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華為,從血汗工廠到人均63萬,再到前進迷航

1987年, 任正非被南油集團除名後, 籌資兩萬在深圳創立了華為, 當時做一家香港公司的交換機銷售代理, 兩年後開始研發自己的用戶交換機。

那時的任正非, 親自扛著樣品機下縣推廣。 當時推銷的正是華為公司的第一件自主產品:CC&08萬門程式控制交換機。

正是這樣的自主產品, 才打破了外資壟斷。

當時通訊器材產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 往往是去年的新產品到了今年就落後了, 國外廠商通常是拿幾年前的產品型號給我們報價, 而價格卻是和最新的產品價格持平, 而同型號產品在國外價格還不足國內報價三分之一。

說起這個不得不提起中國通訊的特殊產物“小靈通”, 當時小靈通的存在原因就是因為“窮”, 1996年移動和電信分家, 當時的中國移動, 沒有足夠的錢建立完整的GSM網路來覆蓋農村、山區, 中國老百姓手裡的錢, 用不起昂貴的GSM技術。 電信那會沒有無線牌照。

在當時, 華為在無線領域還沒有足夠實力, 電信和聯通就採用了從日本引進的基於固網的無線技術PHS, 國內起名小靈通, 主要由中興和UT斯達康進行引入。 但小靈通局限性很大, 沒辦法向3G過渡, 在2009年工信部發文把小靈通的頻段劃給移動做TD-SCDMA後, 小靈通2011年正式退網。

小靈通發展起來是2002年, 2002年的我們還買不起足夠的GSM基站?是GSM很先進嗎?不是的, 2001年日本已經開始從GSM更新到WCDMA了, 那時候的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等, 就是要把一個別人沒人要的技術, 賣給我們一個天價!

自1994年的國內第一個GSM商用網試開通, 到2009年正式發3G牌照, 沒有華為的日子裡, 我們被人當傻子宰了十多年。 而2014年, 華為已與全球運營商簽訂了320多個LTE商用合同,

開通了150多張LTE商用網路, 位元列業界第一。 全球244個已啟用的LTE網路中, 華為獨佔一半, 很難想像在08年時華為的無線還是虧損狀態, 而今華為用實力證明, 我們自己的產品, 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

很多人說華為能成長到今天, 是打著私企牌子的國企。

沒有國家會對自己國內的世界五百強公司不重視,

但前提是:華為做到了這個規模, 才會有國家的重視, 而不是說依靠國家的重視華為才做到如今的規模。

任正非說:人感知自己的渺小, 行為才開始偉大。 在創立華為時, 我已過了不惑之年。 不惑是什麼意思, 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 環境變動緩慢, 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個尺度。 而我進入不惑之年時, 人類已進入電腦時代, 世界開始瘋起來了, 等不得我的不惑了。 我突然發覺自己本來是優秀的中國青年, 所謂的專家, 竟然越來越無知。 不是不惑, 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學習, 時代已經沒時間與機會, 讓我不惑了, 前程充滿了不確定性。

我知識的底蘊不夠, 也並不夠聰明, 但我容得了優秀的員工與我一起工作,

與他們在一起, 我也被薰陶得優秀了。 他們出類拔萃, 夾著我前進, 我又沒有什麼退路, 不得不被“綁”著, “架”著往前走, 不小心就讓他們抬到了山頂。 我深刻地體會到, 組織的力量、眾人的力量, 才是力大無窮的。

作為一個創始人, 任正非所占股份只有1%。 其餘的99%全歸屬於工會委員會, 作為華為這艘大船的掌舵者, 任正非深深的明白“眾人的力量”。

從電信血汗工廠到人均63萬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國內誕生了將近五百家通訊製造類企業,這場競賽華為活到了最後,華為為什麼可以活到最後呢?

很多通訊人談起華為會鄙視,因為都說華為是“三個人拿著四個人的工資幹五個人的活”,靠壓榨員工來獲取利益,而強迫簽訂的加班不拿加班費的“奮鬥者協議”也是華為狼性文化的代表。

華為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競爭優勢的是十分低廉的研發費用——低成本的智力型人力資源。華為客戶戰略中第一條就是:“不賣最貴,只賣最好;不僅低價,更為優質。”

2004年的調研資料顯示華為研發人員的人均費用為每年15萬,而歐洲企業研發人員的人均費用為每年70萬~90萬,差不多是華為的6倍。同開銷費用下華為的研發投入產出比達到西方公司的十倍!

