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寫給焦慮中的父母: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和很多媽媽一樣, 當我初為人母的時候, 我熱衷於看各種育兒的書, 聽育兒專家的講座。

但是, 曾經有一段時間, 我卻特別抵觸這樣的學習, 我也說不清楚原因, 直到現在, 當我可以重新坦然的進行學習的時候, 我才恍然大悟, 曾經的我, 原來是敗給了自己的內疚感和無力感。

對孩子的內疚, 對自己無力改變的無奈。

我也經常聽到朋友說, 唉, 那些道理, 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難哦! 語氣中同樣透努著無奈。

所以, 如果你也和曾經的我一樣, 我想對你說兩句話:

第一句話:請放下你的內疚, 人生沒有那麼容易被毀掉。

我曾經照著書謹慎的養孩子, 如果沒有做到, 就會內疚, 覺得對不起孩子。

現在有些文章, 會寫“這幾點養孩子的建議你一定要看, 不看就會遺憾終生”, “做了這件事, 就會毀了孩子一生”等等。

在這個誰都可以進行價值輸出的自媒體時代, 我們很容易就被很多言論左右,

所以, 也比較容易焦慮和恐慌。

我們的內疚伴隨著整個養育的過程:

沒有堅持母乳, 我們很內疚。

在職媽媽沒有充足的時間陪孩子, 我們很內疚。

全職媽媽沒有養出一個理想的孩子, 我們很內疚。 等等等

其實想想, 我們的人生就真的會因為父母做錯了幾件事就被毀掉了嗎?

我想了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

我的父母脾氣火爆, 從小到大, 被吼被打也是家常便飯, 父母之間也並不是相敬如賓、相親相愛、舉案齊眉, 反而是大吵小吵不斷, 鬧到要離婚的程度也是有的, 而且不止一次。 按照理論來說, 我估計要發展出反社會型人格了, 最起碼也要缺乏安全感。

可事實是, 雖然我的性格不完美, 但總體還算身心健康,

我既沒有懦弱也沒有叛逆, 為人友善, 做事認真有主見(表示誇自己很不好意思, 但這是事實)。

我愛我的父母, 雖然他們會罵我, 打我, 但他們也會跟我講道理, 他們會把最好的東西給我, 我知道這所有的一切都出於愛, 這份愛就足以讓我努力的活著, 開心的活著。

雖然我的父母並不是完美的夫妻, 沒有那麼濃烈的愛, 但他們之間互相關心, 互相依賴, 吵不走打不散。 所以我對人世間所有的愛從不懷疑。

而且我的安全感, 超級無敵好的很, 我很少對什麼事情有莫名的恐慌, 也不會居安思危, 所以反而有時候顯得迷迷糊糊, 像個傻大姐一樣。

所以人生, 哪有那麼容易被毀掉。

人究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是個複雜而玄妙的事情, 基因決定了先天的氣質, 家庭環境、教養方式、社會環境以及一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境遇、人事, 造就一個人的性格, 這些因素錯綜複雜的糾纏在一起, 相互作用, 互相因果, 成就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人生, 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錘子就能定下來的買賣。

但這並不是說,

我們要任由自己隨心所欲, 錯了還接著錯下去, 而是不要誇大犯錯的後果, 對一些無能為力的過往, 停止毫無意義的內疚。

因為內疚其實是一種對人的能量有很大損耗的負向因素。

適當的內疚可以督促我們去進步, 但是氾濫的內疚只會讓你不堪重負。

就像當時我一樣, 直接放棄。 我潛意識裡的聲音是, 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 也許我能過得快樂一些。

然而實際上, 我裝作不知道, 除了心理壓力小了以外, 實際情況並沒有越變越好, 我依然面臨著重複的挑戰和隨著孩子成長帶來的新的挑戰。

慢慢的, 我明白了什麼叫, 只有放下來, 才能再拿得起。

只有放下了對“對錯”的執念, 當不再害怕犯錯, 不再被自己的“內疚”所累, 才拿得起繼續挑戰自己的勇氣。

第二句話:請放下對自己無力的譴責,養孩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

前面提到了內疚,在內疚的同時,更要命的是什麼?

是我們明明知道錯了,卻死活也改不了,孩子一哭一鬧,我們的腦袋翁的一聲就炸了,火一下子就竄上來了,對孩子河東獅吼一番,孩子哭大人叫,好不容易風暴過後,又是無盡的懊悔。

也就是說道理我們都懂,就是做不到。

所以,我們要面臨的是什麼?我們要挑戰的又是什麼?

舉個例子說:

我們的爺爺打罵和鎮壓我們的父親,因為那個時代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們的父親也學會了習慣性的鎮壓,無視我們的情緒,那個時代信奉,嬌兒無孝子。

我們也就容易直接鎮壓我們的孩子,因為,這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教養方式,但是這個時代崇尚愛和自由,我們學習,我們想改變,我們其實是最掙扎的一代。

在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請還給內向的人一個公平》,有不少朋友留言,他們都曾經為孩子的內向而焦慮過,為什麼呢?

