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藝宣傳隊,群藝好傳統

憶平遙中學業餘劇團

安務政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全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走在最前面的是北京大學的學生, 並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 當年12月, 在平遙中學秘密黨組織成員崔鴻澤組織下, 平遙中學的學生宣傳隊第一次出現在城內的大街上、十字路口, 他們張貼標語, 宣傳抗日, 也出現過一些過激行為, 比如將商店的日本貨用竹竿挑走銷毀, 接著又到東泉、段村、襄垣等大的鄉鎮, 聯合那裡的小學生一道宣傳抗日, 就像在城裡幹的那些事情一樣。 之後, 演講、朗誦、唱歌、化妝表演……等活動在傳統節日、“五·四”、“九·一八”紀念日都會有一支平遙中學的學生文藝宣傳隊,

出現在城裡的大街小巷和鄉鎮村莊。

作為以劇團的形式在城隍廟戲臺上演出, 始於1935年春天, 另一種說法是1936年冬天。 因為是第一次上臺演出, 又是賣票, 票款全部支援了抗日, 學生們做了充分的準備, 有合唱“五月的鮮花”、“畢業歌”, “在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義勇軍進行曲”……有文明戲“獲虎之夜”、“一元錢”、“一片愛國心”、“夏夜曲”, 還有晉劇“走雪山”、“三娘教子”……在城隍廟戲臺演出完了又去了南政、幹坑、西郭、段村、林泉、卜宜、岳壁、黎基等鄉村。 台台演出盛況空前, 不但活躍了群眾文藝生活, 也激發了群眾愛國熱情, 深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這種活動, 一直持續到1938年。

沒有找到資料或佐證,

說明抗戰前的平遙中學成立過業餘劇團, 但從上述活動來看, 說它有一個劇團的實體, 是事實上的劇團, 應該是合理的。

1938年, 平遙淪陷, 平遙中學的學生大部分離校, 其中10名學生奔赴了延安, 學校也停辦了, 活躍在城鄉的這一支宣傳隊也就不存在了。

與此同時, 平遙中學的另一個前身——太岳中學在1940年成立了, 它是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成立的第一所普通中學。 從成立的第一天開始, 它就不僅是黨的軍政基層幹部的培訓基地, 同時也是一支黨的政策的宣傳隊。 宣傳黨的政策是當時党交給太岳中學的一項具體任務。 所以, 在太岳中學成立的初期就組建了太岳中學業餘劇社。 這在八十年來平遙中學歷史中是最正規的,

水準最高的劇社。 校長親自領導, 有導演, 有樂隊, 主要是演古裝戲如蒲劇, 也叫南路梆子, 也演話劇、歌劇、曲藝等現代劇。

太岳中學的業餘劇社是一個真正的劇團, 有水準的劇團, 古裝戲的行頭成套, 現代戲道具, 服裝, 佈景一應俱全。 其中演古裝戲的這部分同學的一項任務就是隨軍慰問演出, 經常不在學校。

1948年, 平遙解放, 這時正是解放戰爭大勝利的前夜, 各級黨政機關均承擔著宣傳任務, 平遙中學也不例外, 在這種形勢下, 平遙中學業餘劇社進入又一個發展時期。

比起戰前, 這時候的平遙中學業餘劇社就比較正規了, 除了在街上演活報劇外, 主要是在城隍廟戲臺上演出, 如“兄妹開荒”、“王貴與李香香”、“小女婿”、“小二黑結婚”……

平遙中學業餘劇社的興盛時期是在1950年平遙中學太岳中學合併後成立山西省立平遙中學業餘劇社, 當時在編人員一百三十餘名, 1951年起將劇社改為劇團。 成立的當年就在城隍廟戲臺上演出了蒲劇“三打祝家莊”、“嶽飛傳”及大型歌劇“劉胡蘭”、“王秀鸞”……經常把城隍廟戲院子擠個水泄不通, 給平遙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別是歌劇“劉胡蘭”啟用了新的佈景道具、服裝、效果、文武場樂隊及採用了許多山西民歌的旋律, 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 很有感染力和教育意義。 從此, 業餘劇團的學生們更賣力氣了, 學校領導也更加重視了, 校長程勉齋編劇, 副校長南川操琴, 在文工團工作過的黨支部書記陳剛導演, 樂隊、道具、行頭、後勤均有明確分工,

