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是真的在學習 還是在感受學習的幻覺

兩周前, 發過一篇文章, 叫做《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是如何被一步步毀掉的》。

文章發出來後, 收到很多朋友留言:我也想跟你一起學習, 但是, 究竟應該如何學習?能不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方法?

所以, 今天, 我想和你聊聊如何學習。

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 我想做一個小實驗。

請你回想這篇文章(深度思考能力), 別回去看, 先默想幾秒鐘, 然後告訴我:文章裡面, 講了哪些資訊點?

很多人可能會想起:不要受制於娛樂, 要讀書, 要思考。

更深入一點是什麼呢?奶嘴理論;對外界刺激的閾值;大腦習慣了「低投入, 高回報」, 就再也回不去了。 等等。

我想, 很多人最多只能回想起2-3個資訊點。 如果我不在一開始把標題寫出來, 也許你連標題都想不起來。

沒事, 這非常非常正常。

別說兩周前了, 就算是昨晚讀過的文章, 讓我回想, 我都未必能記得。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

實在是太多了。

通勤路上讀幾篇公眾號, 到了公司立刻開始任務, 同事時不時拋過來一些需求, 午休和朋友聊聊天, 下午開個會, 會後又接到上級的指示, 晚上回到家看看劇, 讀幾頁書, 再看幾個公眾號……大多數人的一天, 大致是這樣的。

這些資訊, 全部集中在我們的大腦裡面, 爭奪著我們極其寶貴的認知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 一篇文章, 要如何才能得到傳播呢?

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讓它變得足夠簡單, 足夠有煽動性。

一方面, 讓你能非常快速地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 能夠調動你的情緒, 讓你產生強烈的印象, 保持對它的記憶。

這就是大多數碎片化資訊的做法。

很多人經常留言說:你的文章太長, 太複雜, 能不能寫得短一點、簡單一點?

其實, 不是我的文章太長太複雜, 而是這樣說的人, 思維已經被碎片化資訊固化了。 他們習慣了接受簡單的資訊, 再難真正深入去思考一個觀點, 去做詳細而嚴謹的論證。

非常簡單的道理:要把一個事情說清楚, 就一定要有足夠的論據、充分的邏輯, 這樣一來, 篇幅就勢必變長, 結構就會變得複雜。

但這是與碎片化生活形態格格不入的。

碎片化資訊的本質特徵, 就是短、輕、快。 它們追求的不是真的教會你什麼, 而是獲得傳播。

為了傳播, 碎片化資訊會把知識簡化, 壓縮, 刪去大量的細節和邏輯, 只呈現給你一個足夠強烈的結論。

你以為你在思考, 其實, 你只是在接受別人思考之後, 灌輸給你的結論。

你以為你在學習, 其實,

你只是在用對大腦的刺激, 來代替真正的學習。

這些碎片化資訊, 就像水流一樣, 流過你的大腦, 讓你產生「我在學東西」的幻覺。

但過一段時間, 再進行回想:它們留下任何有價值的內容了嗎?沒有。

我陸陸續續寫了好幾篇關於認知思維的文章, 其實, 就是想講清楚一個道理:大腦是一個非常脆弱的東西, 非常容易受到影響。

同時, 這種特點, 又極其容易被人利用。

許多人理解的學習, 就是刷知乎、各大網站、公眾號, 打開一篇又一篇文章, 讀完, 關掉。 告訴自己:我讀的都是乾貨, 我在認真學習。

但是, 你是真的在學習, 還是在感受學習的幻覺?

這就是學習最大的誤區。

當然, 我並不是要把鍋甩給公眾號、網站、新媒體, 各大平臺。

讓我們認真想一想:碎片化學習,

完全是資訊本身的問題嗎?

