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為什麼文藝女青年在人到中年時都走上了靈修之路?

無論你修的是什麼法門, 逃避痛苦是永遠無法達成的。 ——張德芬

一、推薦語:

前兩天被朋友帶去一個素食餐廳吃飯, 38元一位的“養生自助餐”, 有80多道不同種類的素食菜品, 飯後有水果和甜點, 很豐富, 便宜又好吃。

這個素食餐廳的理念是任何人不能浪費一粒米不能剩下一口粥。

週末的時候餐廳還會開一些靈修或者國學之類的公益講座, 所以吸引來很多對這些方面感興趣的人。

有一面牆上還印上了從古至今國內外所有吃素的名人, 比如孫中山和奧巴馬就在牆上。

我當時剛吃完飯, 鄰桌一個看起來35歲左右的女士說:“你盤子裡還剩下幾粒米,

吃了吧, 粒粒皆辛苦呀, 你要是不吃我幫你吃!”

我心想, 這是碰上硬茬了, 趕緊把盤沿上的三粒米吃完……

她激動的給我鼓掌, 表示非常滿意!

嚇死我了……

我努力保持微笑準備走人, 她一把拉住我問:“你知道鳳凰嫻老師的課程嗎?”

我一臉懵:“不知道”。

她開始吧啦吧啦介紹:“就是《開啟全面感官, 幸福快樂過一生》30天奇跡的靈修課程啊, 我正在學習, 感覺聽了越來越幸福, 現在還做課程的代理了, 也推薦給你聽聽吧?”

我一聽“靈修”和“做代理”就沒興趣了:“額……是麼, 先不用了吧, 你覺得哪裡越來越幸福了?”

她:“我今年30歲了, 雖然沒有找到合適的結婚物件, 工作也不順心, 但是我現在越來越自信了, 覺得不能氣餒,

你知道嘛?生命需要喜悅來滋養!”。

我的天……

30歲的人看起來精神狀況很奇怪, 像35歲, 到而立之年了婚姻和工作都還沒什麼進展, 只一門心思聽課程。

近幾年國內的心理諮詢和培訓和真正的科學漸行漸遠, 與心靈玄學越走越近, 例如精神分析、九型人格、靈修等。

迷上這類所謂治療、修煉或工作坊的人越來越多, 他們在付出了大量錢財後卻換來精神的迷失。

在家庭治療的領域, 一種叫“家庭系統排列”的心理治療受到很多心理諮詢師的熱捧。

然而有識之士指出, 這種類似“過家家”的治療實際上是一個心靈感應的“迷魂陣”, 其理論缺乏科學依據, 被主流的心理學界視為邪門歪道, 心理愛好者、心理疾病患者從中得到的更多是傷害,

而不是幫助。

其實無論你修的是什麼法門, 逃避痛苦是永遠無法達成的。

有些人上靈修課是要強化自己“受害者”的角色和感覺, 在課堂中不斷哭訴、療愈, 可是就是不去承擔自己情緒的責任, 不願意長大成人, 還是像個孩子一樣, 希望老師、同學同情他、滋養他。

修行本身沒錯, 但越修越偏激就太愚蠢了!

今天推薦一篇文章:《為什麼文藝女青年在人到中年時都走上了靈修之路?》

二、精彩語句:

1, 侯虹斌認為, 這些大紅大紫的女作家, 在年輕時就享受到最充裕的物質生活, 有過豐富的人生體驗, 現實生活能夠打動她們的閥值被抬高, 而她們又是敏感、聰明、不甘平淡的人, 所以玄學、禪、靈修、佛之類的東西自然就成為人生的突破口。

2, 玄學、禪、靈修、佛之類的東西不需要扎實的基礎和循序漸近的學習思考, 它們是玄妙的、不可言論的、非理性的, 是好是壞, 全憑一張嘴。

3, 我們的社會不安全感太強了, 成與敗都出於不確定因素, 翻雲覆雨, 所以越是成功人士越是篤信各種不可知的力量。

4, 不管是“身心靈”“拜上師”“家排師”或者別的, 它們的共同點是:玄妙的, 不可言論的, 訴諸非理性的, 用科學無法與之溝通的。

5, 兩千年初最大紅大紫的女作家, 還是有很多相通之處的。 她們都是寫情欲的一把好手, 更是喜歡進行各種物質的堆砌, 不管是彰顯有錢土豪有品味, 還是清淡低調有品味, 物欲就是她們筆下的隱形主角。 同時, 她們都是暢銷書作家, 很有錢, 非常有錢。

