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高性能纖維要做到“領跑”就必須主動創新——訪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教授

2017年7月, “中國材料大會2017暨銀川國際材料周”在寧夏國際會堂隆重召開。 大會盛況空前, 參會人員近5500人。 作為大會組織委員會主任之一及“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分會場的分會主席, 朱美芳教授在大會報告及分會場均作了發言致辭。 會議期間, 儀器資訊網編輯有幸就大會概況與朱美芳教授進行了簡單交流, 受益良多,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 會後以電話及郵件形式, 請朱美芳教授就本次大會、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領域最新的發展動態、該領域涉及的分析儀器及表徵手段、即將牽頭成立纖維材料二級學會等進行了詳細介紹與解讀。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教授

首次落地西北, 帶動地方經濟;大眾參與辦會, 激發青年學者責任感

以“新材料, 新技術, 新發展”為主題的“中國材料大會2017暨銀川國際材料周”(以下簡稱大會)在銀川寧夏國際會堂盛大開幕。

本次大會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 寧夏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大會得到了中國科協、中國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協、經信委、科技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 大會盛況空前, 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組織的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會議。 會議線上註冊人數5100餘人, 實際參會人數近5500人, 共收到4000餘篇論文摘要。

大會落地銀川市, 是大會首次在我國西北地方舉辦, 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和新的增長動力, 對推廣寧夏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寧夏製造”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本著開放包容的辦會理念, 吸引和鼓勵國內外優秀的材料科技工作者參與辦會,

通過辦會, 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社會責任感、長期活躍于國內外高端學術交流的中青年學者, 激發了青年學生的創造力和對材料研究的熱忱與責任感。 本屆大會從材料前沿交流到產業對接互動, 都是一次內容豐碩, 時間緊湊, 富有成效的大會!

“中國材料大會2017”設置有37個分會、1個材料教育專業論壇和2個國際分論壇:“2017中日韓納米功能材料研討會”和“一帶一路材料論壇”。 大會主題主要涵蓋了能源材料、環境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礎研究等材料領域。 共呈現2200餘場口頭報告, 其中930人為邀請報告。

纖維是老百姓未來“智慧生活”的保障, 中國高性能纖維要 “領跑”就必須主動創新

提到纖維,

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衣服、紡織品等。 實際上, 纖維是當今人類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從航天器、導彈、飛機、高鐵、汽車等高精尖裝備, 到衣服、帽子、襪子、手套等日常生活物品無一離得開纖維。 “全世界70%的纖維由中國產出, 而全國70%的纖維由長三角地區產出。 纖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材料, 是老百姓未來‘智慧生活’的保障。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如是說。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源於1954年我國著名纖維科學家和教育家錢寶鈞、方柏容先生創建的新中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專業, 歷經化學纖維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學纖維系的建立和發展, 于1994年成立, 可謂為國內材料學院中的“老字型大小”。

擁有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點(1981年)、首批國家重點學科(1986年)、首個纖維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1992年)。

學院依託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3個國家和省部級基地, 堅持產學研用結合, 在國防軍工急需的三大高性能纖維材料, 關乎民生的功能共聚酯、納米複合功能纖維、大容量聚酯熔體直紡等通用纖維領域取得了系列標誌性成果;在民用航空及汽車輕量化複合材料和光、電、熱等能量轉換功能材料領域已形成新的增長點。 研究成果和專利轉化效益惠及年產值達萬億的纖維材料行業, 材料學科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省部級科技獎項170余項, 為我國躍升世界纖維生產第一大國並向世界強國邁進做出重大貢獻。

中國的纖維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到了從大到強的轉變階段。在功能性纖維方面,源於70%的產量和廣闊的市場潛力,中國的實力比較強,質和量上處於“並跑”和“領跑”地位;在生物質纖維方面,與國外處於“齊頭並進”初步發展階段,而在高性能纖維方面,中國還處於“跟跑”和“並跑”階段,將來要做到“領跑”就必須主動創新。高性能纖維的研發能力如何,直接關係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力。從上世紀80年代起至今,東華一代又一代的材料人圍繞國家對高性能纖維與複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海、陸、空全面出擊,持續系統展開科研攻關。功能性纖維方面,“行業急需依託大容量工程基礎,促進常規產品優質化,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通用纖維高品質多重功能化。”朱美芳認為。