其實不是。

碎片化資訊固然有許多問題, 但最關鍵的, 其實是你的思維。

你一直在被動接受, 而沒有去主動吸收。

單一的資訊, 是碎片的, 零散的, 當它們雜亂無序地進入你的大腦, 就會形成「資訊噪音」, 讓你的思維變得破碎混亂。

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是有序地去吸收碎片化資訊, 把它們進行重構, 重新組合, 納入你的知識體系。

這個過程, 就叫做體系化。

舉個例子。

假設你讀到一篇文章, 說:品牌的本質就是「不同」(語出自李倩老師)。 然後列舉了幾個例子, 告訴你, 它們是如何「做到不同」的, 怎麼做。

如果你不具備任何品牌相關的知識, 你讀到這篇文章, 也許能記住這句話, 能記住這幾個例子, 能記住做法 —— 但你能應用到實際中嗎?

也許很難。更大的可能,是過了兩天,你就拋諸腦後了。

相反,如果你已經具備了一些相關知識,比如:

品牌的目的就是佔領心智;

品牌是一個持續而穩定的認知;

品牌是所有消費者的感受之和;

品牌是產品的附加價值;

品牌包括一切能被消費者觸及的管道;

……

現在,你再去看品牌的本質就是不同—— 會不會覺得,你對於品牌的認知,變得更立體、更透徹了?

你就會知道,品牌就是通過製造「不同」,在消費者每一次觸及之中留下印象,借此製造一個穩定而持續的認知,讓消費者發現你、瞭解你、喜歡你,最終達到佔領心智的目的。

這裡面,每一個理解,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都有著各自的重點。它們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視角。

這就是一個「體系」。

你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這條碎片化資訊,納入你已有的體系之中。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對資訊進行內化。

那麼,體系的本質是什麼?

我在《你是在獨立思考,還是在被洗腦》中,提到過:當兩個概念成對出現,它們就會形成一個聯結。每出現一次,這個聯結就會被強化一次。

這就是我們大腦記憶和理解事物的本質方式。

那麼,如果一連串概念之間,通過這種方式,接二連三地被啟動,被喚醒,形成一條強有力的「鏈條」呢?

這就構成了一個體系。

每當你獲得新的資訊,這個體系就會被啟動。

唯有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

因為你不但能記住,而且能知道,這個資訊應該放在哪裡,你可以如何使用它,在使用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沒有被體系化的內容,只是資訊;只有納入了體系,它才能轉化為知識。

那麼,如何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1. 打好地基

學習任何一個領域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弄懂這個領域的基本原理,術語叫做範式。

簡而言之,它包括三方面:

這個領域是做什麼的?

這個領域使用哪些方法?

這個領域的基本術語是什麼?

這些,是你進行一系列學習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這些內容,你才有可能看懂相關的文章。

拿心理學來說,感知和認知,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完全是兩碼事。但如果你對心理學的認識為零,你就很可能把它們混淆。那你得出的理解,必然跟作者的原意全然不同。

哲學就更不用說了。有多少人真的理解「我思故我在」,又有多少人認為「存在即合理」的意思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何打好地基呢?方法是,讀這個領域最經典的著作。

市場行銷,就讀《行銷管理》和《定位》;經濟學,就讀薩繆爾森的教科書;心理學,就讀《心理學與生活》《社會心理學》《社會性動物》;哲學,就讀《大問題》和《牛津通識讀本》……諸如此類。

不要去讀暢銷書。所有的暢銷書,為了能多賣幾本,一定會用盡可能淺顯的語言去解釋 —— 這就百分之百會對原意造成破壞。

也不要去讀任何號稱「一篇文章看懂XXXX」的內容 —— 這就算是諾獎得主都做不到。

只有教科書和經典著作的定義,才是最嚴謹的。

這個階段,不需要讀懂多少內容,甚至不需要完全理解,大致翻一下,知道這個領域在做什麼,用到哪些語言,如何理解這些語言,就可以了。

2. 橫向閱讀

在瞭解了基本工具之後,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當你遇到任何一個感興趣的概念時,立刻,馬上,快速弄懂它。

如何弄懂?以它為關鍵字,搜索相關的資訊,用大量的橫向閱讀材料,集中力量,去攻破這個概念。

甚至,可以找相關的課程,紙質書,向別人請教……都可以。關鍵在於,你需要以這個概念為核心,最大限度地獲取資訊,聚合到一起,提煉出屬於你自己的觀點。

原理很簡單:既然單條碎片化資訊,內容是殘缺不全的 —— 那我們就用數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嘛。

有沒有很簡單粗暴?但它確實有效。

講一個從小馬宋那裡聽來的故事。

有位手機廠商的高管,做技術出身,被CEO委任去負責銷售。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去庫存。

對於一個從來沒接觸過銷售的人來說,這是個難題。

他是怎麼做的呢?既然自己不懂,就向行業專家請教嘛。於是,他找了7位行內專家,向他們諮詢。

結果,7位專家給出了7種不同的意見。

7個人都一樣知名,也都一樣專業,該選擇哪一種呢?