每年至少有兩次要在城隍廟戲臺上公演。 當時的平遙中學業餘劇團按編制與規模來說已夠得上一個中等規模的文工團。

直到1951年末還是1952年初, “中國青年”雜誌批評了平遙中學幾乎成了文工團後, 學校首先停止了在城隍廟戲臺上演出, 接著又把蒲劇的行頭處理了, 但作為文藝晚會的形式在大成殿和之後的南院禮堂兼食堂每學期至少有2—3次的演出, 仍以歌劇為主, 但都要簡單些。

對於停止了在城隍廟戲臺上演出, 群眾還很有意見, 曾多次沖進學校到大成殿觀看演出。

在此期間, 業餘劇團在青年團積極分子的組織下, 自發地組成了下鄉文藝宣傳隊, 把在學校裡文藝晚會的節目送到農村去, 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間,大約有一多半的時間在外面。

平遙中學業餘劇團的下鄉文藝宣傳隊的演出是義務的,只吃老鄉的兩頓派飯,偶爾晚上閉幕後村幹部會送來一些餅子,夏天或許還有西瓜之類。晚上睡覺除少數人可以找到親友外,大部分人都住在當地小學的教室裡,無論夏天和冬天,都沒有鋪蓋,平遙人叫睡囫圇覺。

舞臺是村子裡組織人搭的檯子,剩下的就由宣傳隊的後勤人員佈置了,演員和樂隊到晚上點亮煤氣燈後才去,比群眾早去半個小時,鑼鼓、樂器一響,群眾就都來了,天一黑看看差不多就開演,沒有準確的時間,節目完了就散場,大約三個小時左右,白天沒有演出活動,但演員和樂隊要排練當晚要演出的節目,剩下的時間就是休息,也幫老鄉幹點農活。

在一個地方的演出大致只有2—3天,然後再換另一個地方。這樣每年兩次的下鄉演出,一直熱鬧到1954年。

隨著平遙縣專業文藝團體縣文化館、縣晉劇團的成立,有線廣播的進村,流動電影放映隊的下鄉,平遙中學業餘劇團及其下鄉宣傳隊的作用便逐步的擠到了次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受過訓練的演員及樂隊成員也慢慢地都畢業離校了。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學校開始抓學習輕文體,後來又轉向抓階級鬥爭……

平遙中學業餘劇團,在中國革命的戰爭年代及革命勝利後的開始年代,對於宣傳革命道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思想,活躍群眾文化生活,起過她積極的作用。表現了中國青年的愛國熱情,憂國憂民的孺子之心,是在這特殊年代的一個特殊產物,是空前的,說不定還是絕後的。

1975年公社文藝宣傳隊憶舊

高三保

那是1975年的事,根據形勢政治的需要,當時我們公社成立了全市第一支文藝工作隊。這支文藝工作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面向全公社,所有的村寨和自然村與農民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並一邊宣傳,一邊訪貧問寒,把當前的形勢,黨的政策方針,省、地、市、縣、公社的精神,及工作安排、及時地宣傳給廣大的人民群眾。

