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餑花與即墨七夕風俗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美妙的七夕佳節又再次如約而至, 現今的七夕節被精明的商家賦予了很多含義並借機推銷其產品和服務,

但在我的童年記憶中, 過七夕卻只記得一樣東西, 那就是——餑花。

時下的年輕人尤其是城市裡長大的年輕人恐怕沒幾個人會知道有一種特色麵食叫餑花, 似乎現在的農村裡也不多見了, 想來就讓人覺得稍許遺憾。 小時候母親總會在每年的七夕佳節來臨時給我動手製作餑花, 我則饒有興趣的圍著面板和灶台觀看母親製作的全過程。 首先選用上好的麵粉和好面, 在和麵時要加入適量的雞蛋清和糖精。 九十年代的時候人們烹飪都喜歡添加糖精, 覺得其勾兌簡單甜度大。 接下來將和好的麵團搬到面板上開始揉制, 那時的母親年輕力壯揉面時總是反復若干次, 力求面質均勻, 因為只有這樣做出的麵食才勁道可口,

然後母親就從抽屜裡取出收藏的“磕子”沖洗擦淨準備塑形。

磕子是一種木制的模具, 在我們當地十分盛行, 它造型多變風格各異, 是製作各種節氣麵食的神奇工具, 往往輕輕一磕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壽桃、鯉魚、元寶造型就呈現在眼前。 而餑花是一種小型麵食, 用於製作它的磕子更是專物專用, 玲瓏小巧的磕子更能體現木工匠人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手藝, 小簍子、小獅子、小貓咪、小鯉魚、小蝙蝠、小燕子……一個個縮小版的動物造型充滿了鄉土風情和農家趣味。

母親珍藏的這張長條行的磕子上共有四個動物造型, 我最喜歡其中的小簍子, 因為它有一個圓孔等做熟後可以將其用好看的絲線傳過去戴在脖子上出門去和別的小夥伴比較炫耀。 塑形這一步驟時比較簡單, 小小的我那時也可以上前一試, 體驗一下親手DIY的樂趣。 揪一小塊麵團, 蘸一點幹麵粉, 往磕子裡一塞一摁, 再往面板收輕輕一磕, 一個自己的 作品就大功告成了, 充滿了十足的趣味。

不同造型的小餑花一一磕好後,母親就開始抱來柴草開始熱鍋等準備工作。那時農村還未普及燃氣灶用的都是傳統的十印大口鍋,燒的柴柯也都是地裡出產的莊稼秸稈,燃燒條件受天氣風向因素影響很大,也不易精准控制火候,而烘焙餑花恰恰需要長久的文火,這就得從燃料上下工夫了。母親選用是小麥秸稈,它纖細中空,燃燒起來火苗均勻冒煙較少,非常適合烘焙食物。她手持一小束麥秸點燃後將整個鍋底烘熱後就端來餑花將它們疏落有致的擺放在大鍋裡開始了全程烘焙。餑花的製作工藝不算複雜,但難就難在這步烘熟的過程中,火候急了就烘糊了,慢了就“留死了”,十分考驗眼力和經驗,因此母親不肯讓我燒火總是自己動手,掌控這關鍵的一步。期間不時要把餑花翻一翻,使得兩面都受熱均勻。多次的反轉和添燃料後餑花終於做好出鍋了!只見烘熟的餑花表皮微黃,微微膨脹,外硬芯軟,咬一口甜絲絲的滿口面香味,而這個時候村裡的小夥伴往往聚在一起相互評比各自的餑花,然後開始齊齊的開咬品嘗,歡聲笑語間,濃濃的七夕佳節氛圍仿佛一下子充盈了村莊的每一個角落。

其實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村子裡七夕佳節要家家戶戶做餑花,也沒有特意去考證過,但村裡人卻總是年年歲歲堅持這一傳統特色手藝,這應該就是民間文化的力量吧。

七夕的晚上,長輩們往往還會告訴小孩子,天黑後鑽到葡萄架下可以聽見天上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將信將疑的我曾經躡手躡腳的試過,除了皎潔的半圓月亮和浩瀚的銀河外,只有一眨一眨迷人的漫天星斗……

不同造型的小餑花一一磕好後,母親就開始抱來柴草開始熱鍋等準備工作。那時農村還未普及燃氣灶用的都是傳統的十印大口鍋,燒的柴柯也都是地裡出產的莊稼秸稈,燃燒條件受天氣風向因素影響很大,也不易精准控制火候,而烘焙餑花恰恰需要長久的文火,這就得從燃料上下工夫了。母親選用是小麥秸稈,它纖細中空,燃燒起來火苗均勻冒煙較少,非常適合烘焙食物。她手持一小束麥秸點燃後將整個鍋底烘熱後就端來餑花將它們疏落有致的擺放在大鍋裡開始了全程烘焙。餑花的製作工藝不算複雜,但難就難在這步烘熟的過程中,火候急了就烘糊了,慢了就“留死了”,十分考驗眼力和經驗,因此母親不肯讓我燒火總是自己動手,掌控這關鍵的一步。期間不時要把餑花翻一翻,使得兩面都受熱均勻。多次的反轉和添燃料後餑花終於做好出鍋了!只見烘熟的餑花表皮微黃,微微膨脹,外硬芯軟,咬一口甜絲絲的滿口面香味,而這個時候村裡的小夥伴往往聚在一起相互評比各自的餑花,然後開始齊齊的開咬品嘗,歡聲笑語間,濃濃的七夕佳節氛圍仿佛一下子充盈了村莊的每一個角落。

其實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村子裡七夕佳節要家家戶戶做餑花,也沒有特意去考證過,但村裡人卻總是年年歲歲堅持這一傳統特色手藝,這應該就是民間文化的力量吧。

七夕的晚上,長輩們往往還會告訴小孩子,天黑後鑽到葡萄架下可以聽見天上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將信將疑的我曾經躡手躡腳的試過,除了皎潔的半圓月亮和浩瀚的銀河外,只有一眨一眨迷人的漫天星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