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為什麼平臺都要爭奪輕內容?

爭奪輕內容的背後是搶佔時間場景

大多用戶的時間是多個場景被消耗的

隨著資訊和時間的碎片化, 資訊的分發的形態越來越多, 包括長度和深度不一的圖文、視頻、音訊。 同時入口越來越多, 包括內容平臺、社交平臺, 甚至是工具平臺, 比如WIFI萬能鑰匙。 但用戶總時間是不會變化的, 24小時每個人都是固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 單個使用者的停留和使用時長, 就成了關鍵性指標,

這是內容競爭中關鍵節點。 但是, 對於各大內容平臺來說, 想讓平臺上的內容消費的時間總量增加, 無非是以下三種方式:

拉新:把未知的用戶轉化為自己的用戶, 比如快手、頭條的管道下沉, 將之前一直相對空白的三四線城市、農村用戶轉化成自己忠實用戶;

競爭:把其他新舊內容平臺的使用者, 轉化為自己的用戶。 抖音、西瓜視頻等短視頻的出現, 嚴重的衝擊了包括優酷在內的傳統長視頻的平臺;

粘合:通過圖文、視頻等不同的形態、不同長度的內容拓展, 增加使用者粘性和使用時長;

由於現在用戶對於手機的重度依賴, 用戶的時間入口幾乎被手機接收了, PAD等使用時間越來越少。 但即使在手機上, 用戶的時間也被碎片化了。

大量的工具和應用割裂用戶的注意力。 僅僅是微信一項, 根據2016年的資料, 使用者平均每天打開就超過10次, 也就是說用戶在多個場景裡可能都被打斷。 這對於長內容的使用者增長, 使用者時長會都會有較大影響。 短內容是最適合填充碎片時間。

同時由於內容消費的主力軍是年輕用戶, 他們一般會在包括學校、公司、家、交通工具等多個場景活動, 在這種前提下, 客觀的環境也不允許用戶, 花太多時間去消費和查看各種長的深度內容。 於是短的羽量級內容就成了剛性需求。

資訊傳播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

然後是長資訊。 相對較長的內容, 從所蘊含的信息量來說, 也就是常常說得深度內容和乾貨。 深度內容往往是給到內容消費者,

一個全面的或者不同的解讀, 並給予這個結論充分的詮釋和論據。 這對於內容消費者來說, 好處就是能夠學到更多更系統的東西, 從而有利於對自我和外界認知的系統性提升。 在這點上, 知乎上的長內容沉澱, 已經是國內公認最好的平臺之一。

但是, 對於傳播來說, 當下的手機時代, 只有為數不多的長內容能夠被廣泛傳播。 使用者更傾向於短小的羽量級內容。 同時, 最關鍵的是, 長內容的製作成本和門檻非常高, 一般的個人根本可望不可及。 系統性的長內容的生產, 註定屬於有系統性研究的個人或者團隊。 即使在知乎上, 用戶活躍度很高, 但是真正生產長篇內容的達人占得比例還是相對較小。

羽量級內容的群雄逐鹿

但是, 由於朋友圈先天性的封閉性和熟人社交圈, 不具備媒介內容的傳播的基因, 所以影響力有限, 最後淪為微商和個人吃喝玩樂的看板。 同時, 微信公眾號大放異彩, 成功的沉澱了一大批對於中長內容, 有消費需求的用戶。 但是對於2000多萬公號帳戶來說,微信公號的不人性和用戶體驗長期沒有優化,逐漸的導致了部分使用者活躍度下降。整體來說,騰訊還是缺乏一個輕量內容的有效的出口。

而在這個時候,今日頭條快速崛起,最新的資料是,日活 1.2 億,估值 220 億美金,直奔著百度的量級去了。在微頭條的流量增長迅猛之外。今年在羽量級的短視頻領域,出來的三個產品西瓜、抖音、火山也都風頭正勁,都讓今日頭條獲得了類比 BAT 的關注度。今日頭條擅長的是內容整合。內容足夠多,使用者的停留時間也不短。但是頭條的長內容和短內容之間相對割裂。用戶之間的粘性還不夠強,通過大量短視頻的生產、傳播,從進一步提升他們活躍度和互動性。

而擅長於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知乎,目前內測的“想法”功能,定位是羽量級別的短內容。知乎創始人周源的評論回復是:還是覺得短內容生產是有價值的場景,短內容資訊流最重要,就是把發佈功能做好,其他功能都不做。”但是目前,想法的內容不會流入首頁資訊流,與知乎本身長內容區別開。知乎擅長的是長和深度內容,這對使用者的粘性和時間的分配進一步強化。想法是在原有的長內容優勢上,做進一步做延伸,也是一步加強。知乎的想法的加入,讓競爭更加激烈化。

陳丹青在談到當下的傳播現狀時說:“我們處在一個資訊和行動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毫無疑問,輕內容是大眾需求,但是從長遠來看,深度內容才留的更加長遠。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但是對於2000多萬公號帳戶來說,微信公號的不人性和用戶體驗長期沒有優化,逐漸的導致了部分使用者活躍度下降。整體來說,騰訊還是缺乏一個輕量內容的有效的出口。

而在這個時候,今日頭條快速崛起,最新的資料是,日活 1.2 億,估值 220 億美金,直奔著百度的量級去了。在微頭條的流量增長迅猛之外。今年在羽量級的短視頻領域,出來的三個產品西瓜、抖音、火山也都風頭正勁,都讓今日頭條獲得了類比 BAT 的關注度。今日頭條擅長的是內容整合。內容足夠多,使用者的停留時間也不短。但是頭條的長內容和短內容之間相對割裂。用戶之間的粘性還不夠強,通過大量短視頻的生產、傳播,從進一步提升他們活躍度和互動性。

而擅長於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知乎,目前內測的“想法”功能,定位是羽量級別的短內容。知乎創始人周源的評論回復是:還是覺得短內容生產是有價值的場景,短內容資訊流最重要,就是把發佈功能做好,其他功能都不做。”但是目前,想法的內容不會流入首頁資訊流,與知乎本身長內容區別開。知乎擅長的是長和深度內容,這對使用者的粘性和時間的分配進一步強化。想法是在原有的長內容優勢上,做進一步做延伸,也是一步加強。知乎的想法的加入,讓競爭更加激烈化。

陳丹青在談到當下的傳播現狀時說:“我們處在一個資訊和行動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毫無疑問,輕內容是大眾需求,但是從長遠來看,深度內容才留的更加長遠。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