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泉城山色翠欲流,登高望遠,絕美山色近在咫尺!

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美名的泉城濟南, 雖然泉邊湖畔的景色沉醉迷人, 但山中的風景也毫不遜色。 無論是千佛山,還是華山和鵲山都曾經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唱!

如今, 伴隨著國務院發佈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千佛山風景名勝區成為全國19處新晉入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景區之一, 也是濟南市的首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遊覽濟南的山川美景再次成為熱門線路, 就讓我們走進千佛山, 感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魅力所在。

佛山影落鏡湖秋

湖上看山翠欲流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 濟南雖然沒有很高海拔的山川, 但這裡也是一座名山彙集的古城, 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名山, 非梵宇僧樓, 蒼松翠柏的千佛山莫屬了。

千佛山自古便是濟南人遊山玩水的好去處, 明代詩人王象春在其《踏青》中寫道“三月踏青下院來,

春衫闊袖應時裁。 折花都隔山前雨, 直到黃昏未得回。 ”描述了當年濟南人到千佛山北麓的下院一帶踏青賞春的熱鬧景象。

千年古山 歷史悠久

千佛山, 古稱曆山, 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 曾躬耕於曆山之下, 因舜帝曾在這裡耕田的緣故, 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

據史載, 隋開皇年間(581年一600年), 山東佛教盛行, 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 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餘脈, 海拔285米, 占地166.1公頃, 古時登上一覽亭, 憑欄北望, 近處大明湖如鏡, 遠處黃河如帶, 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作為濟南經典的旅遊勝地, 自然被不少文人墨客吟唱。 清代學者翁方綱在他的《千佛山》詩中寫道:“山對濟南城, 人言帝舜耕。

登臨記秋晚, 幾案與雲平。 曾鞏文傳久, 開皇象鑿成。 曆亭遙望處, 寤寐倚欄情”。 清代詩人蔣士銓在他的《虞美人——遊千佛山》詞中寫道:“城中仰看山容好, 山上看城小。 半城斜日二分秋, 別有一分秋色在僧城。 城南馬車山前路, 幾許來還去。 高人難得住山緣, 卻似鵲華相望不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相連”。

登臨千佛山, 俯瞰泉城的情景躍然紙上。

深山妙藏 興國禪寺

拾階而上, 臨近山頂, 這裡有一處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 這就是興國禪寺, 也是千佛山的精華所在。

現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模。

興國禪寺依山而建, 共有7座殿堂, 分四個院落, 禪院深邃幽靜, 殿宇雄偉壯觀, 殿堂分佈錯落有致。 整座寺廟迤邐山腰, 古樸莊嚴, 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

“胸襟”寬容曆山院

在興國禪寺的東側, 有一座長方形的院落, 與興國禪寺相距僅20余米, 相互對峙, 具有同等的韻致, 可謂珠聯璧合,這裡便是曆山院了。為紀念遠古時代虞舜在曆山之下開荒種田,頌揚古代明君,發揚大舜文化,故將這一院落命名為“曆山院”。

城南八裡路幽深

佛慧山遙緩步尋

“濟南是抱在小山裡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黃綠之間,松是綠的,別的樹葉差不多都是紅與黃的。就是那沒樹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顏色——日影、草色、石層,三者能配合出種種的條紋,種種的影色。”如此多彩多姿的山景,不單只在老舍先生的筆下存在,更存在於如今的千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千佛山一路之隔的佛慧山,便是欣賞多彩豔麗山景的最好去處之一。

大佛頭

很多人對佛慧山的名字或許比較陌生,但因山上雕有巨佛,古時又稱大佛山,一提到“大佛頭”,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山峰北側壁上,有一巨大佛龕,1924年落成,高約9米,中間券拱門,額書“大雄寶殿”四字,為清末禦史、濟南書法家張英麟手筆。龕內正面,有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依山始鐫,翌年鑿竣的佛像一尊。此佛像高7.8米,寬4米,雄偉壯觀,法相莊嚴。因僅刻胸肩以上,俗稱“大佛頭”。佛像西側石壁,刻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題記。東壁勒“大慈大悲”四個大字,亦為明人題書。佛龕外東側石壁上,有北宋景祐三年鐫刻的方形密簷浮雕塔兩座,體態玲瓏,風格典雅。沿佛龕向上,可達山巔,于上觀景極佳,鱗次櫛比的城市樓宇盡收眼底。

開元寺遺址

除了久負盛名的“大佛頭”,在佛慧山還有一處古跡不得不去,那便是隱藏于佛慧山峰下深澗內的開元寺遺址。該寺歷史悠久。據《續修曆城縣誌·金石三》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的殘字。可知,隋朝時期佛家便涉足於此。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祐年間重修。明初,濟南城內開元寺被官府佔用,僧眾徙並於此寺,遂改稱“開元寺”。

開元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宋代丁香數株。殿后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在開元寺遺址西側,密林深處石壁下,還隱藏著一個天然石洞,名“臥雲洞”。傳為開元寺臥雲和尚修煉之處。洞形上窄下寬,高約7米,深30米左右。內有題記,鐘乳石奇異。岩隙滴水叮咚,積為小潭,又沿洞底小溪潺流。洞口上端,綴以山花,垂以柔枝。洞穴四周,林木交葛,深奧清幽。

