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五個中學生中就有一個想過自殺,是不是要給孩子補上這樣一堂課

週末, 兒子的同學鑫鑫邀請我們到他家裡玩, 吃完飯之後我們就商量玩飛行棋。 結果好幾盤下來都是鑫鑫輸, 他便開始耍無賴, 明明擲的骰子是兩步, 他偏要走六步, 明明該他接受懲罰, 他卻死活不認。

鑫鑫媽見兒子這樣, 就笑他:“你太笨了, 考試考不好, 玩遊戲也玩不好。 ”這話雖然是開玩笑, 但明顯刺激到鑫鑫的自尊心了, 他一邊哭一邊喊:“我沒輸, 我沒輸...”然後賭氣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鑫鑫媽見狀無奈地歎了口氣, 說:“這孩子太要強了, 一丁點都輸不起。 有次半期考試數學考了80多分, 我們都還什麼沒說呢,

他倒自己大哭了一場。 從那以後他考得不好家裡人也不敢說他了。 ”聽了這話, 我很是驚訝, 現在的小孩對自己要求都這麼嚴嗎, 以至於一點失敗都承受不起。

記得《最強大腦》裡有一期節目曾引起熱議。

在中國和義大利的國際PK賽中, 有一場是義大利小孩安德列•拉托雷和中國小孩李雲龍的對戰。

兩個孩子的任務是記憶51對新郎新娘的隨機站隊順序, 並用人偶模型把排位元展示出來。 最後按照規則是義大利那位元小孩獲勝, 鏡頭忽然切換到了李雲龍, 只見他突然手捂額頭, 失聲痛哭, 哭得眼鏡都從鼻樑上掉了下來, 嘴裡不斷念叨著:“我擺錯了, 可是我記對了呀!”, 重複說了有十多遍, 難以接受自己失敗的現實。

這時, 主持人發現那位義大利男孩也在落淚, 就關切地問他怎麼了。 義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這麼傷心, 也覺得很難過。 ”

孩子突如其來的反應, 使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是否在生活中我們太在意輸贏了, 以至於潛意識地給孩子灌輸了“犯錯就是失敗, 失敗就是毀滅”的思維,

導致許多孩子都有“輸不起”的心態。


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感慨:我家小孩玩遊戲, 只能贏, 不能輸。 如果贏了就特別開心, 喊著“再來, 再來”;但是輸了的話, 就變得悶悶不樂:“重來, 這不算數”“我不玩了!”, 或是撒潑打滾, 開始發脾氣。 做作業也是,

一遇到不會做的題, 就愛發脾氣, 摔本子, 說“這題太難了, 不做了。 ”然而, 我想說的是,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 長大了也贏不了。

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 難以經受挫折, 是發展過程中難免的、正常的。 但如果父母應對不當, 則可能導致孩子的畏難情緒固化, 導致孩子長大後, 真正變得“輸不起”。

打開電視、翻開手機, 我們就會發現, 孩子因為壓力過大、父母管教過嚴等原因而選擇自虐自殺的新聞遠不在少數。

●2016年1月17日下午, 山西省晉城市龍鳳苑社區, 一10歲男孩兒跳樓自殺, 其寫作業被母親訓斥, 之後在半頁稿紙上寫下遺書跳樓, 男孩兒經搶救無效死亡。

●2016年1月26日下午, 甘肅蘭州市安寧區一8歲男童家中自殺身亡。 有網友爆料稱, 男童是因為作業問題遭父母斥責後鎖門自殺,

於26日下午死在家中。

●2016年2月25日晚, 武漢市一15歲學霸女孩跳樓身亡, 從18樓家中跳下當場殞命。 據瞭解, 女孩成績一直很好, 但因去年期末考試不理想, 離目標差幾分想不開, 產生極端行為自殺。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對全國13個省份的約1.5萬名學生《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調查, 結果觸目驚心:中學生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考慮過自殺,為自殺做過計畫的占6.5%。而13歲到16歲的孩子,占其中的百分之四十。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注。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缺乏能力,難免會經常受挫或失敗,並因此產生各種消極情緒。加之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失敗很不滿,或者責備,更會加深孩子的內疚和憤怒情緒。

從此,要麼痛恨失敗,不允許自己輸,否則會更加難以承受;要麼因懼怕失敗,養成了遇事逃避、退縮的個性。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孩子養成“贏要贏得光明磊落,輸要輸得坦坦蕩蕩”的心態呢?

父母首先要學會認輸

還記得前段時間有個四川男生高考後自殺的事情嗎?他在遺書裡甚至寫到: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帶回家!為何會與父母有如此的深仇大恨,也許這份最後的文字給了我們答案。

“考98分都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

“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的時候很我媽說了,我媽說才73名,呵呵,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達外競爭多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家長都有獎,而我呢?”

