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同樣是大城市,為什麼上海不像北京那麼擁堵?

北京人口沒有上海多, 而且面積也比上海大, 為什麼北京的交通狀況和生活環境感覺如此擁堵和擁擠?

首先, 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背景差異非常大。

雖然兩者都是直轄市、規模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是北京市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城, 現在的北京城是在古城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 北京二環內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建設完成了。 而上海基本上是一個新興的城市, 歷史的包袱小, 主要建設都是在近百年產生的。

北京老城的交通不是為汽車設計的, 是為轎子準備的, 大路是為馬車準備的。

而現代汽車的運行方式、交通管理方式、車輛的基本模數都是按照歐洲的馬車標準來制定的,

但中國馬車和歐洲馬車完全是兩個概念, 中國大部分古城內部交通是依靠步行與轎子來完成。 所以道路的尺度、設定方式、通行能力與汽車是不相符的。 這種情況下, 北京以舊城依託來發展城市的過程中就必然會面對新型交通工具與過去老城格局之間的矛盾。

而上海在建埠和後來的建設過程中, 深受西方文化和外來交通方式影響

上世紀初上海租界和租界外城市建設中, 道路形式是為汽車和現代交通工具來準備的, 這是北京所不具備的。 上海城市的結構和規劃理念與北京差異非常大, 北京後來在舊城基礎上建設新城時, 雖然也入了新型交通工具的理念, 但北京始終無法逾越舊城核心, 即古城牆以內的部分, 雖然可以建設很多道路, 例如打通平安大道, 但很多地區是我們無法打通的, 比如不能穿越故宮。 北京很想建設幾條東西或南北貫通的大道, 但是做不到。

古代北京是一座防衛性城市, 這種城市在古代城市規劃的要求中, 不允許它出現暢通的交通。

例如北京東西或南北的城門, 是不允許有一條路可以直接貫通的, 甚至南北的城門也不對稱。 這種情形下, 在老城內想開通一條暢通的大道, 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北京和上海的城市性質不一樣。

北京從真正開始城市發展和交通建設時, 已經是一個首都的架構和格局, 它以首都發展來決定城市發展格局。 而上海只是一個大型的經濟城市, 以一個大型現代都市的格局來發展城市。

北京因為承擔了首都的職能,

它在城市建設尤其是道路建設中, 承載了很多非交通的因素, 比如更注重城市景觀、禮儀、國家的成就感等等, 所以建設得非常宏大, 而這種宏大有時和交通的實際需要是背離的。 上海則沒有這麼大的包袱, 可以更多地考慮交通實際的需要。

北京和上海公共交通建設差異

北京對於公共交通對城市影響的預估不足,在發展軌道交通時,相對來說採取了比較保守的政策。

北京機動車數量增長最迅速的 20 年,實際上是北京公共交通政策和實施滯後的 20 年,由於政策和實施的滯後,造成了北京私家車的爆發性增長。人必然有出行的需求,公交解決不了,只能依靠買私家車,這並不是北京市或是哪個部門的鼓勵,這是基於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上海建立控車措施的基礎,首先是公共交通能夠滿足人們的出行需要,才有可能能去控制機動車、私家車的數量,否則如果拿不出其他方法來解決人必要的出行需要的話,這種控制也會是無效的。而北京通過公共交通解決不了市民正常的出行需要,而單純地採取粗暴的控制機動車數量的方式,這非但無助於整體交通狀況好轉,也同樣無助于解決市民的日常出行需要,所以北京雖然看似控制私家車數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許多家庭的機動車數量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

北京和上海公共交通建設差異

北京對於公共交通對城市影響的預估不足,在發展軌道交通時,相對來說採取了比較保守的政策。

北京機動車數量增長最迅速的 20 年,實際上是北京公共交通政策和實施滯後的 20 年,由於政策和實施的滯後,造成了北京私家車的爆發性增長。人必然有出行的需求,公交解決不了,只能依靠買私家車,這並不是北京市或是哪個部門的鼓勵,這是基於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上海建立控車措施的基礎,首先是公共交通能夠滿足人們的出行需要,才有可能能去控制機動車、私家車的數量,否則如果拿不出其他方法來解決人必要的出行需要的話,這種控制也會是無效的。而北京通過公共交通解決不了市民正常的出行需要,而單純地採取粗暴的控制機動車數量的方式,這非但無助於整體交通狀況好轉,也同樣無助于解決市民的日常出行需要,所以北京雖然看似控制私家車數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許多家庭的機動車數量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