華為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大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是1300~1400小時(假日多),兩者的人均工作投入時間比為2∶1。這也更加讓早年的華為坐實了“血汗工廠”的名號。

但是,付出和回報在這家企業是成正比的。“不讓雷鋒穿破襪子,不讓焦裕祿累出肝病。”在華為的高速運轉過程中,一直走“高薪”路線。按任正非的說法,華為就是“高效率、高工資、高壓力”的“三高”企業,“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

今天,知道“華為”這個名字的人很多,但細問起來,相信電信產業之外的人,九成以上完全不清楚這家高科技企業的具體經營專案,華為被許許多多不瞭解它的人記住並傳播的原因很簡單,是“一家高薪企業”。

2016年年報中,華為實現銷售收入5215.74億元,同比增長32%;淨利潤370.52億元,同比增長0.38%。雖然0.38%的淨利潤增長率創下近年來華為業績增幅的新低(往年可都是30%以上),但雇員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還是增長了17.4%、總計941.79億元,同時根據2016年8月華為發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資料,華為全球員工數量達到了17萬人,再加上130.76億元的時間單位計畫,由此計算,華為員工平均薪酬約為63.1萬元人民幣。

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華為之所以能夠在25年裡超越歐洲百年對手,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對奮鬥者精神的崇尚。

而對現況,任正非毫不掩飾其迷茫,“華為現在的水準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演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對未來,任正非預判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智慧社會,深度和廣度還想像不到。在任正非看來,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於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

要打破這一困境,走出迷茫,任正非覺得唯有:堅持科技創新,追求重大創新。

雖然嘴上說迷茫,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比營收資料,BAT加起來才是華為的2/3。

同時任正非丟出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2020年銷售收入要超過1500億美元,即一萬億人民幣,同時研發經費要提高到100-200億美元每年,作為對比,蘋果2015年的研發經費是85億美元。

獨孤求敗,巔峰之後,何去何從

這些年華為漸入巔峰,被稱為中國奇跡,被群起追捧,但產業技術瞬息萬變,任何人也無法保證十年後華為依然處在高科技第一陣營,自電腦、互聯網發展以來,各行業如百家爭鳴,潮流湧動,多少名富一時的企業消失無蹤,且對於企業而言,體量越大,越危險,這是再大的研發投入,再大的業務鏈和規模都無法抵禦的,任正非所說的迷茫,並非謙虛而是憂患,在互聯網浪潮前,不僅華為,小米、聯想同樣也迷茫,正因為到了一定的高度,才會有迷茫。

而公開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這樣的場合談迷茫,恐怕也是對最近熱捧的回應,眾所周知的是現在華為的火熱程度,被冠以民族企業、良心等詞彙,同樣網路上也一片以華為做對比批判他人的,向聯想開炮、向小米開炮、向oppo開炮,人們樂此不疲,無差別攻擊所有友商,噴蘋果賣國,噴oppo廠妹,噴小米腦殘,噴魅族屌絲,噴三星棒子。最後再總結一句,用華為的就是愛國,精英,老闆,商務人士!

然而在任正非看來,這無疑是捧殺,不管小米也好,BAT也好,都是國內各領域的優秀企業,以華為作為武器進行攻擊,明顯不符合華為的價值觀,這種言論,對於雙方而言無非是高級黑、低級黑的區別。既攻擊了其他企業,也損害了華為的形象。

做企業,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雖然這兩年華為的日子好的一塌糊塗,公司收錢收到手軟,員工拿錢拿到疲憊,但危機意識,是華為走到今天的傳家寶,伴隨著華為財報利潤增長的放緩,是科技公司紛紛自行進軍設備,google的無人機、氣球網路覆蓋計畫, Facebook主導的TIP專案,亞馬遜之流,不僅自己做伺服器自己做路由器,還自己做交換機,不只是出於成本考量,更因為傳統設備商的產品已無法滿足雲計算的最新需求,這是華為、思科同樣面臨的問題。

華為的快速發展、高利潤並非依靠商業模式上的重大創新來完成的,而是因為通訊行業從高成本的歐美轉移到亞洲,華為承接了這一歷史任務,在本質上戰略模式並沒有超越此前風光的思科、朗訊之流,隨著國內智力成本的上漲,華為增長逐漸乏力,此時任正非提及迷茫,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吧。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危機意識是任正非與眾不同的獨特智慧,這種意識護衛著華為走到了今天的高度,抵達了前方沒有對手的無人之境,雖然未來的路,沒人能斷言華為依然站在科技一線,但任正非這位74歲的老人,還在為中國科技崛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華為,也將成為“中華有為”的代表。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國內誕生了將近五百家通訊製造類企業,這場競賽華為活到了最後,華為為什麼可以活到最後呢?

很多通訊人談起華為會鄙視,因為都說華為是“三個人拿著四個人的工資幹五個人的活”,靠壓榨員工來獲取利益,而強迫簽訂的加班不拿加班費的“奮鬥者協議”也是華為狼性文化的代表。

華為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競爭優勢的是十分低廉的研發費用——低成本的智力型人力資源。華為客戶戰略中第一條就是:“不賣最貴,只賣最好;不僅低價,更為優質。”

2004年的調研資料顯示華為研發人員的人均費用為每年15萬,而歐洲企業研發人員的人均費用為每年70萬~90萬,差不多是華為的6倍。同開銷費用下華為的研發投入產出比達到西方公司的十倍!