6, 一旦接近玄妙的東西, 神乎其神, 他自己或者旁人, 都會認為格調很高——當然, 既聽不懂, 又要很多錢啊, 格調能不高嗎?這個角度的自我突破, 是最輕鬆的, 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

7, 跟男性成功人士的盤手串、穿唐裝、搞國學、拜上師, 認證仁波切等等一樣, 女性成功人士也可以玩玉佩、穿唐裝、拜上師、成為“玄學”專家。 如果是作家, 那在這些之上, 還有話語權, 還可以影響更多的人;有的, 比如說衛慧, 還可以通過這個再賺一筆。

8, 人本來就有退步的自由。

9, 我們的作家、文化人、社會精英, 思想資源太過匱乏, 學習和思考能力不足, 他們不願意學習更為系統、更為成熟的世界觀, 想取巧, 才紛紛掉進“神秘學”的坑裡。

三、名詞延伸:

1, 侯虹斌:作家, 媒體從業者。 本科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在中山大學獲得古代文學碩士學位。先後供職於《新週刊》、《南方都市報》。出版歷史長篇小說《長信宮詞》,散文集《偶像生猛》、《紅顏——女性千年的榮耀及哀傷》、《怕是風流負佳期——西廂記中的世情與男女》。

騰訊大家簽約作家,在《當代》雜誌上發表長篇歷史連載;在《新京報》、《南方日報》、《京華時報》、《深圳商報》、《長江商報》上發表多個專欄。

2,“家排”:就是找人扮患者家庭成員。德國神父伯特·海靈格在研究了精神分析等非主流心理學學說之後,提出了“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s)的心理治療方法,又被稱為“家庭系統排列”(簡稱“家排”),從歐洲一直傳播到全世界。

這種方法的流行有如下幾個原因:能很快讓人在治療中感受到神奇的效果,讓你那與先人糾纏不清的靈魂得以解脫。對治療師的要求很低。這些“導師”、“家排師”無需獲得從業資格,只需受過簡單訓練即可給人排列。

為了讓理論顯得科學,有些“家排師”故弄玄虛地用量子力學解釋所謂的“心靈感應”:“量子力學與靈性讓我們知道,我們與萬事萬物是深深相連的,用量子力學的術語說就是量子糾纏。發生在外在事物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是十分確定的,還可以測量出來。”

所謂“量子糾纏”是一種特殊的量子效應,粗略地理解,是指兩個微觀粒子(如電子、光子或離子)即使相隔很遠的距離,例如一粒在太陽,另一粒在冥王星,仍保持著特別的關聯性,當其中一粒的狀態發生變化,另一粒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仿佛彼此擁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一般。

正常人理智的想想便知道是否可信了。

3,棉棉:當代中國新生代作家。1970年出生於上海。17歲至25歲之間生活極其動盪,去過很多城市,做過各種短暫職業。1995年回上海養病,1997年開始發表作品。

代表作長篇小說《糖》,已在法國、德國、荷蘭、義大利、美國、西班牙、巴西、葡萄牙、希臘等十幾個國家出版。2002年成為摩登天空簽約作家。其小說能集中反映社會時代問題,整個意境灰暗卻富有激情,被視為年輕一代最出色的作家之一。

《糖》寫一個叛逆的女孩因受好友死亡的打擊輟學。在一個舞廳認識裡認識了她的最愛的男子--一個叫賽甯的華僑男孩子。於是她愛他所愛,她愛搖滾。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一起沉淪,不斷地分離又一起。她接觸毒品,性,同性戀,與各種不同但心裡同樣空洞的人一起。這是生活的全部.他們沉溺於其中不能自拔,一邊痛苦迷惘,不問明天,一邊又無法拒絕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聲色犬馬,縱情歡娛,把青春當成蠟燭,一段一段地瘋狂燃燒。