目前,纖維新材料目前已遠遠超出傳統化學纖維的範疇,纖維成分應由單一向複合、簡單向多重構築發展,纖維功能研究應由被動適應向主動創新設計直至智慧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強基礎研究,為產品研發注入原動力,支援原創關鍵技術開發,加大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因此我們分會的名稱為“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這也在參加分會的老師所作報告中得到了體現,如復旦大學彭慧勝教授在可發電儲電供電的新能源纖維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我們預計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還會繼續快速增加,從而帶動傳統纖維行業轉型升級同時其中也孕育著無窮的創新創業機會。

科研是不斷攀登高峰的過程,儀器設備則是認識者和認識物件之間的紐帶

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領域是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內容之一,實驗室建有儀器設備公共平臺,擁有大精測試儀器48台(套)、工程試驗線17條,實現24小時預約開放。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支撐,比如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透射電鏡、原子力顯微鏡、鐳射拉曼光譜儀、鐳射光散射儀、紅外光譜儀等對纖維與複合材料微觀結構的表徵設備,以及熱重分析儀、動態熱機械分析儀、差示掃描量熱儀、毛細管流變儀、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單絲紗線強伸度儀等測試設備,另外,還開發了纖維聲速儀、結晶動力學、小型濕法紡絲機、微型共混儀、微型注塑儀等自製設備。

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攀登高峰的過程,為了提高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的研究水準,需進一步加強低維材料和先進纖維開發、複合材料表介面、微觀結構與性能分析表徵等多方面的儀器設備建設,完善纖維生物材料表徵及微納器件製備超淨平臺建設等。一些新型儀器設備也逐漸成為未來需求,如:基質輔助鐳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串聯質譜聯用儀、多功能光熱誘導納米紅外顯微鏡系統、高溫旋轉流變儀、納米壓痕儀、超景深三維顯微鏡、微流變儀、3D生物材料印表機、介電常數測試儀以及模組化功能型紡絲設備系統等。

儀器設備,是為了實現科學認識目的而製造和使用的工具,它作為認識者和認識物件之間的紐帶,在科學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儀器設備和科學研究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科學研究如果不依靠儀器設備提供的大量的客觀材料,即使研究方法正確,也出不了好的成果,而儀器設備是觀察現象的一種手段,只有在正確科學研究方向的指導下,才能對材料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認識,從而找出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對獲得的結果做出正確的評價。

成立纖維材料二級學會,為纖維材料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

材料是科技的先導,纖維材料領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動纖維產業的顛覆性發展,催生新一代纖維。具有綠色、智慧、多功能及超高性能、超高性價比、超高附加值的纖維材料將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纖維材料應用領域超越傳統纖維,成為先進製造業、智慧與功能消費品、醫療與健康、環保與防護、現代建築業與農業、新能源等領域的關鍵基礎和核心材料,成為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材料作為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發達國家競相在新一代纖維產業發展上佈局謀篇,美國革命性纖維發展注重以智慧纖維研發與生產為核心,並在纖維材料應用領域拓展與軍轉民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歐盟著力于纖維產品高質化、專業化、可持續發展及技術創新機制;日本注重以高性能纖維材料為核心的整個產業鏈的研發。我國的傳統纖維產量雖然占世界第一,但在高技術纖維、新一代纖維方面的研發相對滯後,導致部分纖維及高技術領域的相關零部件被發達國家壟斷,極大地減緩了我國在未來纖維材料領域的發展動力,限制了我國科技和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在“十三五”期間,纖維新材料的發展趨勢是通過纖維學科與生物、電子、納米技術等相關學科的交叉和滲透,研製與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環保技術、新能源相關,且低碳、環保的新纖維、新技術,以滿足服裝、家用、產業用等各領域的需求。這種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向:纖維性能向高性能化、智慧化發展,纖維品種向生態化、高功能化及結構功能一體化方向發展,纖維技術向高速、高效、短流程、全自動、規模化、清潔化方向發展,纖維成分由單一向複合、簡單向多重構築方向發展,纖維尺度向納米化發展,功能智慧與產業用纖維由被動適應向主動創新設計方向發展,成纖聚合物合成和成形技術向生物、仿生技術等方向發展,纖維原料向綠色化方向發展。

