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千祥林甘:一石一屋傳文化 一草一房述鄉情

千祥鎮林甘村位於東陽市南部, 離市區近40公里, 與永康市上蔣村接壤, 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山間村莊。 林甘, 古稱“嶺幹”, 由馬姓始入建村已六百餘年,

如今人口約1500人。 舊時, 因村大人眾, 有“上林甘, 下金村”之稱, 恢復高考後, 因眾多學子成績斐然, 又被稱為“狀元村”。

走進林甘村, 記者的目光被一條寬敞而整潔的道路所吸引, 道路旁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 大大小小的民宅分佈在道路兩旁。

林甘村地處山區, 一條小溪穿村而過, 人口大多聚集在山間峽谷地帶。 舊時村民出村及上山務農, 有五條山嶺, 西越嶺至永康縉雲, 南有古鹽道經磐安, 遠涉仙居天臺等。 祖先建村時, 看重落地風水, 因此林甘村以千祥最高峰龍井山脈為倚靠, 前山為畫屏, 右前方有筆架峰一座。

“林甘村最大的特色, 當屬層層疊疊的古建築, 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村幹部馬新華介紹道,

雖然地處偏僻, 但舊時林甘村以崇文重教著稱。 村內尚存的二對旗杆石, 記載著林甘在科舉時代的成就。

據介紹, 在清末時期, 林甘村曾連中十八位秀才, “父子秀才”“兄弟秀才”成為遠近聞名的美談。 此外, 村內設有私塾, 教導學生苦讀以求功名。 古時, 為了救濟學子,

村裡還專門設有“賢田”;為了鼓勵女子上學, 還以一擔糧食作為獎勵……這一“習俗”保留至今, 每年, 村裡都設有獎學金鼓勵高考生。

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下, 林甘村的學子可謂群星燦爛, 有遠渡重洋赴美的博士, 也有學有所成的名校教授, 還有享譽盛名的著名畫家……

“現在大多數老房子都已經沒有人居住了, 更缺少人打理維護, 如何保護古建築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 ”在馬新華的帶領下, 記者走上了鄉間小道, 很難想像, 在雜草叢生的山坡上, 坐落著多座古建築。 明清以來建造的古建築種類繁多, 有卵石砌牆、土坯三層樓、民國西洋樓, 還有乾隆年間的徽派建築, 青磚灰瓦十分醒目。

其中最為典型的, 是由上中下三幢組合而成的“三幢頭”。 “石板門堂石頭牆, 磨磚奏地石頭窗”, 是當年中幢景致的生動寫照, 三幢頭沿山澗縱軸排序, 下幢號“鐘英堂”, 中幢號“行素堂”, 上幢號“蠶穀山莊”。 當年劉墉在金華任職, 與其太公交情甚厚, 來訪時見此建築感到十分驚喜, 欣然提筆寫下“行素堂”。

“近年來, 多位在外發展事業的遊子, 回到村裡, 見到曾經居住過的老房子沒了以前的模樣, 也是感慨萬千。 ”村民施偉康說, 2010年, 曾被媒體稱為“最大齡的大學生”施晨光, 大學畢業回到林甘村故居, 發現老房子破敗不堪, 於是就個人出資幾十萬元, 用於老房子的維修保護。 “對於村裡的古建築, 我們會盡力維護, 能保則保。 ”施偉康說。 除此之外, 企業家施文君也曾多次回到林甘村, 支援古建築的維修保護工作。

林甘村的地形複雜,山多地少,世世代代的村民靠著“愚公”精神,幾百年如一日,開荒墾地,壘起浩大的萬道石坎,才成就了如今的山間村落。據瞭解,為了避免村莊遭受乾旱,在1970年,林甘村集全村之力,花費十年之久,建成了帕坑水庫、電站,創造了當年興修水利的奇跡。

古往今來,林甘村雖處僻壤,卻聲名遠播,林甘人以農耕文化為本,傳遞著勤學苦讀、踏實肯幹的“林甘精神”。

林甘村的地形複雜,山多地少,世世代代的村民靠著“愚公”精神,幾百年如一日,開荒墾地,壘起浩大的萬道石坎,才成就了如今的山間村落。據瞭解,為了避免村莊遭受乾旱,在1970年,林甘村集全村之力,花費十年之久,建成了帕坑水庫、電站,創造了當年興修水利的奇跡。

古往今來,林甘村雖處僻壤,卻聲名遠播,林甘人以農耕文化為本,傳遞著勤學苦讀、踏實肯幹的“林甘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