特變注意試驗的品質保證。包括試驗啟動前的中心認證及即時的RT即時鑒定,有利於降低兩個處理組的毒性反應。

根據最近的相關試驗報導及本實驗結果,作者認為,目前同類試驗中,患者至少應該隨訪10年。

本研究結果不能擴展至高位前列腺癌患者,HYPRO試驗顯示,對於大多數為高危前列腺癌的人群來說,大分割放療方案並未顯示出優勢。當然,本試驗的結果也不支持在前列腺癌患者施行更大的分割方案,NCT01794403、NCT01584258試驗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結 論

該試驗的研究結果支持適度的大分割放療可應用于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