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瀏陽這個小村已走出13個博士 今年又有人考上清華

喜慶的鞭炮響成一片, 燦爛的笑容綻放眼前……記者近日走進瀏陽市淳口鎮楊柳村, 立即被這種喜悅氛圍感染。 今年, 該村有11個學生上線一、二本高校, 其中一張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正被大家傳閱著。

這個只有3012人的小村莊是瀏陽有名的“博士村”, 已走出13個博士生、32個碩士生、294個本科生。 小小山村卻飛出了這麼多“金鳳凰”, 背後有什麼成功秘訣?記者走訪多位元准大學生發現, “不比家境比家風”, 良好的家風傳承, 是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的良好基礎。

成長故事1

大家族和睦相處, 留守孩子實現清華夢

在拿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之前,

楊柳村的肖喆俏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中考考進瀏陽一中, 高中時演講、寫作等樣樣精通, 是當地不少孩子的“偶像”。 “我堅信, 我雖然不富有, 但我可以很優秀。 ”這句話是她自創的座右銘。 望著眼前這個堅定、自信而且充滿陽光的小姑娘, 很難想像她是一名留守孩子。

“留守並不是悲傷的代名詞。 ”肖喆俏告訴記者, 自她6歲起, 父母就外出工作, 家中只有祖孫三人, 但家中從不冷清。 祖父慈祥隨和, 祖母宅心仁厚, 經常在家招待親朋鄰里。 大家和諧相處, 親如一家人。 “記憶中最美好的夜晚就在鄉村。 一頓飯, 大人們邊吃邊聊, 從暮色四罩聊到星光點點;小孩子們成群結伴, 春騎車、夏摸魚、秋散步、冬烤火……所以我從來不感到孤獨,

也學會了分享。 ”

高考前夕, 肖喆俏的模擬考試成績並不理想, 但她及時化解了壓力, 以一顆平常心完成考試, 最終考出了676分的好成績。 “及時調整心態很重要, 而這種能力來自性格與思維的長期塑造, 與成長歷程息息相關。 ”

肖喆俏說, 她的父親三兄弟不分家, 17個“老少中青”組成一個大家庭, 既有哥哥姐姐帶她吃喝玩樂, 也要學會照顧弟弟妹妹。 親人間的差異, 教會了她寬容和理解。 父母雖然不在身邊, 也總是通過電話鼓勵她, 讓她更加自律自主, 全力以赴實現自己的目標。

“家庭是一種幸福的存在。 偶爾爭吵, 但更多的是歡聲笑語、默默濃情。 ”肖喆俏微笑著說。 于她, 家風是一種神奇的能量, 無聲無色, 卻能帶給她從容的心態、包容的胸懷和進取的人生觀。

成長故事2

父母親言傳身教, 貧困雙胞胎考上一本

記者見到朱江恬的時候, 她正在申請特困家庭助學金。 今年, 她和雙胞胎妹妹都考上了一本, 她去長沙理工大學, 妹妹去南華大學。

朱江恬告訴記者, 爺爺和大伯父去年患病去世, 花費了家中一大筆積蓄, 父母也沒有穩定工作, 家庭負擔很重。 然而, 父母克勤克儉、以身作則, 支持她們圓夢大學的決心也從未改變。

“爸媽總說, 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兩姐妹讀大學。 為此, 他們省吃儉用操勞一生, 也無怨無悔。 ”朱江恬說, 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 卻很懂得通過講身邊的故事, 讓她們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好姑娘, 要自強”的家訓讓她們獲益良多。

“爸爸對我們要求嚴格, 也會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 學習壓力大時, 他會講笑話逗我們笑;考試不理想時, 他會努力開導我們。 我們也可以跟媽媽像閨蜜一樣談天說地, 我的朋友都很喜歡她呢。 ”朱江恬感恩中帶著驕傲。

于她, 未來也許面臨困難, 但追夢的心卻堅定而勇敢。 這種底氣, 無關家境, 源自良好家風帶來的幸福感、言傳身教促成的獲得感。

“不比家境比家風, 好家風是我們楊柳村一張引以為傲的名片、一筆代代相傳的財富、一盞照亮夢想的明燈。 ”楊柳村黨支部書記肖敏生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