他哪一種都沒有選擇,而是把7個人的意見貼在白板上,將其中相同的部分畫出來 —— 好了,既然7個人在這個策略上都意見一致,那就這樣做嘛,准沒錯!

看似很笨,但這卻是最聰明的做法。

因為,偏信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觀點,都可能造成短視和偏見。但廣泛地去閱讀,對比、參考多方面的資訊,再融合到一起,得出自己的結論 —— 正確的可能性,會非常非常高。

這一步,需要快速去完成。一旦拖延,不但會積少成多,也會對後面的學習造成干擾。

3. 輸出落地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一個概念?唯一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把它講出來。

所以,在第二步之後,你要做的,就是把它進行輸出。寫文章,講話,在工作中應用,都可以。

只有真正去做了,而不是放在腦子裡,你才會發現,自己對它的理解,是否完整、嚴密;有沒有哪些障礙沒有被發現。

這一步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將這個新資訊,跟腦子裡已有的概念,「聯結」起來,試圖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繫,塑造成一個鏈條網路。

一旦這個概念能夠輸出,或者能夠落地,這個鏈條就宣告建立。你才算真正地學會了這個知識。

所以,這一步,就是把知識,轉化為行動。

如果你學了一個軟體技巧,試著打開軟體,馬上進行操作。

如果你學了一個新理論,試著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

如果你學了一個寫文章的方法,別等了,現在就用它寫一小段話。

立刻行動,快速試錯,獲取回饋,反覆運算完善 —— 本質上,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用來指導行動,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才是有效的學習。

此為億邦專欄作者文章,如要轉載請簽訂內容轉載協定,聯繫run@ebrun.com

UC十三周年發福利啦!

【版權提示】億邦動力網宣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run@ebrun.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能記住做法 —— 但你能應用到實際中嗎?

也許很難。更大的可能,是過了兩天,你就拋諸腦後了。

相反,如果你已經具備了一些相關知識,比如:

品牌的目的就是佔領心智;

品牌是一個持續而穩定的認知;

品牌是所有消費者的感受之和;

品牌是產品的附加價值;

品牌包括一切能被消費者觸及的管道;

……

現在,你再去看品牌的本質就是不同—— 會不會覺得,你對於品牌的認知,變得更立體、更透徹了?

你就會知道,品牌就是通過製造「不同」,在消費者每一次觸及之中留下印象,借此製造一個穩定而持續的認知,讓消費者發現你、瞭解你、喜歡你,最終達到佔領心智的目的。

這裡面,每一個理解,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都有著各自的重點。它們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視角。

這就是一個「體系」。

你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這條碎片化資訊,納入你已有的體系之中。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對資訊進行內化。

那麼,體系的本質是什麼?

我在《你是在獨立思考,還是在被洗腦》中,提到過:當兩個概念成對出現,它們就會形成一個聯結。每出現一次,這個聯結就會被強化一次。

這就是我們大腦記憶和理解事物的本質方式。

那麼,如果一連串概念之間,通過這種方式,接二連三地被啟動,被喚醒,形成一條強有力的「鏈條」呢?

這就構成了一個體系。

每當你獲得新的資訊,這個體系就會被啟動。

唯有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

因為你不但能記住,而且能知道,這個資訊應該放在哪裡,你可以如何使用它,在使用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沒有被體系化的內容,只是資訊;只有納入了體系,它才能轉化為知識。

那麼,如何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1. 打好地基

學習任何一個領域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弄懂這個領域的基本原理,術語叫做範式。

簡而言之,它包括三方面:

這個領域是做什麼的?

這個領域使用哪些方法?

