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廉江有個美麗的小漁村,是吃海鮮的不二之選!

龍頭沙——離廉江市區近70公里

龍頭沙村依海而建, 漁村得名才僅有百多年歷史, 村的姓氏有占全村人口一半的葉、鄧、駱三姓, 還有蘇、魏、李、曹、鐘、龍、陳、黃、林、周等,

以及已搬走的黎、張兩姓氏, 共15個, 可至今, 村人口也就700多人而已。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這一奇特的現象呢?據老一輩的漁民說, 百年前, 龍頭沙漁業資源豐富, 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漁民, 這些漁民早上將活潑亂跳的海鮮從大海裡捕撈上來, 挑起擔子, 拿到附近市集裡賣, 晚上又回到這裡。 久而久之, 漁民搭建起了房子, 娶了媳婦, 有了孩子, 一個又一個漁民選擇定居下來。 就這樣, 葉家的, 鄧家的, 駱家的……人丁逐漸興旺。 直到百多年前, 因魚而聚的漁民正式建村, 名為龍頭沙村。

由於有15個姓氏, 逢年過節, 全村村民會先祭拜村裡的神廟, 然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宗祠祭拜。 姓氏多, 祖先不同, 村裡至少建有8個宗祠。

祖祖輩輩遵循著傳統的規矩, 虔誠地對待他們的神靈和祖先……

姓氏雖多, 但村民互相尊重, 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爭執。 出海作業大家也會彼此幫忙。 村風和諧, 秩序良好。

龍頭沙早在解放戰爭前已是一個小有規模的漁港, 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等, 海鮮交易頻繁, 在北部灣熱鬧一時。 至今, 該村仍然是廉江乃至北部灣漁業最發達的村莊之一。

繁忙的漁村, 仍保留著作為傳統漁村而擁有的獨特風俗。 村裡有一座康熙二年初建的天后宮, 至今三百多年, 建在村裡的正中間。 幾百年來, 漁民相信天后娘娘一直在守護著全村的安寧, 正是有了她的守護, 出海捕魚的漁民們才能平安歸來並帶上豐厚的收穫。

(龍頭沙市場, 現在整改成海邊飯店了)

村裡奇特民俗不少, 如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的盤古大王誕辰、五月十三日的關公誕辰、七月初七日的康王大帝誕辰等, 就像其他的傳統節日一樣受到村民的重視。

龍頭沙村還一個奇特現象——同是一家人, 但被劃為不同的村委會管轄區域。 比如, 大哥若是農民, 屬於廉江市車板鎮坡心村委會管轄;弟弟若是漁民, 則屬廉江市車板鎮龍頭沙村委會管轄。 村委會管轄村民一般按照區域劃分, 但在龍頭沙村則是按照所從事的職業性質劃分, 非常罕見。

世世代代繼承耕海的傳統, 村民多以海為生, 踏實勤奮。 村裡目前有16艘大漁船。 平時, 村裡的男人駕駛大船去深海捕撈, 最遠可達南沙群島, 他們將捕撈的深海魚, 運到廣西北海附近漁港賣。 婦女們則在淺海進行捕撈, 廉江市的小魚、小蝦和貝類多數是來自龍頭沙村的。 一年又一年,村民靠著著祖宗積累下來的捕撈經驗和一雙黝黑勤勞的雙手,建起小洋房,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

村附近有大大小20個蝦苗場進駐,還獲得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投資與支持,正在興建國家一級漁港碼頭……漁業發達,拉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使得他們獲得了一份理想的收入。現在龍頭沙村的人均年收入4300元,在當地來說可算得上富裕。90%的漁民住上小洋房,電器樣樣不缺,小車也有幾十台,日子算是過得有滋有味。

雖然龍頭沙村只是小小的漁村,但這附近就有4個較大的海鮮飯店,若恰逢節日或週末,這些飯店門庭若市,珠三角、湛江、廉江市區的客人慕名而來,品嘗一頓鮮美可口的海鮮宴後才盡興歸去。

一年又一年,村民靠著著祖宗積累下來的捕撈經驗和一雙黝黑勤勞的雙手,建起小洋房,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

村附近有大大小20個蝦苗場進駐,還獲得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投資與支持,正在興建國家一級漁港碼頭……漁業發達,拉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使得他們獲得了一份理想的收入。現在龍頭沙村的人均年收入4300元,在當地來說可算得上富裕。90%的漁民住上小洋房,電器樣樣不缺,小車也有幾十台,日子算是過得有滋有味。

雖然龍頭沙村只是小小的漁村,但這附近就有4個較大的海鮮飯店,若恰逢節日或週末,這些飯店門庭若市,珠三角、湛江、廉江市區的客人慕名而來,品嘗一頓鮮美可口的海鮮宴後才盡興歸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