纖維材料的發展為資訊、能源、生物醫用等高新技術提供關鍵性新材料,對我國整體技術水準的提高和整體實力的增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我國纖維材料產業向“大纖維”新材料的轉型升級,將對我國能源、資源、環境、生態和國民經濟相關領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重要影響,對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國家的經濟和國防安全以及我國人們生活品質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纖維材料分會的成立將有助於提升我國在“大纖維”材料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水準,有助於推動我國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是致力於推進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的國家一級學會,纖維材料是新材料的一種,也是充滿活力的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方向,纖維材料的發展也為其它材料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當今正是纖維材料發展的高潮階段,成立纖維材料二級學會不僅能為廣大纖維材料工作者建立聯繫紐帶,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促進我國纖維材料的發展;而且能契合國家“十三五”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光電多個領域的重點支持。目前纖維材料分會成立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已經將相關材料報送至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等待學會根據章程及相關程式審批。

第八屆ICAFPM十月上海召開,“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成亮點

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ICAFPM)由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舉辦,旨在探討與先進纖維和聚合物材料相關的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和進展,開拓纖維和聚合物研究領域前沿。自2002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已成功舉辦七屆。

第八屆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定於2017年10月8-10日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舉辦,會議由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纖維材料先進製造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主辦並承辦,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纖維材料分會(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分會、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聚烯烴催化技術與高性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協辦。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下一代纖維:改變我們的生活(Next generation fibers:Changing our life)。並將圍繞“新一代纖維”這一主題及相關子議題開展多項學術交流活動,其中包含學術會議、學術論文宣講和牆展活動。此次分會主題包括A. 高性能纖維與複合材料、B. 纖維與紡織品中的化學與物理、C. 納米技術在纖維和聚合物中的應用、D. 智慧纖維、智慧紡織品與可穿戴智慧設備、E. 環保纖維與聚合物、F. 醫用纖維與聚合物、G. 能源用纖維與聚合物、H. 天然纖維與仿生聚合物、I. 低維材料、J. 多功能與多組分纖維、K. 第八屆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暨國際材料科技女性研討會 。預計會議將有200餘位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瑞士、印度、澳大利亞、瑞典、新加坡、葡萄牙等世界各國的知名學者參會,包括4名美國工程院院士、1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1名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以及亞洲聚合物協會主席、歐洲高分子聯合會前任主席、日本纖維學會會長等。

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于2008年由韓國女科技團體聯合會發起,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日本女工程師和科學家國際網路組織以及韓國女科技團體聯合會共同簽署了關於三國輪值舉辦該論壇的備忘錄。論壇至今已舉辦了七屆,每屆由中日韓三方分別輪流主辦。圍繞科技女性的發展狀況、女性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力、如何平衡女性事業與家庭關係以及各國政府在重視和積極開發女性科技人力資源的政策舉措等方面進行廣泛交流,相互借鑒經驗;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中日韓三國女科技工作者間的創新與合作。

在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的支持下,第八屆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暨國際材料科技女性研討會作為2017年第八屆ICAFPM第11個分會,將於10月7日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主辦,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和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主題為“科學中的女性:合作與創新”(Women in scienc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論壇分領導力、示範力、創新力三個分會,報告人有中日韓三方等知名女科學家和有關人員。屆時,也將邀請出席2017年第八屆ICAFPM其它分會有關代表到會參與討論交流。

採訪編輯:楊厲哲

附:朱美芳簡歷

朱美芳,女,196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纖維材料先進製造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者。作為團隊帶頭人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纖維及納米複合功能材料、有機/無機納米雜化材料的應用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近年主持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等項目30余項。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Macromolecules等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論文260餘篇,編寫專著6部(章);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0余件,成果在多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余項科技獎勵。現(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科技部十五“863”高技術計畫新材料領域納米材料專項總體組專家成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新材料協會副會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iber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高分子學報》、《紡織學報》、《合成纖維》等期刊編委。組織國際國內會議20餘次,100餘次作國際國內會議大會報告、邀請報告或擔任會議主席。

中國的纖維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到了從大到強的轉變階段。在功能性纖維方面,源於70%的產量和廣闊的市場潛力,中國的實力比較強,質和量上處於“並跑”和“領跑”地位;在生物質纖維方面,與國外處於“齊頭並進”初步發展階段,而在高性能纖維方面,中國還處於“跟跑”和“並跑”階段,將來要做到“領跑”就必須主動創新。高性能纖維的研發能力如何,直接關係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力。從上世紀80年代起至今,東華一代又一代的材料人圍繞國家對高性能纖維與複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海、陸、空全面出擊,持續系統展開科研攻關。功能性纖維方面,“行業急需依託大容量工程基礎,促進常規產品優質化,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通用纖維高品質多重功能化。”朱美芳認為。