對於這位元記錄夜生活的作家,妓女、疲子、脫衣舞女、槍犯、朋克和皮條客等通常是她筆下的主角。對於突破傳統束縛將中國小說引領進一個未涉足區的新生代作家,棉棉是獨具代表性的,她的小說《環境》(milieu)突出扭曲的情戀、吸毒、亂性和自殺題材。

她自己的故事就是在講述一個人如何從解放、放縱到自救。是個很有爭議的新新人類。

主要作品有:《告別薇安》《八月未央》《薔薇島嶼》《素年錦時》《春宴》等。

最進比較火的電影《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安妮寶貝的青春小說,在人物塑造和情節架構上大大超越了原著。導演曾國祥是北上的香港年輕導演,安妮寶貝的原著也不具備真實的生活氣息,本來我對這樣的組合並不抱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改編得很接地氣。

5,衛慧:1973年出生,被稱為 "晚生代"、“新新人類”女作家,199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22歲的衛慧發表她的處女作《夢無痕》。做過記者、編輯、電臺主持、咖啡店女侍,蹩腳的鼓手,不成功的廣告文案,自編自導自演過話劇,生於浙江余姚,兒時在普陀山、桃花島等地度過,

作品有《像衛慧那樣瘋狂》、《水中的處女》、《欲望手槍》、《上海寶貝》、《我的禪》等。部分作品譯成31種文字,並登上日、英、意、德、法、美及西班牙、阿根廷、愛爾蘭、香港、新加坡的各類暢銷榜前十。居紐約與上海,專職寫作。

被商品化了的女性寫作,大家都急於將自己的容顏、隱痛、床第之樂大大方方在擺出來,如上海老弄堂裡密密懸掛著的五彩內衣褲一般,迷亂了人們的眼睛。中國的“女性文學”在短時間內發展得如此迅猛,一派勃勃生機,衛慧真的是功不可沒。

“大概給任何女人一個新的可愛情人,她就會自然而然地擁有了一個寬廣的胸襟,過往不咎了。女人在喜新厭舊上一點不輸于男人,這也是幫助自己恢復作為女性的信心的重要手段。”——衛慧 《上海寶貝》

“馬兒扒光了自己,再動手收拾她的肢體。身體膨脹著,感官驚悚起來,一切都像向日葵般全面打開了,吸吮著的是似火似冰的觸擊。”——衛慧 《床上的月亮》

也許一個男人歡迎恰到好處的撒嬌使氣,卻不會容忍過了火的玩笑,玩笑過了火就是謊言,就是耍弄,就是侮辱,實在令人憎恨的行徑。——衛慧 《床上的月亮》

本科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在中山大學獲得古代文學碩士學位。先後供職於《新週刊》、《南方都市報》。出版歷史長篇小說《長信宮詞》,散文集《偶像生猛》、《紅顏——女性千年的榮耀及哀傷》、《怕是風流負佳期——西廂記中的世情與男女》。

騰訊大家簽約作家,在《當代》雜誌上發表長篇歷史連載;在《新京報》、《南方日報》、《京華時報》、《深圳商報》、《長江商報》上發表多個專欄。

2,“家排”:就是找人扮患者家庭成員。德國神父伯特·海靈格在研究了精神分析等非主流心理學學說之後,提出了“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s)的心理治療方法,又被稱為“家庭系統排列”(簡稱“家排”),從歐洲一直傳播到全世界。

這種方法的流行有如下幾個原因:能很快讓人在治療中感受到神奇的效果,讓你那與先人糾纏不清的靈魂得以解脫。對治療師的要求很低。這些“導師”、“家排師”無需獲得從業資格,只需受過簡單訓練即可給人排列。

為了讓理論顯得科學,有些“家排師”故弄玄虛地用量子力學解釋所謂的“心靈感應”:“量子力學與靈性讓我們知道,我們與萬事萬物是深深相連的,用量子力學的術語說就是量子糾纏。發生在外在事物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是十分確定的,還可以測量出來。”

