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國海軍史上最不平凡的就是這艘巡洋艦,它改變了世界歷史

雖然戰鬥巡洋艦前途不佳, 但各個海權國大力發展戰鬥艦的態勢卻依然不衰。 為了平衡各國之間的勢力。 1930年倫敦海軍會議確定英、美、日三國戰鬥艦, 比例為5:5:3, 並規定主炮最大口徑的上限。 日本認為受到壓迫, 憤而不承認1934年的華盛頓條約, 海軍軍備競爭於焉展開。

到了1936年, 美國已經得到風聲, 懷疑日本人正在建造主炮口徑達18英寸的空前龐大的戰鬥艦。 美國因此也展開造艦計畫以相對抗。 新設計的戰鬥艦即是衣阿華級戰鬥艦。 標準排水量4.5萬噸, 滿載排水量5.8萬噸, 全長270.4米, 寬33米, 吃水11.6米。 9門16英寸口徑主炮平均分裝在三個炮塔。 每一個主炮炮塔重達1700噸, 需要77個人操作。

第二次界大戰時代, 有些小型的驅逐艦全艦還抵不上衣阿華級的一個炮塔。 這一級戰鬥艦的設計是以廣闊無垠的太平洋為主戰場, 因此海上長期航行與生活的考慮頗佳。 最高航速可達35節,

以20節巡弋14800海裡。 同時代的大和號, 最高航速只有27節, 以16節巡弋, 航程不到7000海裡。

1941年, 日本人利用從航空母艦起飛的飛機, 炸沉了美國停泊在珍珠港的戰鬥艦。 這一事實, 一方面暗示航空母艦可能會成為最新一代的主力艦, 同時也迫使美國改采以航空母艦擔任主要打擊兵力的戰法。

中途島海戰之後, 美國已經堅信航空母艦是未來的主力艦。

觀察此役之後的太平洋戰爭, 美國的機動打擊兵力總是以航空母艦為主, 戰鬥艦與巡洋艦成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 此外, 戰鬥艦的大口徑火炮, 非常適合擔任對岸上目標轟擊的任務。 在太平洋戰區, 不但沒有“大艦巨炮”派人士朝思暮想的戰鬥艦大決戰, 反而出現了戰鬥艦在小島外海緩緩航行, 不時對岸上轟幾發重達一噸的炮彈這般的情景, 既不緊張刺激, 也沒有冒險與榮耀。

密蘇裡和姊妹艦就這樣渡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密蘇裡的甲板有幸成為日本侵略者對盟軍投降的場所, 總算在歷史上爭得一筆不平凡的記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