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小時候的老字型大小老光景又回來了!京西古道再現曾經的商賈繁華

湛藍的天空下, 青磚灰瓦、朱漆紅門, 鼓手們身軀回轉、打起太平鼓, 人們紛紛舉起相機記錄下精彩時刻......

吳鏑攝

昨天, 模式口文保區改造完成的首個試點街區“南小街”全新亮相,

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一睹風采。 在南小街改造完成基礎上, 本月將再啟動1.8公里長的模式口大街改造修繕, 再現京西古道意境。

2001年, 在石景山模式口村東街入口處, 立起一塊石碑, 正面刻有“京西古道”, 背面刻有模式口簡介。

京西古道模式口, 西接太行, 東連帝京, 南擁永定古河, 北枕翠微青峰, 早在1560年便為京西通往塞外必經之路, 有過山總路之譽。 楊國東攝

模式口位於石景山中部, 是本市公佈的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 曾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駝鈴古道, 商賈繁華, 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在這裡土生土長的王成強對當年的模式口記憶猶新:“劉鐵鋪、張家豆腐、張四爺驢肉......隨便說一個, 都是模式口無人不知的老字型大小。 ”

資料圖:整治前的模式口大街。

然而, 隨著城市化發展, 這裡的文化歷史形態被逐漸淹沒,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低端業態。 “小門臉兒開一排, 下水道口亂七八糟的垃圾倒一堆, 哪兒像是千年古道。 ”王成強說。

2017年3月22日, 石景山區金頂街街道對位於模式口文保區內法海寺西北側約1200平方米私搭亂建進行拆除。 吳鏑攝

恢復歷史風貌, 去年10月, 模式口文保區全面啟動修繕改造, 將南小街、模式口大街中段和法海寺路沿街120間商鋪停業躉租, 並將地區古院落最為集中的南小街作為首個試點改造街區。

田義墓位於模式口大街西側臨街, 是目前全國範圍內唯一保存最完好、規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監墓, 屬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田義墓外景。

南小街位於田義墓及模式口大街南側, 全長170米, 是通往模式口大街和周邊多個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道路。 今年4月底, 施工隊正式入場對這裡啟動改造, 首先是基礎設施, 包括架空線全部入地, 污水、雨水、自來水管道全部更新, 並預留燃氣管道。 再是院落和外立面修繕, 在原有基礎上修舊如故, 充分保留鮮活歷史形態。

模式口文保區改造完成的首個試點街區“南小街”。王祝炫攝

經過四個月緊鑼密鼓的施工,南小街全新亮相。如今,在王成強看來,小時候模式口熱鬧的光景又慢慢回來了。“人變少了,髒亂差的小門臉不見了,古香古色的老院子,太平鼓、麵茶、炸糕等吃食也都回來了。”

模式口文保區改造完成的首個試點街區“南小街”。李瑤攝

南小街作為改造試點,能得到居民認可,一大原因是模式口整體改造方案是由專家引領、老百姓參與,大家共同規劃而成的。石景山區重點工程建設中心負責人范冬元介紹,在修繕改造之初,就組織居民和古建、民俗、環保、水文等專家近百人共同建立“眾規平臺”,分為十組、每組約10個人,徵求各方意見,進行摸底調查。“眾規平臺”形成建築風格、定位、產業發展定位等意見建議上百條,最終經專家論證後形成了模式口地區修繕導則。

在南小街改造基礎上,本月,橫穿東西的模式口大街也將啟動修繕。範冬元說,將發揮西山文物資源優勢,挖掘區域文化遺產整體價值,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把模式口民俗老街打造成石景山歷史文化的“金名片”。

充分保留鮮活歷史形態。

模式口文保區改造完成的首個試點街區“南小街”。王祝炫攝

經過四個月緊鑼密鼓的施工,南小街全新亮相。如今,在王成強看來,小時候模式口熱鬧的光景又慢慢回來了。“人變少了,髒亂差的小門臉不見了,古香古色的老院子,太平鼓、麵茶、炸糕等吃食也都回來了。”

模式口文保區改造完成的首個試點街區“南小街”。李瑤攝

南小街作為改造試點,能得到居民認可,一大原因是模式口整體改造方案是由專家引領、老百姓參與,大家共同規劃而成的。石景山區重點工程建設中心負責人范冬元介紹,在修繕改造之初,就組織居民和古建、民俗、環保、水文等專家近百人共同建立“眾規平臺”,分為十組、每組約10個人,徵求各方意見,進行摸底調查。“眾規平臺”形成建築風格、定位、產業發展定位等意見建議上百條,最終經專家論證後形成了模式口地區修繕導則。

在南小街改造基礎上,本月,橫穿東西的模式口大街也將啟動修繕。範冬元說,將發揮西山文物資源優勢,挖掘區域文化遺產整體價值,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把模式口民俗老街打造成石景山歷史文化的“金名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