所謂“量子糾纏”是一種特殊的量子效應,粗略地理解,是指兩個微觀粒子(如電子、光子或離子)即使相隔很遠的距離,例如一粒在太陽,另一粒在冥王星,仍保持著特別的關聯性,當其中一粒的狀態發生變化,另一粒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仿佛彼此擁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一般。

正常人理智的想想便知道是否可信了。

3,棉棉:當代中國新生代作家。1970年出生於上海。17歲至25歲之間生活極其動盪,去過很多城市,做過各種短暫職業。1995年回上海養病,1997年開始發表作品。

代表作長篇小說《糖》,已在法國、德國、荷蘭、義大利、美國、西班牙、巴西、葡萄牙、希臘等十幾個國家出版。2002年成為摩登天空簽約作家。其小說能集中反映社會時代問題,整個意境灰暗卻富有激情,被視為年輕一代最出色的作家之一。

《糖》寫一個叛逆的女孩因受好友死亡的打擊輟學。在一個舞廳認識裡認識了她的最愛的男子--一個叫賽甯的華僑男孩子。於是她愛他所愛,她愛搖滾。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一起沉淪,不斷地分離又一起。她接觸毒品,性,同性戀,與各種不同但心裡同樣空洞的人一起。這是生活的全部.他們沉溺於其中不能自拔,一邊痛苦迷惘,不問明天,一邊又無法拒絕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聲色犬馬,縱情歡娛,把青春當成蠟燭,一段一段地瘋狂燃燒。

對於這位元記錄夜生活的作家,妓女、疲子、脫衣舞女、槍犯、朋克和皮條客等通常是她筆下的主角。對於突破傳統束縛將中國小說引領進一個未涉足區的新生代作家,棉棉是獨具代表性的,她的小說《環境》(milieu)突出扭曲的情戀、吸毒、亂性和自殺題材。

她自己的故事就是在講述一個人如何從解放、放縱到自救。是個很有爭議的新新人類。

主要作品有:《告別薇安》《八月未央》《薔薇島嶼》《素年錦時》《春宴》等。

最進比較火的電影《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安妮寶貝的青春小說,在人物塑造和情節架構上大大超越了原著。導演曾國祥是北上的香港年輕導演,安妮寶貝的原著也不具備真實的生活氣息,本來我對這樣的組合並不抱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改編得很接地氣。

5,衛慧:1973年出生,被稱為 "晚生代"、“新新人類”女作家,199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22歲的衛慧發表她的處女作《夢無痕》。做過記者、編輯、電臺主持、咖啡店女侍,蹩腳的鼓手,不成功的廣告文案,自編自導自演過話劇,生於浙江余姚,兒時在普陀山、桃花島等地度過,

作品有《像衛慧那樣瘋狂》、《水中的處女》、《欲望手槍》、《上海寶貝》、《我的禪》等。部分作品譯成31種文字,並登上日、英、意、德、法、美及西班牙、阿根廷、愛爾蘭、香港、新加坡的各類暢銷榜前十。居紐約與上海,專職寫作。

被商品化了的女性寫作,大家都急於將自己的容顏、隱痛、床第之樂大大方方在擺出來,如上海老弄堂裡密密懸掛著的五彩內衣褲一般,迷亂了人們的眼睛。中國的“女性文學”在短時間內發展得如此迅猛,一派勃勃生機,衛慧真的是功不可沒。

“大概給任何女人一個新的可愛情人,她就會自然而然地擁有了一個寬廣的胸襟,過往不咎了。女人在喜新厭舊上一點不輸于男人,這也是幫助自己恢復作為女性的信心的重要手段。”——衛慧 《上海寶貝》

“馬兒扒光了自己,再動手收拾她的肢體。身體膨脹著,感官驚悚起來,一切都像向日葵般全面打開了,吸吮著的是似火似冰的觸擊。”——衛慧 《床上的月亮》

也許一個男人歡迎恰到好處的撒嬌使氣,卻不會容忍過了火的玩笑,玩笑過了火就是謊言,就是耍弄,就是侮辱,實在令人憎恨的行徑。——衛慧 《床上的月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