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人均閱讀量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在我國人均閱讀量根國際上仍處於較低的水準。 同美國相比, 有的大學生一個學期的閱讀量還不如美國大學生一個星期看的多。 這不是危言聳聽, 這種差異是存在的。 那麼,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在美國, 到處都是讀書的人, 飛機、地鐵、公園、餐廳、廣場, 你所到之處一定有人正在閱讀, 不問男女老少。 回國後, 我發現一整節地鐵車廂都不見得找得到一個讀書的人, 大把的時間“孝敬”了手機裡的連續劇、遊戲或者朋友圈。

數量龐大、內容精深的閱讀任務

不客氣地說, 中國的很多大學教授在備課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夠, 他們對一整個學期長達十幾周的學習過程缺乏嚴肅的審視和科學的設計, 也極少向學生公開他們的授課思路。 一般來講學生根本無需、也無法知道老師下次課打算講什麼, 於是絕大多數學生也就沒必要去操心如何提前準備。

美國高校教授們則完全不一樣。

以我所在的華盛頓大學為例, 教務系統在每個學期開學前一周左右, 就會推出本學期每一門課的教學大綱(syllabus), 上面會詳細列出課程介紹、教學目標以及本學期15-16次課的預習內容、課堂主題、課後作業、考試時間等等, 一目了然。

所有的教授都會嚴格遵照這個既定的方針去推進教學進程, 不會輕易中途改變授課節奏和順序, 學生們可以放心地按照學期初就收到的教學大綱去規劃本學期的學習。

我們的閱讀任務就在這份教學大綱上, 每週的閱讀任務量都是以“章”(chapter)為單位的。 你可能會好奇:一章應該也不多吧, 畢竟又不是要我一天看完一本。 而真相是:這本教材的總長是1000多頁, 平均每一章大約有150頁,

字型大小極小。 也就是說, 僅按照這門課的要求, 每週我們需要看完將近500頁的教材。

美國教授從不會像中國教授一樣在課堂上照本宣科, 他們會默認來上課的學生都是完成了閱讀任務的學生, 直接進行引申的討論和知識應用的訓練。 他們甚至會禮貌而誠懇地說:假如你沒有完成閱讀作業, 建議不要來上課, 因為你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 還是留在家裡讀書吧。

這樣的局面直接導致了第一年的留美學生普遍睡眠不足, 一般大家一個學期至少也要選擇三門課程, reading累加起來可以達到近千頁之多, 再算上不計其數的報告(presentation)、討論(discussion)、小組專案(group project)、quiz(測驗), 壓力可想而知。 我自己就曾經有過通宵達旦補reading的經歷。

說到這裡, 一定會有些人迫不及待地問我:閱讀材料難嗎?生詞多不多?不是說GRE詞彙、SAT詞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常人的對話裡根本用不上的嗎?我不由反問一句:當你決定把自己送去美國,

在美國的高校裡掙扎, 在浩如煙海的專業文獻和應接不暇的考試中, 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正常人”, 還是一個具備專業素養和自由精神的知識份子呢?如果是後者, 那麼無論你選擇哪一個學科, 你的閱讀任務都不可能是通俗易懂的童話故事, 生詞, 甚至是艱深難懂、文化底蘊深厚的生詞都是需要你補上的短板。

在美國讀大學, 你需要完成數量龐大、內容精深的閱讀任務, 體裁主要是教材和期刊文獻, 而話題可以非常廣泛。 生詞會很多, 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會給你的理解帶來挑戰。

不論你在出國語言、學術考試中拿到怎樣的成績, 壓力都是相當大的。

人要有敢拼敢闖的冒險精神, 也要個人的精進積累, 更需要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庫和思想意識。 大富大貴誰不奢望, 但在能力範圍內, 閱讀至少要能品味到人類文明璀璨和智性的光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