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國自主研發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國際領先

科技日報記者 左常睿

我國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超過10億噸, 大量秸稈被無序焚燒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利用處理好這些生物質, 或將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

8月27日, 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舉行新聞發佈會, 宣佈將依託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全面進軍生態農業, 這一舉措為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改良土壤、改善大氣環境和二氧化碳減排提供了技術可靠、經濟可行的解決方案。

據三聚環保全資子公司北京三聚綠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潘根興介紹, 研發團隊經歷經10餘年的攻關, 開發成功了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中溫慢速熱解碳化工藝、萬噸級中溫慢速熱解炭化設備和炭化產物分離成套設備, 研製了以生物質炭為核心的生物質炭基有機無機複合肥、炭基尿素、土壤改良劑等系列產品, 構建了秸稈收集、造粒、炭化、炭肥、土壤改良的全產業模式與全鏈式技術服務體系。

2016年公司成立國家級秸稈生物質高值化利用工程技術中心, 該中心為國內首個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成套技術集成與工業示範平臺和國家級的秸稈綜合利用高新技術孵化中心, 為項目推廣構建了堅實的技術保障體系。

2016年6月以來, 三聚環保分別在黑龍江、內蒙古、新疆、江西等14個省進行了炭基複合肥的示範和應用, 種植面積達到5000多畝, 涵蓋了小麥、玉米、水稻、花生、甜菜、土豆、穀子等18種作物。 實驗結果表明, 農作物增產效果顯著, 抗病蟲害能力增強。 與此同時, 實驗資料還表明, 施用炭基複合肥後, 土壤糰粒結構得到了改善, 土壤中重金屬含量顯著降低。

目前, 該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件, 3件已獲授權, 具有了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國內首套1.5萬噸秸稈炭化裝置已經在南京六合建成投產, 截至目前已處理秸稈近萬噸, 實現了規模化連續生產。 該技術2014年9月被國家發改委列入33項關鍵低碳技術目錄, 2017年4月農業部又將其列為農業部秸稈農用十大模式之一。

今年8月16日, 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農作物科技成果鑒定。 鑒定專家組認為, 該成果創新性強, 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在秸稈炭化工藝、生物質炭複合肥製備技術、工業化規模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且兼具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

是打造生態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實現二氧化碳減排、改良土壤、化解秸稈利用難題的重要抓手。

三聚環保總裁林科在發佈會上表示, 作為國內一流的清潔能源綜合服務公司, 三聚環保目前已經擁有超級懸浮床、脫硫劑等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

在石油化工、現代煤化工行業處於了行業領軍地位。 此次進軍生態農業, 公司業務從石油化工領域延伸並拓展到生態農業領域, 是三聚環保綠色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

林科介紹, 三聚環保開發的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 實現了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高值化、規模化利用。 採用這一技術路線, 一方面解決秸稈直接還田難以腐化、影響農業生產的問題, 另一方面可有效化解秸稈焚燒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 同時以生物質炭肥形式還田, 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秸稈中的氮磷鉀、微量元素以及生物質有機質的迴圈利用, 減少化肥用量, 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改良土壤環境, 增加農民收入。

三聚環保副總裁、三聚綠能總經理付興國表示, 為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三聚環保專門重組了三聚綠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產業化支撐體系,包括科技創新體系、產業服務體系與工程支撐體系。在組織保障上做到決策科學化、建設模組化、技術有形化和運營規範化。在專案合作上採用了以市場為先導、技術為核心、金融為手段的模式,圍繞合作夥伴增值,構建以縣為單位的區域化經營模式;在炭基肥銷售上,借助網路行銷平臺,以“互聯網+”的形式構建行銷綜合體系。

付興國強調,秸稈規模化收儲運輸幾乎是所有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項目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項目能否成功市場化運營的關鍵。為此,三聚環保制定了一整套創新的收儲模式,按照“源自農業,反哺農田,惠及農民”的理念,以土地培育和改良為重點,構建了3種秸稈收集造粒模式,以確保秸稈資源的穩定供應。一是在量價穩定地區,自建秸稈收儲、造粒體系;二是在區域合資公司50千米半徑內尋求合作夥伴,進行市場化採購;三是聯合涉農機構建立秸稈收儲體系。

三聚環保董事長劉雷介紹,為了是使專案儘快落地推廣,三聚環保還建立了產融結合的商業模式,由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成立聯合產業基金支持秸稈綜合利用專案的發展,通過合作社集中土地流轉、農民土地使用權入股等方式實現土地歸攏,就地打造秸稈收集、炭化、造肥、糧食種植、特色有機農產品及深加工產業鏈,實現土地增產、農民增收、消除污染、改善環境、發展經濟。他表示,商業模式的創新可實現較好的投資回報,可支撐專案完全市場化運行和良性發展。

據悉,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該專案產業佈局已初見規模,截至目前,三聚環保與48個市縣達成產業合作協定,目前已有24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5個專案將於今年建成投產。

為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三聚環保專門重組了三聚綠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產業化支撐體系,包括科技創新體系、產業服務體系與工程支撐體系。在組織保障上做到決策科學化、建設模組化、技術有形化和運營規範化。在專案合作上採用了以市場為先導、技術為核心、金融為手段的模式,圍繞合作夥伴增值,構建以縣為單位的區域化經營模式;在炭基肥銷售上,借助網路行銷平臺,以“互聯網+”的形式構建行銷綜合體系。

付興國強調,秸稈規模化收儲運輸幾乎是所有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項目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項目能否成功市場化運營的關鍵。為此,三聚環保制定了一整套創新的收儲模式,按照“源自農業,反哺農田,惠及農民”的理念,以土地培育和改良為重點,構建了3種秸稈收集造粒模式,以確保秸稈資源的穩定供應。一是在量價穩定地區,自建秸稈收儲、造粒體系;二是在區域合資公司50千米半徑內尋求合作夥伴,進行市場化採購;三是聯合涉農機構建立秸稈收儲體系。

三聚環保董事長劉雷介紹,為了是使專案儘快落地推廣,三聚環保還建立了產融結合的商業模式,由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成立聯合產業基金支持秸稈綜合利用專案的發展,通過合作社集中土地流轉、農民土地使用權入股等方式實現土地歸攏,就地打造秸稈收集、炭化、造肥、糧食種植、特色有機農產品及深加工產業鏈,實現土地增產、農民增收、消除污染、改善環境、發展經濟。他表示,商業模式的創新可實現較好的投資回報,可支撐專案完全市場化運行和良性發展。

據悉,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該專案產業佈局已初見規模,截至目前,三聚環保與48個市縣達成產業合作協定,目前已有24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5個專案將於今年建成投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