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的類型而已,性格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為什麼我們會為了內向性格而感到羞愧呢?

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性格和天生氣質就沒有被父母接納過,所以我們一邊忍受著自己的性格,一邊忍受著對自我的嫌棄,而這種自我的嫌棄是對內向性格的負面強化,試問一個不自愛的孩子如何自信的自我表達?

所以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是這個樣子的時候,我們不接納,我們認為這是不好的,我們又將對自我的嫌棄和焦慮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這就是代代習得的教養。

所以啊,我們要挑戰和對抗的,是過去幾十年已經形成的習慣、思維以及情緒模式,根深蒂固,頑固不化。我們的理性腦在控制情緒腦上,力量微小而孱弱。

所以,改變怎麼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呢?

改變是一點點的,請相信你努力一點點,改變就會發生一點點。

最近,我都在看兒童心理方面的書,進修兒童心理學的在職研究生,報名了正面管教的家長工作坊和家長講師認證班。

我不再懷著批判的眼光去對比自己的教養方式,我不再苛責自己,我只會吸取書裡的對我有説明的部分。

我不再擔心別人說,你看了那麼多的書,怎麼還沒有教好孩子,我無需向任何人解釋和證明,我是個合格的好媽媽。

我感覺到自己的腳步從未如此輕盈,我真實的感覺到,外在的知識逐漸內化成了內心的力量。

當然,我們即使看再多的書,永遠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我們的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他們以後在別人的眼裡,甚至只是平凡的孩子,哪又怎樣?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變的更好,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有獲得幸福的能力,這不就足夠了嗎?

我們心態是積極放鬆的,知識是幫助我們工具。

如果我們是焦慮的,知識就是捆綁我們的枷鎖。

我們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有安全感和篤定,而不是更加焦慮和迷茫。

無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父母,無論我們的教養方式如何,只要我們是想幫助孩子成長的,我們渴望自我的成長,我們有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願望,沒有什麼比這更棒的了。

所以我說,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才拿得起繼續挑戰自己的勇氣。

第二句話:請放下對自己無力的譴責,養孩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

前面提到了內疚,在內疚的同時,更要命的是什麼?

是我們明明知道錯了,卻死活也改不了,孩子一哭一鬧,我們的腦袋翁的一聲就炸了,火一下子就竄上來了,對孩子河東獅吼一番,孩子哭大人叫,好不容易風暴過後,又是無盡的懊悔。

也就是說道理我們都懂,就是做不到。

所以,我們要面臨的是什麼?我們要挑戰的又是什麼?

舉個例子說:

我們的爺爺打罵和鎮壓我們的父親,因為那個時代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們的父親也學會了習慣性的鎮壓,無視我們的情緒,那個時代信奉,嬌兒無孝子。

我們也就容易直接鎮壓我們的孩子,因為,這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教養方式,但是這個時代崇尚愛和自由,我們學習,我們想改變,我們其實是最掙扎的一代。

在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請還給內向的人一個公平》,有不少朋友留言,他們都曾經為孩子的內向而焦慮過,為什麼呢?

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的類型而已,性格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為什麼我們會為了內向性格而感到羞愧呢?

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性格和天生氣質就沒有被父母接納過,所以我們一邊忍受著自己的性格,一邊忍受著對自我的嫌棄,而這種自我的嫌棄是對內向性格的負面強化,試問一個不自愛的孩子如何自信的自我表達?

所以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是這個樣子的時候,我們不接納,我們認為這是不好的,我們又將對自我的嫌棄和焦慮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這就是代代習得的教養。

所以啊,我們要挑戰和對抗的,是過去幾十年已經形成的習慣、思維以及情緒模式,根深蒂固,頑固不化。我們的理性腦在控制情緒腦上,力量微小而孱弱。

所以,改變怎麼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呢?

改變是一點點的,請相信你努力一點點,改變就會發生一點點。

最近,我都在看兒童心理方面的書,進修兒童心理學的在職研究生,報名了正面管教的家長工作坊和家長講師認證班。

我不再懷著批判的眼光去對比自己的教養方式,我不再苛責自己,我只會吸取書裡的對我有説明的部分。

我不再擔心別人說,你看了那麼多的書,怎麼還沒有教好孩子,我無需向任何人解釋和證明,我是個合格的好媽媽。

我感覺到自己的腳步從未如此輕盈,我真實的感覺到,外在的知識逐漸內化成了內心的力量。

當然,我們即使看再多的書,永遠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我們的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他們以後在別人的眼裡,甚至只是平凡的孩子,哪又怎樣?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變的更好,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有獲得幸福的能力,這不就足夠了嗎?

我們心態是積極放鬆的,知識是幫助我們工具。

如果我們是焦慮的,知識就是捆綁我們的枷鎖。

我們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有安全感和篤定,而不是更加焦慮和迷茫。

無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父母,無論我們的教養方式如何,只要我們是想幫助孩子成長的,我們渴望自我的成長,我們有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願望,沒有什麼比這更棒的了。

所以我說,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