這支文藝工作隊編制15人,當時的隊長是一位公社中學的老師擔任。根據公社書記的要求,把全公社各村的文藝骨幹調回。條件是:一,不能超過25歲 ,二,本人必須多才多藝。達到台前能當演員,下臺能當樂手,會唱會跳,能說會道,起碼會兩種樂器。三,政治思想突出。條件雖苛刻了點,但我還是被榮幸的選入了。我們村去了四個,三個知青,就我一個農民。知青稱我老插,意在我是地道的農民吧。十六歲的我,可以說是我們村的老宣傳隊員了。14歲參加文藝宣傳隊,除了我拿手的唱歌、吹笛子、鎖納外,如提琴,二胡,揚琴,也能將就著來一手。拿手,那是自己的感覺,只是若多項目中較熟練而已。其實就是常人說的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我們一行四人興高采烈的去了公社,15個隊員,其中12個是年青的知青,只有我們三個是農民。7個女的連帶隊的9個男的,看樣子都要比我大個一兩歲。先有公社書記講了話,公社書記是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大約有1米8多的個子,說話鏗鏘有力,落地有聲。一臉的嚴肅,寬大的臉頰,從頭到尾30多分鐘,滔滔不決的政治,至臨了也沒個笑臉。事後也能理解,職權造就人的氣質,政治造就人的性格。當時在政治掛帥的狂潮中,神經錯亂者比比皆是也不稀罕。會的主要內容,無非是當前的形勢,對我們的要求和工作任務。又有市委宣傳部一個副部長講了話,也是脫不了前轍的老套套。下來就是當時文藝界比較有影響的,市文化館的 歐陽老師,對文藝節目提出了一些實質性的指導。因是搞專業的,自然話說的很在行,人也看著隨和,至時至終笑眯眯的。之後,便和他的女兒給我們表演了小提琴獨奏曲。那小提琴拉的嫺熟飄逸,令我我們宣傳隊員羡慕不已。尤其是他的女兒,正值風華月貌,當時女孩拉琴者寥寥無幾,自然他的女兒,在人門的眼中成為嬌嬌者了。那種羡慕的激情,對我們以後的自身業務,還真是激勵不小,都想把小提琴拉的象歐陽老師,與他的女兒一樣爽脫。任務明白之後,便開始了緊張的排練。正當秋收之時,公社書記要求我們儘快下去.將毛澤東思想送到農村,也就有了文藝戰士晝夜挑燈的辛苦。但每個人沒有因辛苦而有絲毫的怨言,十六七歲,活潑之時。做為公社宣傳隊的一員,自豪感,那是從早到晚體現在臉上的。

我們隊長孫老師四十多歲是一文人,曲目歌詞都由他來寫。我們這些文藝戰士,不敢有絲毫怠慢鬆懈。白天不停的排練,一直到晚上12點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儘快拿出最好的節目。全隊上下一條心,就這樣,半個月的時間排出了兩個半小時的文藝節目。

節目排就後公社很重視,又請來了宣傳部、文化館的歐陽老師來審查。我們的節目很精彩,令所有的領導出乎預料的滿意,特別是受到了歐陽老師的表揚,那是我們特別榮幸的事,因為歐陽老師在文藝方面不僅是專業水準,而且很有權威。

結束了緊張的排練,便打起行李騎著自行車。那幾個字在紅旗上莊嚴而瀟灑,那氣勢,不知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第一站,去了我市最先進的北胡村。北胡村在公社的東邊,屬丘陵地帶,黃土高坡。當我們沿著深溝進了村,一個年輕而樸實負有朝氣的女黨支部書記,對我們的到來慎重的開了歡迎會。會後不久,安排了住宿,稍做整理,便於村民開始“三同”了。三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那時正值農業學大寨的高潮,一個全市的先進村,當進村第一眼看到那位女書記衣不整潔,頭髮散亂,滿臉污垢,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學大寨,其勞動緊張程度如何了。我還好說,必定出生於農村,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中勉強支撐著。

從秋收之後,那個村都一樣,重心工作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從早上五點開始,參加村裡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學習一個小時,六點出工。一出勤三送飯,直到晚上十一點,天天如此。挖土塄造田,推著平車飛來奔往。那時的勞動場面大兵團作戰,非常壯觀。共青團、民兵連、青年突擊隊,紅旗飄揚,社會主義建設氣氛之濃。

一天下來,在路上走著就打盹了。尤其是吃飯,把我們派到各家各戶吃百家飯。吃飯是最頭疼的事,哪個年代生活低下,又是山村,一家一個味,常常是餓著肚子,更適應不了那份風餐露宿的習慣。大多數隊員,因緊張過度的勞累,生活的不適應病了,但隊員們硬是咬著牙,憑著一顆忠於毛主席的心和對貧下中農的階級感情堅持著。又加孫老師多年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的思想沒有亂,依舊高漲地在工地上演出、勞動,與貧下中農交心訪寒。學習種地的知識,實實在在的接受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廣闊田地裡練就著那顆燃燒的紅心。

