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湘西女豬官回鄉創業 帶領鄉親們養豬脫貧致富

華聲線上3月11日訊(記者 賴泳源) 產業扶貧是授之以漁的扶貧方式, 是穩定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和長遠之計。 2017年3月8日, “脫貧致富在湖南”湘西行報導團走進湘西州, 關注當地鄉親們如何一步步地實現脫貧致富, 一起分享產業扶貧的經驗心得。

特色產業下功夫

湘西“木蘭”帶領老鄉養豬致富

3月8日上午, 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隆英足正忙著給300多隻豬仔餵食。 其中就有湘西的特色品種——湘西黑豬, 它們正歡喜地吃著“早飯”。 “母豬要早晚喂一次, 小豬可以自由採食。 ”隆英足一說起養豬經驗, 話匣子就停不下來了。

這麼豐富的養豬經驗, 源于她在長沙黃花鎮打工的經歷。 1997年, 她在長沙給一家養豬大戶收晚稻, 發現那戶人家有房有車還有1000多隻豬的養豬場, 暗暗勉勵自己努力。 她主動要求留下來打工喂豬, 經過五年的打工學習, 她學會了給豬看病、治病、閹割、打預防針等等全面的養殖技術。

即便如此, 她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生活。 2002年, 她放棄了每月3000元的工資待遇辭職回家創業。 隨著時間流逝, 她的技術越做越精, 業務發展越來越大。 到2003年末, 仔豬銷售及配種服務收入達7.2萬元, 實現脫貧致富。

在豬舍門口, “花垣縣十八洞木蘭乳豬養殖場”中的“木蘭”兩個字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在問到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時, 她樂了, 笑呵呵地說是希望女人能夠自強不息,

勇敢地去追求去創造的意思。 她是這麼認為的, 也是這麼做的。 作為村裡婦女主任的隆英足自己養豬的同時, 也不忘帶動鄉親們一起幹。

十八洞村村民隆仕慶去年在隆英足這裡養了近50頭豬, 去年效益也非常不錯, 賣了將三四萬塊錢。 包括隆仕慶在內, 隆英足還帶領著村裡21戶81人一起喂豬, 一起致富。 特色養殖成為十八洞村脫貧的一大法寶。

發展特色產業, 成為深化產業扶貧的重要一環。 2016年2月中旬,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湘西調研時說過“湘西州生態環境很好, 自然資源豐富, 要立足優勢, 因地制宜發展好特色農業產業”。 湘西從州域實情和多年經驗考慮, 把柑橘、茶葉、煙葉、獼猴桃、蔬菜、油茶、中藥材和特色養殖(黑豬、黃牛)等8大特色產業,

明確為州域農業特色產業, 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

不僅僅是在湘西, 湖南全省也著重在發展特色產業脫貧上下功夫。 省級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億元, 實施重點產業項目86個, 直接幫扶20萬貧困人口發展生產。 全省新增扶貧小額貸款93.5億元, 幫扶23萬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在60個縣556個貧困村開展光伏扶貧試點。 在全省30個縣開展鄉村旅遊扶貧, 吸納各類資金4億元, 受益貧困人口6萬多人。

創新扶貧路子

老農依靠“訂單”過上幸福好日子

在湘西花垣縣雙龍鎮雙龍村, 施金銀在自家嶄新的房子裡忙著薰制臘肉。 自2015年華天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天集團”)駐村幫扶以來, 施金銀自家薰制的臘肉、種植的蔬菜都有了穩定的銷路。

就在華天集團駐村幫扶當年, 他家的房子修繕一新, 同時也實現脫貧。

“農產品之前賣不出價錢。 ”談到駐村幫扶之前, 施金銀一臉的惆悵, 他說家裡有2.5畝地, 儘管種植了水稻、玉米, 養殖了豬牛羊, 但是每年收入才2000多元。 “咱們村離外面也偏遠, 非常不利於銷售。 ”

記者在2016年5月的《雙龍村村民產業訂單》上, 看到施金銀計畫養牛3頭、羊20只, 種植紅菜薹1畝(上半年), 種植辣椒(下半年)1畝, 薰制臘肉30斤。 華天集團會根據《收購農副產品品質標準》, 以稍高於市場的價格進行收購。

華天集團駐雙龍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鶴友告訴記者, 雙龍村村民按照訂單要求提供農副產品, 構成了雙龍村的“訂單農業”。 通過訂單銷售的模式,

施金銀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1900元提升到了2016年的4500元。 施金銀每個月還有150元的退休幹部補貼, 日子越過越紅火。

“訂單”農業是創新扶貧的一種方式。 越是欠發達地區, 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湘西州農委主任田科虎說, 湘西州針對貧困戶實際因貧施策, 對有勞力缺資金和技術的貧困戶給予一定額度資金實行直接幫扶的基礎上, 還大力推行委託幫扶, 對大量的無勞動能力或勞動力不足的貧困戶實行將土地等生產要素委託給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統一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委託幫扶。

湖南也在充分發揮現代產業園的功能作用, 引導貧困農戶或入園創業、就近就業等多種方式, 參與園區建設,分享特色產業受益。另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經營主體吸納貧困戶的生產要素、項目補助資金入股實行股份扶貧,採取委託、股份等多種形式,幫助、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

三年來,湖南創造了一系列可複製的經驗,其中就有“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路子。它具備湖南特色和亮點,成效非常明顯。2014至2016年共實施重點產業扶貧項目229個,投入財政資金17.5億元,整合其它資金56.2億元,參與企業、合作社達690家,幫扶162萬貧困人口增收。

參與園區建設,分享特色產業受益。另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經營主體吸納貧困戶的生產要素、項目補助資金入股實行股份扶貧,採取委託、股份等多種形式,幫助、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

三年來,湖南創造了一系列可複製的經驗,其中就有“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路子。它具備湖南特色和亮點,成效非常明顯。2014至2016年共實施重點產業扶貧項目229個,投入財政資金17.5億元,整合其它資金56.2億元,參與企業、合作社達690家,幫扶162萬貧困人口增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