佛山賞菊

每逢秋季,山上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點綴在青松翠柏之間,舊日濟南八景之一的“佛山賞菊”就是這裡,明朝人邊貢在《九日登佛山》詩中曾贊曰“背領丹楓直,垂岩紫菊肥”。雖不知八景始於何年,但根據明末崇禎年間的《歷城縣誌》載:“大佛山,城南十裡,名佛慧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泉城濟南,泰山余脈豐富的地下水,浸出了濟南的泉,因此也讓這座城市和山有了不解之緣。群山,構築了濟南的脊樑,形成了獨特的山林景致。而作為構成大千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主體山景,除了千佛山、佛慧山,還有蚰蜒山、平頂山和金雞嶺三大景區,共同組建成為咱們濟南自己的“小五嶽”景觀。

金雞嶺

金雞嶺屬濟南千佛山風景名勝區,西臨山東財經大學舜耕校區,山上林木蔥郁,植物品種豐富,有側柏、黃櫨等,深秋季節,山麓溝壑處紅葉似火,景色迷人。

作為一處對大眾免費開發的山體公園,金雞嶺景區風景秀麗,植被綠化率極高,主要樹種是側柏,即使在冬天也能保持鬱鬱蔥蔥的景色,山上的空氣經過茂密樹林的過濾,格外清新。

蚰蜒山

除了千佛山公園,蚰蜒山也不失為一個秋季賞紅葉的好去處之一。蚰蜒山的黃櫨種植面積頗大,每逢秋季,漫山遍野一片火紅,燦爛似錦。站在山脊線上往南一看,幾個連綿起伏的山坡上,一簇簇紅葉遍佈山間,層林浸染,別有一番景色在眼前。

平頂山

平頂山相較於其他幾座山體景區,名氣雖然較小,但同樣是登山賞景的好去處。平頂山海拔332米,緊鄰佛慧山,相傳因山頂地勢平坦而得名“平頂山”。目前景區內建設完成遊覽步道2350米,擋牆砌築1000立方米,景觀亭三處。

濟南名山景區推薦

除了千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更遠的濟南南部山區,美麗的山景同樣不在少數。無論是“千紅萬紫攢如錦,一幅丹青在望中”的紅葉穀,還是“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的不知名的郊區某山間,那剛剛長出的草芽,草叢間嘰嘰喳喳的飛鳥,歡快奔流的山間溪水……都讓人陶然沉醉。

紅葉穀

紅葉穀是“泉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閒度假的天堂”。獨有的野生黃櫨密林,每逢深秋紅葉滿山,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

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

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峽谷縱橫,森林茂密,山泉遍佈,溪流交錯,瀑布成群,這些令人震撼的景觀由長度堪稱世界第一的實木棧道巧妙連綴在一起,形成了以八潭、九瀑、二十四泉、三十六峰為核心景觀,以山峰、棧道、山泉、溪流、瀑布、深潭為特色的中國北方罕見的大型生態自然景區。

五峰山

五峰環抱的綠樹濃蔭之中,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人稱有八景,即青崖積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鳳山煙雨、滾栗朝霞、魚台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景景生輝,處處生情。這裡群山綿延,山清水秀,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蓮臺山

“蓮臺山”以古洞薈萃著稱,以“婁敬洞”“朝陽洞”“太上老君洞”為代表的大小洞七十二處,處處都有美麗神奇的傳說。山峰環抱如城,風景奇秀,又因其形似蓮台,而得“蓮臺山”之稱。

梯子山

梯子山海拔976米,位於濟南西營梯子山村。在遍佈圈地、坐收門票的濟南南部山區,梯子山以原始的自然生態固守著最後的蒼涼,可以稱為濟南最美麗的後花園,因此也成為濟南當地及外來驢友選擇徒步的好去處。

編輯:馬明

可謂珠聯璧合,這裡便是曆山院了。為紀念遠古時代虞舜在曆山之下開荒種田,頌揚古代明君,發揚大舜文化,故將這一院落命名為“曆山院”。

城南八裡路幽深

佛慧山遙緩步尋

“濟南是抱在小山裡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黃綠之間,松是綠的,別的樹葉差不多都是紅與黃的。就是那沒樹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顏色——日影、草色、石層,三者能配合出種種的條紋,種種的影色。”如此多彩多姿的山景,不單只在老舍先生的筆下存在,更存在於如今的千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千佛山一路之隔的佛慧山,便是欣賞多彩豔麗山景的最好去處之一。

大佛頭

很多人對佛慧山的名字或許比較陌生,但因山上雕有巨佛,古時又稱大佛山,一提到“大佛頭”,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山峰北側壁上,有一巨大佛龕,1924年落成,高約9米,中間券拱門,額書“大雄寶殿”四字,為清末禦史、濟南書法家張英麟手筆。龕內正面,有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依山始鐫,翌年鑿竣的佛像一尊。此佛像高7.8米,寬4米,雄偉壯觀,法相莊嚴。因僅刻胸肩以上,俗稱“大佛頭”。佛像西側石壁,刻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題記。東壁勒“大慈大悲”四個大字,亦為明人題書。佛龕外東側石壁上,有北宋景祐三年鐫刻的方形密簷浮雕塔兩座,體態玲瓏,風格典雅。沿佛龕向上,可達山巔,于上觀景極佳,鱗次櫛比的城市樓宇盡收眼底。