這樣在北胡村一住就是七八天,之後,便向公社的的邊塞山區一一挨著進軍了。當時的路連馬車走都十分的艱難,我們的自行車,更是無法騎行。只好把自行車寄放在一個叫沙溝村,背著行李,各自拿著樂器,抄小路走,那都是羊腸小徑。我們一行連隊長十六人,扛著紅旗行走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唱著高歌“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勇敢邁步向前進……”。那火熱的青春,揚溢著不盡的歡快,儘管苦累了一點,確感到了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自豪與幸福,充實與奔放。

當時的那種情形,心裡的喜悅不知如何形容,看著連綿起伏的群山,與那充滿鄉土風韻的黃土高坡,心境是何等的寬闊。

輾轉幾個月,重複著象北胡村一樣繁重的勞動宣傳工作,當時農村文化生活十分貧乏,每個村對我們這支年青的文藝工作隊來說,都十分的歡迎,有時不用村裡的隊長派飯,我們便被淳樸熱情的村民拉走了。特別是我們那些打扮入時的漂亮女隊員,在田間、在演出的中間,早早的就被婦女們約好了。

在趙家坡的時候,有一位老人的人生觀,使我不能忘懷,並對我以後的人生影響很大,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老人叫龐八牛,八十六歲,身體健康,每日於村人一樣,參加勞動。抓住這一典型,孫老師特意為龐八牛老人編了一齣戲,為了反映及時,我們連夜排了出來,第二日上午在地頭就出演了。在休息的空間我問老人,你去過什麼地方?老人憨實的一笑,我活了八十多歲,只去過臨近的村子走過親戚,連縣城什麼樣都沒見過。我驚異地又問,那你就不想去看看?沒想過。我只覺的如今過的很幸福,兒孫滿堂,全托毛主席共產黨的福啊,在舊社會扛長活的我,能有今日足了。老人淳樸厚道,充實滿足,雖沒文化,話確實實在在。八十六歲,那硬朗的身體,與他滿足的心裡是分不開的。如此的人生觀,細去推敲,內涵極深,儘管我的工作與他不一樣,但我在繁雜的生活之中努力尋找著一份充實與滿足的心理。

臨近年根,因各村都有宣傳隊,抽去的又都是主力。應各村的要求,公社書記決定文藝隊暫時放假回村,過了年再集中。分別的時候大家哭的一塌糊塗,畢竟在一塊戰天鬥地,走村竄戶,相互幫助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那份情是純真的。

宣傳隊暫告一段落,市里、公社對我們的工作評價很高。那一段青春歲月,包涵著我們若多的酸甜苦辣,是我一生最難忘的一段,也是最值得紀念的一段。磨練了意志,增長了社會知識,對我以後的人生奠定了相當厚的基礎,每每想起,總也抑制不住的興奮。

2010年12月2日

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間,大約有一多半的時間在外面。

平遙中學業餘劇團的下鄉文藝宣傳隊的演出是義務的,只吃老鄉的兩頓派飯,偶爾晚上閉幕後村幹部會送來一些餅子,夏天或許還有西瓜之類。晚上睡覺除少數人可以找到親友外,大部分人都住在當地小學的教室裡,無論夏天和冬天,都沒有鋪蓋,平遙人叫睡囫圇覺。

舞臺是村子裡組織人搭的檯子,剩下的就由宣傳隊的後勤人員佈置了,演員和樂隊到晚上點亮煤氣燈後才去,比群眾早去半個小時,鑼鼓、樂器一響,群眾就都來了,天一黑看看差不多就開演,沒有準確的時間,節目完了就散場,大約三個小時左右,白天沒有演出活動,但演員和樂隊要排練當晚要演出的節目,剩下的時間就是休息,也幫老鄉幹點農活。

在一個地方的演出大致只有2—3天,然後再換另一個地方。這樣每年兩次的下鄉演出,一直熱鬧到1954年。

隨著平遙縣專業文藝團體縣文化館、縣晉劇團的成立,有線廣播的進村,流動電影放映隊的下鄉,平遙中學業餘劇團及其下鄉宣傳隊的作用便逐步的擠到了次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受過訓練的演員及樂隊成員也慢慢地都畢業離校了。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學校開始抓學習輕文體,後來又轉向抓階級鬥爭……

平遙中學業餘劇團,在中國革命的戰爭年代及革命勝利後的開始年代,對於宣傳革命道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思想,活躍群眾文化生活,起過她積極的作用。表現了中國青年的愛國熱情,憂國憂民的孺子之心,是在這特殊年代的一個特殊產物,是空前的,說不定還是絕後的。