“說好我得了一等獎學金就給我買電腦,然後,初中的時候我全校第五———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我爸:學懂了嗎?我說學懂了,他說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我說沒有學懂,他又發脾氣說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什麼。”

很多爭強好勝的家長,容易教育出內心擰巴的孩子。在這種家長的推動和逼迫下,孩子或許會取得世俗認可的成功,但只許前進,不許失敗的教育方式,會在孩子心目中刻下“我只有贏,才會有人愛我”的烙印。他們只有在獲得成功的時候才會接納自己,一旦自己失敗,就會彷徨無依,迷失方向。所以父母最好少些比較,學會認輸並不是懦弱,而是智慧的後退。

認可孩子的努力

只要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的過程中認真過、努力過,即使最後失敗了,他的努力都不應該遭到否定。從某種程度上說,認真的態度、努力的過程比僥倖的成功、偶然的結果更重要。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其實就是在鍛煉韌性的“肌肉”,提升跨越下一個障礙的能力和信心。

不把失敗妖魔化,學會坦然接受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偶爾一次沒考好,然後父母就告訴他“你沒救了,你長大只配掃垃圾。你乾脆別再上學,浪費我的錢。”“你滾出去!你不配進這個家門!”沒有挫折,製造挫折;小的挫折,把它搞成巨大的挫折。

就這樣,把問題無限擴大化,再加上“動不動就要拋棄孩子”的殺手鐧,孩子怎麼可能有一顆面對挫折的平常心。失敗很痛苦,但沒辦法,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就像鑫鑫媽媽一樣,當孩子已經為失敗而苦惱時,就不要拿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批評他的能力,也不要因為照顧孩子情緒連過問都不敢,積極引導孩子尋找原因、對策才是正解。

孩子們長大之後的競爭力,其實就源於從童年起就培養的“抗輸免疫力”。小時候,讓孩子適當地忍受失敗,説明他們正確認識失敗,就會讓他建立起面對挫折的防禦和反應機制。

在一次次失敗中,有了勇氣的培育和經驗的累積,他們還有何懼?

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曾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這句話很正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事都能教孩子們如何去贏。但是他的下一句話卻讓我格外感動,“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當父母為自已的孩子驕傲和自豪時,“離家出走”或“自殺”事件也許與孩子近在咫尺......家長教會子女面對失敗至關重要,因為沒有輸得起的勇氣,怎麼能在贏的時候全力以赴。

結果觸目驚心:中學生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考慮過自殺,為自殺做過計畫的占6.5%。而13歲到16歲的孩子,占其中的百分之四十。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注。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缺乏能力,難免會經常受挫或失敗,並因此產生各種消極情緒。加之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失敗很不滿,或者責備,更會加深孩子的內疚和憤怒情緒。

從此,要麼痛恨失敗,不允許自己輸,否則會更加難以承受;要麼因懼怕失敗,養成了遇事逃避、退縮的個性。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孩子養成“贏要贏得光明磊落,輸要輸得坦坦蕩蕩”的心態呢?

父母首先要學會認輸

還記得前段時間有個四川男生高考後自殺的事情嗎?他在遺書裡甚至寫到: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帶回家!為何會與父母有如此的深仇大恨,也許這份最後的文字給了我們答案。

“考98分都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

“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的時候很我媽說了,我媽說才73名,呵呵,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達外競爭多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家長都有獎,而我呢?”

“說好我得了一等獎學金就給我買電腦,然後,初中的時候我全校第五———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我爸:學懂了嗎?我說學懂了,他說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我說沒有學懂,他又發脾氣說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什麼。”

很多爭強好勝的家長,容易教育出內心擰巴的孩子。在這種家長的推動和逼迫下,孩子或許會取得世俗認可的成功,但只許前進,不許失敗的教育方式,會在孩子心目中刻下“我只有贏,才會有人愛我”的烙印。他們只有在獲得成功的時候才會接納自己,一旦自己失敗,就會彷徨無依,迷失方向。所以父母最好少些比較,學會認輸並不是懦弱,而是智慧的後退。

認可孩子的努力

只要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的過程中認真過、努力過,即使最後失敗了,他的努力都不應該遭到否定。從某種程度上說,認真的態度、努力的過程比僥倖的成功、偶然的結果更重要。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其實就是在鍛煉韌性的“肌肉”,提升跨越下一個障礙的能力和信心。

不把失敗妖魔化,學會坦然接受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偶爾一次沒考好,然後父母就告訴他“你沒救了,你長大只配掃垃圾。你乾脆別再上學,浪費我的錢。”“你滾出去!你不配進這個家門!”沒有挫折,製造挫折;小的挫折,把它搞成巨大的挫折。

就這樣,把問題無限擴大化,再加上“動不動就要拋棄孩子”的殺手鐧,孩子怎麼可能有一顆面對挫折的平常心。失敗很痛苦,但沒辦法,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就像鑫鑫媽媽一樣,當孩子已經為失敗而苦惱時,就不要拿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批評他的能力,也不要因為照顧孩子情緒連過問都不敢,積極引導孩子尋找原因、對策才是正解。

孩子們長大之後的競爭力,其實就源於從童年起就培養的“抗輸免疫力”。小時候,讓孩子適當地忍受失敗,説明他們正確認識失敗,就會讓他建立起面對挫折的防禦和反應機制。

在一次次失敗中,有了勇氣的培育和經驗的累積,他們還有何懼?

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曾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這句話很正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事都能教孩子們如何去贏。但是他的下一句話卻讓我格外感動,“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當父母為自已的孩子驕傲和自豪時,“離家出走”或“自殺”事件也許與孩子近在咫尺......家長教會子女面對失敗至關重要,因為沒有輸得起的勇氣,怎麼能在贏的時候全力以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