華為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大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是1300~1400小時(假日多),兩者的人均工作投入時間比為2∶1。這也更加讓早年的華為坐實了“血汗工廠”的名號。

但是,付出和回報在這家企業是成正比的。“不讓雷鋒穿破襪子,不讓焦裕祿累出肝病。”在華為的高速運轉過程中,一直走“高薪”路線。按任正非的說法,華為就是“高效率、高工資、高壓力”的“三高”企業,“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

今天,知道“華為”這個名字的人很多,但細問起來,相信電信產業之外的人,九成以上完全不清楚這家高科技企業的具體經營專案,華為被許許多多不瞭解它的人記住並傳播的原因很簡單,是“一家高薪企業”。

2016年年報中,華為實現銷售收入5215.74億元,同比增長32%;淨利潤370.52億元,同比增長0.38%。雖然0.38%的淨利潤增長率創下近年來華為業績增幅的新低(往年可都是30%以上),但雇員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還是增長了17.4%、總計941.79億元,同時根據2016年8月華為發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資料,華為全球員工數量達到了17萬人,再加上130.76億元的時間單位計畫,由此計算,華為員工平均薪酬約為63.1萬元人民幣。

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華為之所以能夠在25年裡超越歐洲百年對手,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對奮鬥者精神的崇尚。

而對現況,任正非毫不掩飾其迷茫,“華為現在的水準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演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對未來,任正非預判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智慧社會,深度和廣度還想像不到。在任正非看來,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於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

要打破這一困境,走出迷茫,任正非覺得唯有:堅持科技創新,追求重大創新。

雖然嘴上說迷茫,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比營收資料,BAT加起來才是華為的2/3。

同時任正非丟出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2020年銷售收入要超過1500億美元,即一萬億人民幣,同時研發經費要提高到100-200億美元每年,作為對比,蘋果2015年的研發經費是85億美元。

獨孤求敗,巔峰之後,何去何從

這些年華為漸入巔峰,被稱為中國奇跡,被群起追捧,但產業技術瞬息萬變,任何人也無法保證十年後華為依然處在高科技第一陣營,自電腦、互聯網發展以來,各行業如百家爭鳴,潮流湧動,多少名富一時的企業消失無蹤,且對於企業而言,體量越大,越危險,這是再大的研發投入,再大的業務鏈和規模都無法抵禦的,任正非所說的迷茫,並非謙虛而是憂患,在互聯網浪潮前,不僅華為,小米、聯想同樣也迷茫,正因為到了一定的高度,才會有迷茫。

而公開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這樣的場合談迷茫,恐怕也是對最近熱捧的回應,眾所周知的是現在華為的火熱程度,被冠以民族企業、良心等詞彙,同樣網路上也一片以華為做對比批判他人的,向聯想開炮、向小米開炮、向oppo開炮,人們樂此不疲,無差別攻擊所有友商,噴蘋果賣國,噴oppo廠妹,噴小米腦殘,噴魅族屌絲,噴三星棒子。最後再總結一句,用華為的就是愛國,精英,老闆,商務人士!

然而在任正非看來,這無疑是捧殺,不管小米也好,BAT也好,都是國內各領域的優秀企業,以華為作為武器進行攻擊,明顯不符合華為的價值觀,這種言論,對於雙方而言無非是高級黑、低級黑的區別。既攻擊了其他企業,也損害了華為的形象。

做企業,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雖然這兩年華為的日子好的一塌糊塗,公司收錢收到手軟,員工拿錢拿到疲憊,但危機意識,是華為走到今天的傳家寶,伴隨著華為財報利潤增長的放緩,是科技公司紛紛自行進軍設備,google的無人機、氣球網路覆蓋計畫, Facebook主導的TIP專案,亞馬遜之流,不僅自己做伺服器自己做路由器,還自己做交換機,不只是出於成本考量,更因為傳統設備商的產品已無法滿足雲計算的最新需求,這是華為、思科同樣面臨的問題。

華為的快速發展、高利潤並非依靠商業模式上的重大創新來完成的,而是因為通訊行業從高成本的歐美轉移到亞洲,華為承接了這一歷史任務,在本質上戰略模式並沒有超越此前風光的思科、朗訊之流,隨著國內智力成本的上漲,華為增長逐漸乏力,此時任正非提及迷茫,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吧。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危機意識是任正非與眾不同的獨特智慧,這種意識護衛著華為走到了今天的高度,抵達了前方沒有對手的無人之境,雖然未來的路,沒人能斷言華為依然站在科技一線,但任正非這位74歲的老人,還在為中國科技崛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華為,也將成為“中華有為”的代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