1975年公社文藝宣傳隊憶舊

高三保

那是1975年的事,根據形勢政治的需要,當時我們公社成立了全市第一支文藝工作隊。這支文藝工作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面向全公社,所有的村寨和自然村與農民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並一邊宣傳,一邊訪貧問寒,把當前的形勢,黨的政策方針,省、地、市、縣、公社的精神,及工作安排、及時地宣傳給廣大的人民群眾。

這支文藝工作隊編制15人,當時的隊長是一位公社中學的老師擔任。根據公社書記的要求,把全公社各村的文藝骨幹調回。條件是:一,不能超過25歲 ,二,本人必須多才多藝。達到台前能當演員,下臺能當樂手,會唱會跳,能說會道,起碼會兩種樂器。三,政治思想突出。條件雖苛刻了點,但我還是被榮幸的選入了。我們村去了四個,三個知青,就我一個農民。知青稱我老插,意在我是地道的農民吧。十六歲的我,可以說是我們村的老宣傳隊員了。14歲參加文藝宣傳隊,除了我拿手的唱歌、吹笛子、鎖納外,如提琴,二胡,揚琴,也能將就著來一手。拿手,那是自己的感覺,只是若多項目中較熟練而已。其實就是常人說的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我們一行四人興高采烈的去了公社,15個隊員,其中12個是年青的知青,只有我們三個是農民。7個女的連帶隊的9個男的,看樣子都要比我大個一兩歲。先有公社書記講了話,公社書記是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大約有1米8多的個子,說話鏗鏘有力,落地有聲。一臉的嚴肅,寬大的臉頰,從頭到尾30多分鐘,滔滔不決的政治,至臨了也沒個笑臉。事後也能理解,職權造就人的氣質,政治造就人的性格。當時在政治掛帥的狂潮中,神經錯亂者比比皆是也不稀罕。會的主要內容,無非是當前的形勢,對我們的要求和工作任務。又有市委宣傳部一個副部長講了話,也是脫不了前轍的老套套。下來就是當時文藝界比較有影響的,市文化館的 歐陽老師,對文藝節目提出了一些實質性的指導。因是搞專業的,自然話說的很在行,人也看著隨和,至時至終笑眯眯的。之後,便和他的女兒給我們表演了小提琴獨奏曲。那小提琴拉的嫺熟飄逸,令我我們宣傳隊員羡慕不已。尤其是他的女兒,正值風華月貌,當時女孩拉琴者寥寥無幾,自然他的女兒,在人門的眼中成為嬌嬌者了。那種羡慕的激情,對我們以後的自身業務,還真是激勵不小,都想把小提琴拉的象歐陽老師,與他的女兒一樣爽脫。任務明白之後,便開始了緊張的排練。正當秋收之時,公社書記要求我們儘快下去.將毛澤東思想送到農村,也就有了文藝戰士晝夜挑燈的辛苦。但每個人沒有因辛苦而有絲毫的怨言,十六七歲,活潑之時。做為公社宣傳隊的一員,自豪感,那是從早到晚體現在臉上的。

我們隊長孫老師四十多歲是一文人,曲目歌詞都由他來寫。我們這些文藝戰士,不敢有絲毫怠慢鬆懈。白天不停的排練,一直到晚上12點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儘快拿出最好的節目。全隊上下一條心,就這樣,半個月的時間排出了兩個半小時的文藝節目。

節目排就後公社很重視,又請來了宣傳部、文化館的歐陽老師來審查。我們的節目很精彩,令所有的領導出乎預料的滿意,特別是受到了歐陽老師的表揚,那是我們特別榮幸的事,因為歐陽老師在文藝方面不僅是專業水準,而且很有權威。

結束了緊張的排練,便打起行李騎著自行車。那幾個字在紅旗上莊嚴而瀟灑,那氣勢,不知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第一站,去了我市最先進的北胡村。北胡村在公社的東邊,屬丘陵地帶,黃土高坡。當我們沿著深溝進了村,一個年輕而樸實負有朝氣的女黨支部書記,對我們的到來慎重的開了歡迎會。會後不久,安排了住宿,稍做整理,便於村民開始“三同”了。三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那時正值農業學大寨的高潮,一個全市的先進村,當進村第一眼看到那位女書記衣不整潔,頭髮散亂,滿臉污垢,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學大寨,其勞動緊張程度如何了。我還好說,必定出生於農村,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中勉強支撐著。