這個領域的基本術語是什麼?

這些,是你進行一系列學習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這些內容,你才有可能看懂相關的文章。

拿心理學來說,感知和認知,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完全是兩碼事。但如果你對心理學的認識為零,你就很可能把它們混淆。那你得出的理解,必然跟作者的原意全然不同。

哲學就更不用說了。有多少人真的理解「我思故我在」,又有多少人認為「存在即合理」的意思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何打好地基呢?方法是,讀這個領域最經典的著作。

市場行銷,就讀《行銷管理》和《定位》;經濟學,就讀薩繆爾森的教科書;心理學,就讀《心理學與生活》《社會心理學》《社會性動物》;哲學,就讀《大問題》和《牛津通識讀本》……諸如此類。

不要去讀暢銷書。所有的暢銷書,為了能多賣幾本,一定會用盡可能淺顯的語言去解釋 —— 這就百分之百會對原意造成破壞。

也不要去讀任何號稱「一篇文章看懂XXXX」的內容 —— 這就算是諾獎得主都做不到。

只有教科書和經典著作的定義,才是最嚴謹的。

這個階段,不需要讀懂多少內容,甚至不需要完全理解,大致翻一下,知道這個領域在做什麼,用到哪些語言,如何理解這些語言,就可以了。

2. 橫向閱讀

在瞭解了基本工具之後,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當你遇到任何一個感興趣的概念時,立刻,馬上,快速弄懂它。

如何弄懂?以它為關鍵字,搜索相關的資訊,用大量的橫向閱讀材料,集中力量,去攻破這個概念。

甚至,可以找相關的課程,紙質書,向別人請教……都可以。關鍵在於,你需要以這個概念為核心,最大限度地獲取資訊,聚合到一起,提煉出屬於你自己的觀點。

原理很簡單:既然單條碎片化資訊,內容是殘缺不全的 —— 那我們就用數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嘛。

有沒有很簡單粗暴?但它確實有效。

講一個從小馬宋那裡聽來的故事。

有位手機廠商的高管,做技術出身,被CEO委任去負責銷售。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去庫存。

對於一個從來沒接觸過銷售的人來說,這是個難題。

他是怎麼做的呢?既然自己不懂,就向行業專家請教嘛。於是,他找了7位行內專家,向他們諮詢。

結果,7位專家給出了7種不同的意見。

7個人都一樣知名,也都一樣專業,該選擇哪一種呢?

他哪一種都沒有選擇,而是把7個人的意見貼在白板上,將其中相同的部分畫出來 —— 好了,既然7個人在這個策略上都意見一致,那就這樣做嘛,准沒錯!

看似很笨,但這卻是最聰明的做法。

因為,偏信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觀點,都可能造成短視和偏見。但廣泛地去閱讀,對比、參考多方面的資訊,再融合到一起,得出自己的結論 —— 正確的可能性,會非常非常高。

這一步,需要快速去完成。一旦拖延,不但會積少成多,也會對後面的學習造成干擾。

3. 輸出落地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一個概念?唯一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把它講出來。

所以,在第二步之後,你要做的,就是把它進行輸出。寫文章,講話,在工作中應用,都可以。

只有真正去做了,而不是放在腦子裡,你才會發現,自己對它的理解,是否完整、嚴密;有沒有哪些障礙沒有被發現。

這一步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將這個新資訊,跟腦子裡已有的概念,「聯結」起來,試圖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繫,塑造成一個鏈條網路。

一旦這個概念能夠輸出,或者能夠落地,這個鏈條就宣告建立。你才算真正地學會了這個知識。

所以,這一步,就是把知識,轉化為行動。

如果你學了一個軟體技巧,試著打開軟體,馬上進行操作。

如果你學了一個新理論,試著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

如果你學了一個寫文章的方法,別等了,現在就用它寫一小段話。

立刻行動,快速試錯,獲取回饋,反覆運算完善 —— 本質上,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用來指導行動,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才是有效的學習。

此為億邦專欄作者文章,如要轉載請簽訂內容轉載協定,聯繫run@ebrun.com

UC十三周年發福利啦!

【版權提示】億邦動力網宣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run@ebrun.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