目前,纖維新材料目前已遠遠超出傳統化學纖維的範疇,纖維成分應由單一向複合、簡單向多重構築發展,纖維功能研究應由被動適應向主動創新設計直至智慧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強基礎研究,為產品研發注入原動力,支援原創關鍵技術開發,加大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因此我們分會的名稱為“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這也在參加分會的老師所作報告中得到了體現,如復旦大學彭慧勝教授在可發電儲電供電的新能源纖維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我們預計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還會繼續快速增加,從而帶動傳統纖維行業轉型升級同時其中也孕育著無窮的創新創業機會。

科研是不斷攀登高峰的過程,儀器設備則是認識者和認識物件之間的紐帶

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領域是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內容之一,實驗室建有儀器設備公共平臺,擁有大精測試儀器48台(套)、工程試驗線17條,實現24小時預約開放。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支撐,比如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透射電鏡、原子力顯微鏡、鐳射拉曼光譜儀、鐳射光散射儀、紅外光譜儀等對纖維與複合材料微觀結構的表徵設備,以及熱重分析儀、動態熱機械分析儀、差示掃描量熱儀、毛細管流變儀、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單絲紗線強伸度儀等測試設備,另外,還開發了纖維聲速儀、結晶動力學、小型濕法紡絲機、微型共混儀、微型注塑儀等自製設備。

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攀登高峰的過程,為了提高先進纖維與納米複合材料的研究水準,需進一步加強低維材料和先進纖維開發、複合材料表介面、微觀結構與性能分析表徵等多方面的儀器設備建設,完善纖維生物材料表徵及微納器件製備超淨平臺建設等。一些新型儀器設備也逐漸成為未來需求,如:基質輔助鐳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串聯質譜聯用儀、多功能光熱誘導納米紅外顯微鏡系統、高溫旋轉流變儀、納米壓痕儀、超景深三維顯微鏡、微流變儀、3D生物材料印表機、介電常數測試儀以及模組化功能型紡絲設備系統等。

儀器設備,是為了實現科學認識目的而製造和使用的工具,它作為認識者和認識物件之間的紐帶,在科學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儀器設備和科學研究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科學研究如果不依靠儀器設備提供的大量的客觀材料,即使研究方法正確,也出不了好的成果,而儀器設備是觀察現象的一種手段,只有在正確科學研究方向的指導下,才能對材料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認識,從而找出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對獲得的結果做出正確的評價。

成立纖維材料二級學會,為纖維材料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

材料是科技的先導,纖維材料領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動纖維產業的顛覆性發展,催生新一代纖維。具有綠色、智慧、多功能及超高性能、超高性價比、超高附加值的纖維材料將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纖維材料應用領域超越傳統纖維,成為先進製造業、智慧與功能消費品、醫療與健康、環保與防護、現代建築業與農業、新能源等領域的關鍵基礎和核心材料,成為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材料作為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發達國家競相在新一代纖維產業發展上佈局謀篇,美國革命性纖維發展注重以智慧纖維研發與生產為核心,並在纖維材料應用領域拓展與軍轉民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歐盟著力于纖維產品高質化、專業化、可持續發展及技術創新機制;日本注重以高性能纖維材料為核心的整個產業鏈的研發。我國的傳統纖維產量雖然占世界第一,但在高技術纖維、新一代纖維方面的研發相對滯後,導致部分纖維及高技術領域的相關零部件被發達國家壟斷,極大地減緩了我國在未來纖維材料領域的發展動力,限制了我國科技和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在“十三五”期間,纖維新材料的發展趨勢是通過纖維學科與生物、電子、納米技術等相關學科的交叉和滲透,研製與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環保技術、新能源相關,且低碳、環保的新纖維、新技術,以滿足服裝、家用、產業用等各領域的需求。這種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向:纖維性能向高性能化、智慧化發展,纖維品種向生態化、高功能化及結構功能一體化方向發展,纖維技術向高速、高效、短流程、全自動、規模化、清潔化方向發展,纖維成分由單一向複合、簡單向多重構築方向發展,纖維尺度向納米化發展,功能智慧與產業用纖維由被動適應向主動創新設計方向發展,成纖聚合物合成和成形技術向生物、仿生技術等方向發展,纖維原料向綠色化方向發展。