從秋收之後,那個村都一樣,重心工作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從早上五點開始,參加村裡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學習一個小時,六點出工。一出勤三送飯,直到晚上十一點,天天如此。挖土塄造田,推著平車飛來奔往。那時的勞動場面大兵團作戰,非常壯觀。共青團、民兵連、青年突擊隊,紅旗飄揚,社會主義建設氣氛之濃。

一天下來,在路上走著就打盹了。尤其是吃飯,把我們派到各家各戶吃百家飯。吃飯是最頭疼的事,哪個年代生活低下,又是山村,一家一個味,常常是餓著肚子,更適應不了那份風餐露宿的習慣。大多數隊員,因緊張過度的勞累,生活的不適應病了,但隊員們硬是咬著牙,憑著一顆忠於毛主席的心和對貧下中農的階級感情堅持著。又加孫老師多年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的思想沒有亂,依舊高漲地在工地上演出、勞動,與貧下中農交心訪寒。學習種地的知識,實實在在的接受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廣闊田地裡練就著那顆燃燒的紅心。

這樣在北胡村一住就是七八天,之後,便向公社的的邊塞山區一一挨著進軍了。當時的路連馬車走都十分的艱難,我們的自行車,更是無法騎行。只好把自行車寄放在一個叫沙溝村,背著行李,各自拿著樂器,抄小路走,那都是羊腸小徑。我們一行連隊長十六人,扛著紅旗行走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唱著高歌“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勇敢邁步向前進……”。那火熱的青春,揚溢著不盡的歡快,儘管苦累了一點,確感到了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自豪與幸福,充實與奔放。

當時的那種情形,心裡的喜悅不知如何形容,看著連綿起伏的群山,與那充滿鄉土風韻的黃土高坡,心境是何等的寬闊。

輾轉幾個月,重複著象北胡村一樣繁重的勞動宣傳工作,當時農村文化生活十分貧乏,每個村對我們這支年青的文藝工作隊來說,都十分的歡迎,有時不用村裡的隊長派飯,我們便被淳樸熱情的村民拉走了。特別是我們那些打扮入時的漂亮女隊員,在田間、在演出的中間,早早的就被婦女們約好了。

在趙家坡的時候,有一位老人的人生觀,使我不能忘懷,並對我以後的人生影響很大,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老人叫龐八牛,八十六歲,身體健康,每日於村人一樣,參加勞動。抓住這一典型,孫老師特意為龐八牛老人編了一齣戲,為了反映及時,我們連夜排了出來,第二日上午在地頭就出演了。在休息的空間我問老人,你去過什麼地方?老人憨實的一笑,我活了八十多歲,只去過臨近的村子走過親戚,連縣城什麼樣都沒見過。我驚異地又問,那你就不想去看看?沒想過。我只覺的如今過的很幸福,兒孫滿堂,全托毛主席共產黨的福啊,在舊社會扛長活的我,能有今日足了。老人淳樸厚道,充實滿足,雖沒文化,話確實實在在。八十六歲,那硬朗的身體,與他滿足的心裡是分不開的。如此的人生觀,細去推敲,內涵極深,儘管我的工作與他不一樣,但我在繁雜的生活之中努力尋找著一份充實與滿足的心理。

臨近年根,因各村都有宣傳隊,抽去的又都是主力。應各村的要求,公社書記決定文藝隊暫時放假回村,過了年再集中。分別的時候大家哭的一塌糊塗,畢竟在一塊戰天鬥地,走村竄戶,相互幫助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那份情是純真的。

宣傳隊暫告一段落,市里、公社對我們的工作評價很高。那一段青春歲月,包涵著我們若多的酸甜苦辣,是我一生最難忘的一段,也是最值得紀念的一段。磨練了意志,增長了社會知識,對我以後的人生奠定了相當厚的基礎,每每想起,總也抑制不住的興奮。

2010年12月2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