開元寺遺址

除了久負盛名的“大佛頭”,在佛慧山還有一處古跡不得不去,那便是隱藏于佛慧山峰下深澗內的開元寺遺址。該寺歷史悠久。據《續修曆城縣誌·金石三》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的殘字。可知,隋朝時期佛家便涉足於此。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祐年間重修。明初,濟南城內開元寺被官府佔用,僧眾徙並於此寺,遂改稱“開元寺”。

開元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宋代丁香數株。殿后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在開元寺遺址西側,密林深處石壁下,還隱藏著一個天然石洞,名“臥雲洞”。傳為開元寺臥雲和尚修煉之處。洞形上窄下寬,高約7米,深30米左右。內有題記,鐘乳石奇異。岩隙滴水叮咚,積為小潭,又沿洞底小溪潺流。洞口上端,綴以山花,垂以柔枝。洞穴四周,林木交葛,深奧清幽。

佛山賞菊

每逢秋季,山上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點綴在青松翠柏之間,舊日濟南八景之一的“佛山賞菊”就是這裡,明朝人邊貢在《九日登佛山》詩中曾贊曰“背領丹楓直,垂岩紫菊肥”。雖不知八景始於何年,但根據明末崇禎年間的《歷城縣誌》載:“大佛山,城南十裡,名佛慧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泉城濟南,泰山余脈豐富的地下水,浸出了濟南的泉,因此也讓這座城市和山有了不解之緣。群山,構築了濟南的脊樑,形成了獨特的山林景致。而作為構成大千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主體山景,除了千佛山、佛慧山,還有蚰蜒山、平頂山和金雞嶺三大景區,共同組建成為咱們濟南自己的“小五嶽”景觀。

金雞嶺

金雞嶺屬濟南千佛山風景名勝區,西臨山東財經大學舜耕校區,山上林木蔥郁,植物品種豐富,有側柏、黃櫨等,深秋季節,山麓溝壑處紅葉似火,景色迷人。

作為一處對大眾免費開發的山體公園,金雞嶺景區風景秀麗,植被綠化率極高,主要樹種是側柏,即使在冬天也能保持鬱鬱蔥蔥的景色,山上的空氣經過茂密樹林的過濾,格外清新。

蚰蜒山

除了千佛山公園,蚰蜒山也不失為一個秋季賞紅葉的好去處之一。蚰蜒山的黃櫨種植面積頗大,每逢秋季,漫山遍野一片火紅,燦爛似錦。站在山脊線上往南一看,幾個連綿起伏的山坡上,一簇簇紅葉遍佈山間,層林浸染,別有一番景色在眼前。

平頂山

平頂山相較於其他幾座山體景區,名氣雖然較小,但同樣是登山賞景的好去處。平頂山海拔332米,緊鄰佛慧山,相傳因山頂地勢平坦而得名“平頂山”。目前景區內建設完成遊覽步道2350米,擋牆砌築1000立方米,景觀亭三處。

濟南名山景區推薦

除了千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更遠的濟南南部山區,美麗的山景同樣不在少數。無論是“千紅萬紫攢如錦,一幅丹青在望中”的紅葉穀,還是“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的不知名的郊區某山間,那剛剛長出的草芽,草叢間嘰嘰喳喳的飛鳥,歡快奔流的山間溪水……都讓人陶然沉醉。

紅葉穀

紅葉穀是“泉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閒度假的天堂”。獨有的野生黃櫨密林,每逢深秋紅葉滿山,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

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

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峽谷縱橫,森林茂密,山泉遍佈,溪流交錯,瀑布成群,這些令人震撼的景觀由長度堪稱世界第一的實木棧道巧妙連綴在一起,形成了以八潭、九瀑、二十四泉、三十六峰為核心景觀,以山峰、棧道、山泉、溪流、瀑布、深潭為特色的中國北方罕見的大型生態自然景區。

五峰山

五峰環抱的綠樹濃蔭之中,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人稱有八景,即青崖積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鳳山煙雨、滾栗朝霞、魚台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景景生輝,處處生情。這裡群山綿延,山清水秀,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蓮臺山

“蓮臺山”以古洞薈萃著稱,以“婁敬洞”“朝陽洞”“太上老君洞”為代表的大小洞七十二處,處處都有美麗神奇的傳說。山峰環抱如城,風景奇秀,又因其形似蓮台,而得“蓮臺山”之稱。

梯子山

梯子山海拔976米,位於濟南西營梯子山村。在遍佈圈地、坐收門票的濟南南部山區,梯子山以原始的自然生態固守著最後的蒼涼,可以稱為濟南最美麗的後花園,因此也成為濟南當地及外來驢友選擇徒步的好去處。

編輯:馬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