纖維材料的發展為資訊、能源、生物醫用等高新技術提供關鍵性新材料,對我國整體技術水準的提高和整體實力的增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我國纖維材料產業向“大纖維”新材料的轉型升級,將對我國能源、資源、環境、生態和國民經濟相關領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重要影響,對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國家的經濟和國防安全以及我國人們生活品質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纖維材料分會的成立將有助於提升我國在“大纖維”材料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水準,有助於推動我國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是致力於推進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的國家一級學會,纖維材料是新材料的一種,也是充滿活力的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方向,纖維材料的發展也為其它材料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當今正是纖維材料發展的高潮階段,成立纖維材料二級學會不僅能為廣大纖維材料工作者建立聯繫紐帶,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促進我國纖維材料的發展;而且能契合國家“十三五”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光電多個領域的重點支持。目前纖維材料分會成立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已經將相關材料報送至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等待學會根據章程及相關程式審批。

第八屆ICAFPM十月上海召開,“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成亮點

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ICAFPM)由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舉辦,旨在探討與先進纖維和聚合物材料相關的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和進展,開拓纖維和聚合物研究領域前沿。自2002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已成功舉辦七屆。

第八屆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定於2017年10月8-10日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舉辦,會議由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纖維材料先進製造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主辦並承辦,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纖維材料分會(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分會、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聚烯烴催化技術與高性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協辦。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下一代纖維:改變我們的生活(Next generation fibers:Changing our life)。並將圍繞“新一代纖維”這一主題及相關子議題開展多項學術交流活動,其中包含學術會議、學術論文宣講和牆展活動。此次分會主題包括A. 高性能纖維與複合材料、B. 纖維與紡織品中的化學與物理、C. 納米技術在纖維和聚合物中的應用、D. 智慧纖維、智慧紡織品與可穿戴智慧設備、E. 環保纖維與聚合物、F. 醫用纖維與聚合物、G. 能源用纖維與聚合物、H. 天然纖維與仿生聚合物、I. 低維材料、J. 多功能與多組分纖維、K. 第八屆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暨國際材料科技女性研討會 。預計會議將有200餘位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瑞士、印度、澳大利亞、瑞典、新加坡、葡萄牙等世界各國的知名學者參會,包括4名美國工程院院士、1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1名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以及亞洲聚合物協會主席、歐洲高分子聯合會前任主席、日本纖維學會會長等。

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于2008年由韓國女科技團體聯合會發起,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日本女工程師和科學家國際網路組織以及韓國女科技團體聯合會共同簽署了關於三國輪值舉辦該論壇的備忘錄。論壇至今已舉辦了七屆,每屆由中日韓三方分別輪流主辦。圍繞科技女性的發展狀況、女性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力、如何平衡女性事業與家庭關係以及各國政府在重視和積極開發女性科技人力資源的政策舉措等方面進行廣泛交流,相互借鑒經驗;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中日韓三國女科技工作者間的創新與合作。

在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的支持下,第八屆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暨國際材料科技女性研討會作為2017年第八屆ICAFPM第11個分會,將於10月7日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主辦,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和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主題為“科學中的女性:合作與創新”(Women in scienc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論壇分領導力、示範力、創新力三個分會,報告人有中日韓三方等知名女科學家和有關人員。屆時,也將邀請出席2017年第八屆ICAFPM其它分會有關代表到會參與討論交流。

採訪編輯:楊厲哲

附:朱美芳簡歷

朱美芳,女,196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纖維材料先進製造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者。作為團隊帶頭人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纖維及納米複合功能材料、有機/無機納米雜化材料的應用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近年主持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等項目30余項。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Macromolecules等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論文260餘篇,編寫專著6部(章);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0余件,成果在多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余項科技獎勵。現(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科技部十五“863”高技術計畫新材料領域納米材料專項總體組專家成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新材料協會副會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iber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高分子學報》、《紡織學報》、《合成纖維》等期刊編委。組織國際國內會議20餘次,100餘次作國際國內會議大會報告、邀請報告或擔任會議主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